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自己成为大写的人
《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一书,记录的是史金霞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家长、一个人的成长史。
作为一名教师,史金霞的成长历程很值得今天的教师们品味和深思。
由于家境困顿,史金霞的学历起点不高,但这并未阻碍她读书学习、思考、实践,并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加上极高的悟性,让从教不足一年的她就取得了县高中中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的第一名。
因为教学比赛成绩优异,史金霞获得了调往县一中任教的机会,但被她拒绝了。她明白农村学生的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农村学生也是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为此,她更加拼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但最终的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高考语文成绩依旧不理想。史金霞没有气馁,并积极找寻破解良方。她博览群书,而且深入学习和研究有关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潜心探索实践中,史金霞逐渐形成了她“一个原点”的教育观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方针”,以及“一少四多”“三个结合”的教学策略。此后,她逐渐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无论是在哪里教学,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中学,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她都能找到最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爱上语文。
史金霞之所以能成为优秀教师,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她善于阅读,如果读者认真读一下她的这本书,留意一下她所读过的书,就会知道阅读对于她成长的作用。二是她勤于写作,她很早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然后又坚持专业写作,写作让她的思路始终清晰、眼光始终敏锐。三是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史老师很早涉足网课,现在在网上已成为影响力很大的教师,这与她开放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反观很多老师,总是将自己束缚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不敢越雷池一步,总是故步自封不敢创新,怎么会有进步呢?
作为一名家长,史金霞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但很多时候,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史金霞也像很多年轻父母那样,将孩子交给姥姥抚养,自己像猛士一样在教学岗位上冲锋陷阵。当时的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小时候最需要父母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且教师的孩子往往还会比别的孩子多遭一份罪,那就是教师看到的优秀孩子太多,下意识地就会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们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不比他们差,这样,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好在史金霞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让孩子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尽心尽力地陪伴孩子成长。为了谨防自己表现出家长式作风,她找到了一个制衡自己与孩子关系的法宝——言论自由:在孩子面前,不文过饰非,自己错了就是错了,不给自己找借口;自由的言论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氛围,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境时,都会主动和她沟通交流,在这样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史老师的女儿有着一颗温暖、宽厚、莹润的心,有着自由、舒展、明亮的个性,19岁就出版了诗集,不得不说史老师教女有方。
孩子的很多问题根源在家长,在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为此,史金霞老师呼吁家长需要加强学习,需要对孩子的教育倾情投入。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人,史金霞老师更是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和史金霞平时的交往中,在《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这本书中,我读出了这样一些关键词:真诚、平等、尊重……
史金霞是一个真诚的人,这种真诚表现在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她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剖析,那一针见血的文字,不是在发牢骚、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是处处体现真诚,体现着她对语文的热爱;你可以读到她的生活,她对自己过去婚姻的描述以及對美好婚姻的憧憬;她对自己父亲的怀念,以及她对家乡的眷恋。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自己那很有文艺范的父亲的怀念,她把自己父亲身为农民却钟情文学和艺术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觉温暖而真实。
平等、尊重这些词语,嘴上讲讲是容易的,但要真正落到行动上,并让他人充分感受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这方面,史老师显然可以作为表率。作为学生的“霞姐”,学生很愿意向她倾诉自己的困惑、烦恼,也都可以在她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她就像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里的店主,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她都能预料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面对社会、教育界出现的各种事件,她都能预判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及时做出预防。平等、尊重的理念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教学上、对待学生上,而且成为贯穿她人生的一种生活态度。
史金霞说:“一个教师,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首要的责任与最终的目的,不是授业,更不是考试,而是教育。”“一个教师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首先取决于他的学生观。如果在教师的头脑里,学生只是一个数字代码的话,他无论如何教育不出真正的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史金霞老师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做目中有人的教育,把人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史金霞老师在她的教育实践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专业成就精彩
《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之所以令人感动,还体现在它的专业性上:无论是语文教材建设、课堂教学,还是课程开发、考评体系,乃至教育观、学生观,史金霞都有深刻而独到的思考。
如果留意一下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有的将其选入初一的教材,有的则放到了高二的教材里;《陌上桑》一诗,有的将其选入初一教材,有的将其放在初三的教材……虽说这些安排各有理由,但语文教材缺乏标准、选文比较随意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我们对承载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母语缺乏应有的理解。我曾就此事和一些语文特级教师进行讨论,建议他们可以在教材内容标准的制定方面下一些功夫,提出自己的思考。不过这个问题看来比较难解决,大家还是习惯聚焦于具体课文的教学和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金霞对这个问题的大声疾呼。她犀利地指出,语文学科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教材内容体系,她呼吁专家学者们要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构建起与孩子成长相协调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完备有序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发展脉络,又要符合不同学段的特点,科学有序地编排,展现清晰严谨的脉络。
