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剧的美有很多层次,但最美的境界只有一种,具有这种戏剧美的戏剧是可以流传百世的。若拿这一种戏剧来比较,很多戏剧都会黯然失色;若不比较,大多数戏剧都会堂而皇之登上华丽舞台自命不凡。这正如有些作品是无法超越的一样,正因无法超越,所以奋起直追。然而在这奋起直追的过程中,有的戏剧到达了美的终点,有的戏剧却放弃了美的追求。
本次地方戏展演活动剧种多样,川剧、黄梅戏、黔剧、花鼓戏应有尽有;内容丰富,古装戏、现代戏相互媲美,有韩非子以身殉国的激荡豪情,有李亚仙刺目劝学、凄美决绝的爱情,有胡雪岩传奇的商海奋斗史,有苗家大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新观念,有当代青年人把理想融入生命、创造生命奇迹的“生命童话”。另外,在杭州这个极具气质的城市里,西湖之上,细雨之中,以黑夜做幕,灯光一亮,《印象西湖》华丽上演。
遇到好戏,比如这次展演中的《韩非子》、《李亚仙》,哪怕大雨倾盆、售票处离着剧场几站远,也要自己掏了的费、掏了票钱赶着紧儿的去看;遇到烂戏,比如《生命的童话》,哪怕晴空万里、不用买票、白送宣传页,也没人捧场。所以,好戏开演,座无虚席;烂戏上演,场内空空如也。疑问来了,不去看戏怎么知道戏的好坏?中国的观众绝对精明,看这戏好还是坏,把握三点:1、剧种本身好不好听,感不感兴趣;2、有没有名角来:3、哪个剧团来演。这三点,有一点满足了,就有想去看的念头,两点满足了,这念头就更强了,三点都满足了,那是非得要去的。好剧团的好角是不怕没有人捧场的。当然,这观众得是懂戏的观众,若叫一个几岁的娃娃来,他管几点呢,就愿意看动画片,兴趣点不在这儿!所以,话说回来,无论是写戏,还是演戏,都是冲着懂的人去的。当然,懂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不悲哀,时代在进步,艺术形式多样,风水轮流转,不能要求大家还像以前一样爱看戏、懂戏。懂戏的人少了,懂其他艺术门类的人就多了。而如今大多地方戏都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就拥有了一张免死金牌,既能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能留下几代人的努力成果,这是好的政策。
在宽松和开放的环境中追求美的最高境界,这是地方戏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还记得,梅兰芳的时装新戏《一缕麻》开创了京剧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在有大量懂戏的观众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数年后,他去美国纽约打天下,唱的却是老段子。懂戏的人,看的是门道,不懂戏的人,看的是热闹。而好的戏,是懂戏和不懂戏的人都能留住的。梅兰芳的成功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位大师,一颦一笑无与伦比,一招一式游刃有余;其次他是一位知道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戏的大师。我们很多人往往只知道什么时候该上什么样的戏,却不能算是大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注重了迎合,而放弃了美的追求,换句话说,太注重迎合的戏,是绝对达不到美的最高境界的,因为缺少了心无旁骛的气质。所以我说,梅兰芳首先是位大师,其次才是位知道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戏的大师。
对待戏剧,我们无疑是严肃、认真、充满热情的,这种劲头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少了一分轻松、一分自如,戏剧是艺术,不是科学,戏剧需要灵感、新意,而不是公式的套装和批量化的生产。俗话说“文如其人”,戏剧创作是个体精神劳动,没有两个人的创作是相同的,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创作的雷同。相似的题材,相似的开场,相似的矛盾冲突,相似的大结局。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谈不到美不美的层次上了,而是该不该的问题。所以创新才如此迫在眉睫。
戏剧的到达是需要勇气的,突破框框,不迷信权威,更重要的是过自己的这一关,耐住寂寞,留守孤独,懂得坚忍,发奋图强。“十年磨一戏”的思想准备是要有的。而戏剧的放弃却是那么简单。选择到达还是放弃?既然我们是真爱戏,既然我们不是逢场作戏,为何不勇敢地选择到达?!
