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液微生物检验在疾病辅助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临床上,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血液细菌微生物检验。医生通过血液细菌微生物检验结果,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血液感染,并根据病原菌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实际上,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感染问题。本文重点分析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后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引起血液标本出现细菌感染的原因较多,比如采集血样时如果皮肤区域消毒不彻底,穿刺期间可能引起血液感染,尤其是在外周静脉穿刺过程中,局部皮肤消毒处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细菌进入针头内,引起血液感染。部分患者由于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留置血管导管,部分导管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皮肤表面的细菌可能会随着导管发生移位,如果采集血样过程中刚好从这一位置采集血样,则采集的血样会被感染。部分血样采集后,因为患者数量较多或者人员排班不合理等相关原因,没有及时送检,可能会导致血液标本感染。部分血样采集后保存不合理,如可能受到光照影响等,也会导致感染;此外,如果患者在采集血样前服用某些药物或者饮食不合理等,也可能引起血液污染,影响最终血液标本检验结果。
血液标本是疾病筛查与治疗的重要依据,比如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氏杆菌、革兰阴性杆菌以及假丝酵母菌等,医生会依据不同细菌类型,合理地选择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如果血液标本受到细菌感染,则可能提高血液标本中相关细菌阳性检出率,可能会导致医生将没有感染患者误诊为感染患者,致使患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医疗资源的浪费,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延长其住院时间,部分患者还可能因使用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等,引起医患纠纷。总之,血液标本在出现细菌感染后会影响到实际检测结果。
鉴于血液微生物检验结果会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因此,检验人员需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采集血样以及完成检验前可能出现的细菌感染,主要有以下措施。
1.医院制定血样采集以及检验流程,并将其规范化。监督不同人员的血样采集过程,同时参考血样采集、血样送检等内容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赏罚措施,确保所有参与血样采集、血样检验人员能够规范操作,减少不规范操作引起的血样细菌感染问题。比如检验人员血样采集前需要对采集部位予以检查,并做好消毒处理,保证采血部位得到彻底消毒。
2.加强对血样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血样采集人员每天面对的患者较多,其血样采集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采血速度。因而医院需要在采集血液规范程序与步骤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比如选择合适的采血工具、保存运输器具,采血前还要求患者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采血过程中避开炎症位置等,指导患者以平坐位采集血样,采血部位选择肘静脉等,确保采血人员熟练、规范采血,并掌握采血的感染预防知识。
3.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因素。部分患者长时间卧床,卫生条件较差,皮肤表面可能有较多细菌定植,采血人员采集血样时极易出现血样污染。因此,在采集血样前,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患者个体差异。采血前,采血人员要做好相关知识普及,比如饮食问题、个人卫生问题以及用药问题等,减少患者因素可能引起的血液污染。
4.及时送检,保证血样在有效时间内得到处理。医院内部负责血样运输、样本保存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细菌污染防控意识,严格按照血样标本运输要求以及保存要求操作,避免样本污染等,消除样本停留时间太长引起的样本污染。样本的运送也需要使用专用采集送检标本器具。作废处理已经出现污染的血样,同时快速进行血样的重新采集。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后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较大,会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医院需要加强采集血样与运送的规范性,定期对采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管理,预防血样采集后出现污染。
血液标本细菌感染的原因
引起血液标本出现细菌感染的原因较多,比如采集血样时如果皮肤区域消毒不彻底,穿刺期间可能引起血液感染,尤其是在外周静脉穿刺过程中,局部皮肤消毒处理不到位可能会导致细菌进入针头内,引起血液感染。部分患者由于基础疾病,需要长期留置血管导管,部分导管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皮肤表面的细菌可能会随着导管发生移位,如果采集血样过程中刚好从这一位置采集血样,则采集的血样会被感染。部分血样采集后,因为患者数量较多或者人员排班不合理等相关原因,没有及时送检,可能会导致血液标本感染。部分血样采集后保存不合理,如可能受到光照影响等,也会导致感染;此外,如果患者在采集血样前服用某些药物或者饮食不合理等,也可能引起血液污染,影响最终血液标本检验结果。
細菌感染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标本是疾病筛查与治疗的重要依据,比如常见的细菌有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布氏杆菌、革兰阴性杆菌以及假丝酵母菌等,医生会依据不同细菌类型,合理地选择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是如果血液标本受到细菌感染,则可能提高血液标本中相关细菌阳性检出率,可能会导致医生将没有感染患者误诊为感染患者,致使患者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医疗资源的浪费,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延长其住院时间,部分患者还可能因使用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等,引起医患纠纷。总之,血液标本在出现细菌感染后会影响到实际检测结果。
血液标本如何避免细菌感染
鉴于血液微生物检验结果会受到细菌感染的影响,影响微生物检验结果准确性,因此,检验人员需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采集血样以及完成检验前可能出现的细菌感染,主要有以下措施。
1.医院制定血样采集以及检验流程,并将其规范化。监督不同人员的血样采集过程,同时参考血样采集、血样送检等内容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建立相应的赏罚措施,确保所有参与血样采集、血样检验人员能够规范操作,减少不规范操作引起的血样细菌感染问题。比如检验人员血样采集前需要对采集部位予以检查,并做好消毒处理,保证采血部位得到彻底消毒。
2.加强对血样采集人员的业务培训与指导。血样采集人员每天面对的患者较多,其血样采集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采血速度。因而医院需要在采集血液规范程序与步骤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比如选择合适的采血工具、保存运输器具,采血前还要求患者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采血过程中避开炎症位置等,指导患者以平坐位采集血样,采血部位选择肘静脉等,确保采血人员熟练、规范采血,并掌握采血的感染预防知识。
3.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因素。部分患者长时间卧床,卫生条件较差,皮肤表面可能有较多细菌定植,采血人员采集血样时极易出现血样污染。因此,在采集血样前,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患者个体差异。采血前,采血人员要做好相关知识普及,比如饮食问题、个人卫生问题以及用药问题等,减少患者因素可能引起的血液污染。
4.及时送检,保证血样在有效时间内得到处理。医院内部负责血样运输、样本保存的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细菌污染防控意识,严格按照血样标本运输要求以及保存要求操作,避免样本污染等,消除样本停留时间太长引起的样本污染。样本的运送也需要使用专用采集送检标本器具。作废处理已经出现污染的血样,同时快速进行血样的重新采集。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后对微生物检验结果影响较大,会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的后续治疗,医院需要加强采集血样与运送的规范性,定期对采血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考核,加强患者个人卫生管理,预防血样采集后出现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