在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或专家的权威被大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查阅、搜集和存储越来越便捷,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得、教材越来越无吸引力,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为不同学段的学生选取适宜的课程内容,难度也越来越大了。因此,史金霞老师认为,需要特别关注人的心智成长,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方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事项就更多了。比如有教师上《亨利八世》这一课,在9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或写一首诗歌,或从亨利八世妻子们的角度写6篇日记,或编撰一份两页的画报,或绘制一组漫画(不少于15幅),或制作一个有关亨利八世的小品、视频。
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五个学习任务中任选其一并顺利完成,教师给学生们提供了四种类型共14张纸的学习材料。第一种类型的学习材料是有关“亨利八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材料,这些资料都是从权威的书中摘录的。第二类是有关“亨利八世每天做什么”的材料,从相关的史料中摘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在这些材料的后面设置了若干思考题。第三类是有关“亨利八世与他的六个妻子”的材料,既有这六个妻子基本情况的介绍,还有他们婚姻情况的介绍,并通过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理解这些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还提供了都铎王室的家族谱系图。第四类材料是有关诗词、歌曲、日志、画报、漫画、短剧等的评分标准,告诉学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得到怎样的评价。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基本上没有说什么话,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并在下课时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
史金霞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与上述案例非常相似。在学习某一内容的时候,通常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都是个体化的、离散的、缺乏内在联系的。杜威认为,教师的任务并非把已有的知识放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对学生已有的那些碎片化的、混沌的、只与其个人经历相关的经验认识进行定向引导、充实和梳理,使他们成为完整的、有精确说明的并以逻辑形式组织起来的经验。佐藤学则更进一步强调:学习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
史金霞老师认为,为了实现“意义与关系之重建”,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非常重要:要为学生准备相应的知识材料,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文本;要为学生准备事实材料,并凸显其内在的结构性、逻辑性,为学生的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搭建平台。文本只是一个载体,借助阅读,让学生尝试回到文本场景中去思考,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在与同学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比个人理解更丰富、全面的理解”,让文本背后的隐含价值凸显出来,给学生以成长的启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这些年,国内的不少教师也比较重视“导学案”的设计,但如果对这些设计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中,知识性材料依然占主导地位,事实材料比较欠缺。因此,学生在文本理解、阅读、协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有直接关系。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此,史金霞有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我以为,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通盘把握教材设置的基础上自由而不放任,自主而非自专,大胆取舍,详略有度,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从而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让有限的教学素材变幻出无穷的教学魅力。”做到了史老师说的这些,语文教学美的旅程便能由此开启。
正如史金霞所说,她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一个教师;她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语文教师。立足于人本身的成长,立足于教育的教学,使史金霞的教育人生成为一场惊人的旅行。
生命,是一场惊人的旅行;教育,也是一场惊人的旅行。史金霞老师始终在教育领域持之以恒地探索着。她一次次义无反顾地离开,又一次次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总能不断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精彩。
那么,接下来,又将有怎样惊人的旅程和精彩的教育实践呈献给大家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人大教工委)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一书,记录的是史金霞作为一名教师、一个家长、一个人的成长史。
作为一名教师,史金霞的成长历程很值得今天的教师们品味和深思。
由于家境困顿,史金霞的学历起点不高,但这并未阻碍她读书学习、思考、实践,并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对教育的热爱、对语文教学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加上极高的悟性,让从教不足一年的她就取得了县高中中青年教师语文教学比赛的第一名。
因为教学比赛成绩优异,史金霞获得了调往县一中任教的机会,但被她拒绝了。她明白农村学生的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农村学生也是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为此,她更加拼命地投入到工作之中,但最终的结果却让她大失所望——高考语文成绩依旧不理想。史金霞没有气馁,并积极找寻破解良方。她博览群书,而且深入学习和研究有关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在潜心探索实践中,史金霞逐渐形成了她“一个原点”的教育观和“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加深素养、提高能力”的“十六字方针”,以及“一少四多”“三个结合”的教学策略。此后,她逐渐形成了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无论是在哪里教学,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中学,无论是在线下还是线上,她都能找到最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爱上语文。
史金霞之所以能成为优秀教师,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她善于阅读,如果读者认真读一下她的这本书,留意一下她所读过的书,就会知道阅读对于她成长的作用。二是她勤于写作,她很早就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然后又坚持专业写作,写作让她的思路始终清晰、眼光始终敏锐。三是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史老师很早涉足网课,现在在网上已成为影响力很大的教师,这与她开放的格局有很大的关系。反观很多老师,总是将自己束缚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不敢越雷池一步,总是故步自封不敢创新,怎么会有进步呢?