本次地方戏展演活动剧种多样,川剧、黄梅戏、黔剧、花鼓戏应有尽有;内容丰富,古装戏、现代戏相互媲美,有韩非子以身殉国的激荡豪情,有李亚仙刺目劝学、凄美决绝的爱情,有胡雪岩传奇的商海奋斗史,有苗家大学生个人价值实现的新观念,有当代青年人把理想融入生命、创造生命奇迹的“生命童话”。另外,在杭州这个极具气质的城市里,西湖之上,细雨之中,以黑夜做幕,灯光一亮,《印象西湖》华丽上演。
遇到好戏,比如这次展演中的《韩非子》、《李亚仙》,哪怕大雨倾盆、售票处离着剧场几站远,也要自己掏了的费、掏了票钱赶着紧儿的去看;遇到烂戏,比如《生命的童话》,哪怕晴空万里、不用买票、白送宣传页,也没人捧场。所以,好戏开演,座无虚席;烂戏上演,场内空空如也。疑问来了,不去看戏怎么知道戏的好坏?中国的观众绝对精明,看这戏好还是坏,把握三点:1、剧种本身好不好听,感不感兴趣;2、有没有名角来:3、哪个剧团来演。这三点,有一点满足了,就有想去看的念头,两点满足了,这念头就更强了,三点都满足了,那是非得要去的。好剧团的好角是不怕没有人捧场的。当然,这观众得是懂戏的观众,若叫一个几岁的娃娃来,他管几点呢,就愿意看动画片,兴趣点不在这儿!所以,话说回来,无论是写戏,还是演戏,都是冲着懂的人去的。当然,懂戏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这不悲哀,时代在进步,艺术形式多样,风水轮流转,不能要求大家还像以前一样爱看戏、懂戏。懂戏的人少了,懂其他艺术门类的人就多了。而如今大多地方戏都申请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疑就拥有了一张免死金牌,既能避免激烈的市场竞争,又能留下几代人的努力成果,这是好的政策。
在宽松和开放的环境中追求美的最高境界,这是地方戏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还记得,梅兰芳的时装新戏《一缕麻》开创了京剧发展的新时代,这是在有大量懂戏的观众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的,数年后,他去美国纽约打天下,唱的却是老段子。懂戏的人,看的是门道,不懂戏的人,看的是热闹。而好的戏,是懂戏和不懂戏的人都能留住的。梅兰芳的成功就在于他首先是一位大师,一颦一笑无与伦比,一招一式游刃有余;其次他是一位知道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戏的大师。我们很多人往往只知道什么时候该上什么样的戏,却不能算是大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只注重了迎合,而放弃了美的追求,换句话说,太注重迎合的戏,是绝对达不到美的最高境界的,因为缺少了心无旁骛的气质。所以我说,梅兰芳首先是位大师,其次才是位知道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戏的大师。
对待戏剧,我们无疑是严肃、认真、充满热情的,这种劲头不能没有,但也不能少了一分轻松、一分自如,戏剧是艺术,不是科学,戏剧需要灵感、新意,而不是公式的套装和批量化的生产。俗话说“文如其人”,戏剧创作是个体精神劳动,没有两个人的创作是相同的,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创作的雷同。相似的题材,相似的开场,相似的矛盾冲突,相似的大结局。这是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谈不到美不美的层次上了,而是该不该的问题。所以创新才如此迫在眉睫。
戏剧的到达是需要勇气的,突破框框,不迷信权威,更重要的是过自己的这一关,耐住寂寞,留守孤独,懂得坚忍,发奋图强。“十年磨一戏”的思想准备是要有的。而戏剧的放弃却是那么简单。选择到达还是放弃?既然我们是真爱戏,既然我们不是逢场作戏,为何不勇敢地选择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