作为一名家长,史金霞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陪伴孩子成长,是家长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但很多时候,家长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史金霞也像很多年轻父母那样,将孩子交给姥姥抚养,自己像猛士一样在教学岗位上冲锋陷阵。当时的她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孩子小时候最需要父母腾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陪伴,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且教师的孩子往往还会比别的孩子多遭一份罪,那就是教师看到的优秀孩子太多,下意识地就会拿自己的孩子和他们比较,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不比他们差,这样,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
好在史金霞很快就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并让孩子重新回到自己身边,尽心尽力地陪伴孩子成长。为了谨防自己表现出家长式作风,她找到了一个制衡自己与孩子关系的法宝——言论自由:在孩子面前,不文过饰非,自己错了就是错了,不给自己找借口;自由的言论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因为有了这样良好的氛围,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各种问题和困境时,都会主动和她沟通交流,在这样平等交流的氛围中,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史老师的女儿有着一颗温暖、宽厚、莹润的心,有着自由、舒展、明亮的个性,19岁就出版了诗集,不得不说史老师教女有方。
孩子的很多问题根源在家长,在于家长的教养方式、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的成长是有关键期的,为此,史金霞老师呼吁家长需要加强学习,需要对孩子的教育倾情投入。
作为一名成长中的人,史金霞老师更是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和史金霞平时的交往中,在《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这本书中,我读出了这样一些关键词:真诚、平等、尊重……
史金霞是一个真诚的人,这种真诚表现在待人处事的方方面面。在这本书里,你可以读到她对语文教学现状的剖析,那一针见血的文字,不是在发牢骚、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是处处体现真诚,体现着她对语文的热爱;你可以读到她的生活,她对自己过去婚姻的描述以及對美好婚姻的憧憬;她对自己父亲的怀念,以及她对家乡的眷恋。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对自己那很有文艺范的父亲的怀念,她把自己父亲身为农民却钟情文学和艺术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让人感觉温暖而真实。
平等、尊重这些词语,嘴上讲讲是容易的,但要真正落到行动上,并让他人充分感受到,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这方面,史老师显然可以作为表率。作为学生的“霞姐”,学生很愿意向她倾诉自己的困惑、烦恼,也都可以在她那里得到满意的答案。她就像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里的店主,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她都能预料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面对社会、教育界出现的各种事件,她都能预判可能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及时做出预防。平等、尊重的理念并不仅仅体现在她的教学上、对待学生上,而且成为贯穿她人生的一种生活态度。
史金霞说:“一个教师,不管是什么学科的教师,首要的责任与最终的目的,不是授业,更不是考试,而是教育。”“一个教师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首先取决于他的学生观。如果在教师的头脑里,学生只是一个数字代码的话,他无论如何教育不出真正的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史金霞老师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做目中有人的教育,把人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史金霞老师在她的教育实践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专业成就精彩
《教育:一场惊人的旅行》是一本令人感动的书,之所以令人感动,还体现在它的专业性上:无论是语文教材建设、课堂教学,还是课程开发、考评体系,乃至教育观、学生观,史金霞都有深刻而独到的思考。
如果留意一下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就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文,有的将其选入初一的教材,有的则放到了高二的教材里;《陌上桑》一诗,有的将其选入初一教材,有的将其放在初三的教材……虽说这些安排各有理由,但语文教材缺乏标准、选文比较随意的问题也是不能回避的,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我们对承载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母语缺乏应有的理解。我曾就此事和一些语文特级教师进行讨论,建议他们可以在教材内容标准的制定方面下一些功夫,提出自己的思考。不过这个问题看来比较难解决,大家还是习惯聚焦于具体课文的教学和研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史金霞对这个问题的大声疾呼。她犀利地指出,语文学科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教材内容体系,她呼吁专家学者们要结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构建起与孩子成长相协调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完备有序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既要体现中国文化的基本发展脉络,又要符合不同学段的特点,科学有序地编排,展现清晰严谨的脉络。
在互联网、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或专家的权威被大大地削弱了。文本的查阅、搜集和存储越来越便捷,知识越来越容易获得、教材越来越无吸引力,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为不同学段的学生选取适宜的课程内容,难度也越来越大了。因此,史金霞老师认为,需要特别关注人的心智成长,其中,最关键的便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方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事项就更多了。比如有教师上《亨利八世》这一课,在90分钟的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是:或写一首诗歌,或从亨利八世妻子们的角度写6篇日记,或编撰一份两页的画报,或绘制一组漫画(不少于15幅),或制作一个有关亨利八世的小品、视频。
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五个学习任务中任选其一并顺利完成,教师给学生们提供了四种类型共14张纸的学习材料。第一种类型的学习材料是有关“亨利八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材料,这些资料都是从权威的书中摘录的。第二类是有关“亨利八世每天做什么”的材料,从相关的史料中摘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还在这些材料的后面设置了若干思考题。第三类是有关“亨利八世与他的六个妻子”的材料,既有这六个妻子基本情况的介绍,还有他们婚姻情况的介绍,并通过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理解这些材料。除此之外,教师还提供了都铎王室的家族谱系图。第四类材料是有关诗词、歌曲、日志、画报、漫画、短剧等的评分标准,告诉学生做到什么样的程度可以得到怎样的评价。在整个课堂中,教师基本上没有说什么话,学生依照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或者小组合作学习,并在下课时完成了相关学习任务。
史金霞对于课堂教学的理解,与上述案例非常相似。在学习某一内容的时候,通常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都是个体化的、离散的、缺乏内在联系的。杜威认为,教师的任务并非把已有的知识放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对学生已有的那些碎片化的、混沌的、只与其个人经历相关的经验认识进行定向引导、充实和梳理,使他们成为完整的、有精确说明的并以逻辑形式组织起来的经验。佐藤学则更进一步强调:学习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
史金霞老师认为,为了实现“意义与关系之重建”,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非常重要:要为学生准备相应的知识材料,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文本;要为学生准备事实材料,并凸显其内在的结构性、逻辑性,为学生的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搭建平台。文本只是一个载体,借助阅读,让学生尝试回到文本场景中去思考,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在与同学互动的过程中“得到共同的,比个人理解更丰富、全面的理解”,让文本背后的隐含价值凸显出来,给学生以成长的启示,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这些年,国内的不少教师也比较重视“导学案”的设计,但如果对这些设计仔细研究和分析就会发现,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中,知识性材料依然占主导地位,事实材料比较欠缺。因此,学生在文本理解、阅读、协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有直接关系。
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此,史金霞有自己的体会和思考:“我以为,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通盘把握教材设置的基础上自由而不放任,自主而非自专,大胆取舍,详略有度,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从而让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让有限的教学素材变幻出无穷的教学魅力。”做到了史老师说的这些,语文教学美的旅程便能由此开启。
正如史金霞所说,她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是一个教师;她首先是一个教师,然后是一个语文教师。立足于人本身的成长,立足于教育的教学,使史金霞的教育人生成为一场惊人的旅行。
生命,是一场惊人的旅行;教育,也是一场惊人的旅行。史金霞老师始终在教育领域持之以恒地探索着。她一次次义无反顾地离开,又一次次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开始,总能不断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新的精彩。
那么,接下来,又将有怎样惊人的旅程和精彩的教育实践呈献给大家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人大教工委)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