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参加中印关系的有关问题谈判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y7208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3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与印度政府就举行了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此间周总理亲自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谋求解决业已成熟、悬而未决的问题,最终取消了外国在西藏的特权,印度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在西藏地方拥有完全的主权。
  
  “我第一次看到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原图”
  
  1953年,我时任中央人民政府驻西藏代表的外事帮办。10月末,我奉命回北京参加我国和印度关于外国在西藏不能享有特权等问题的谈判,除收集有关材料,我还要同噶厦(原西藏地方政府)协商,征求噶伦(原西藏地方政府主要官员)的意见。他们完全拥护中央统一对外与印度政府谈判的决策,并提出要中央在这次谈判中收复被英印方面占去的失地。
  所谓失地包括:一、被英印占领的自拉达克到布拉马普特拉河以北广大地区;二、被英印占领的所谓“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土地,其中重点是门达旺地区。噶厦交出两份图,一是用白布画的数丈长的老式的西藏地图。另一张是所谓的“印藏边界图”。这张图大小不到一平方米,是一幅地形图,但既无等高线,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只有一条西起不丹与我国西藏交界处、东至中缅尖高山交界处的红线。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原图。当我问及是否有其他文本协议或条约性质的文件时,噶厦予以否认。其实还有一个换文,这个图只是换文的附图。噶厦说他们曾向印度交涉,否认这条边界线,要求归还门达旺等地,但印度不予理睬,现在只有要求中央政府在这次谈判中解决。我把此图带到北京,将噶厦的意见同章汉夫副部长和亚洲司司长陈家康等人商量。他们表示,此次谈判是否涉及边界问题,尚须请示周恩来总理。
  
  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接见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时由周总理亲自提出来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总理在西花厅接见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中印谈判正式开始。我作为中方代表团成员之一,同团长章汉夫、团员陈家康一同参加了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团长是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副团长兼团员是印度外交部联合秘书高尔、顾问高帕拉查理。我方翻译是陈辉,印方翻译是白春晖。
  会见时周总理说,中印两国人民历来是友好的,过去英印政府在西藏享有的特权是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的,已经不适用了。现在两国独立了,应该在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上,发展两国友好关系。此次两国代表商谈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关系问题,谋求解决那些业已成熟、悬而未决的问题,也应按照这些原则进行。印度代表团长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两点——即五项原则和商谈业已成为熟、悬而未决的问题。
  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这次接见中由周总理亲自提出来的。后来在起草协定草稿时,我们没有写上这五项原则,是考虑到这是我方提出的,不便写在协定上强加于人。但印方却主动提出要在协定序言中正式写上这五项原则,我们自然欣然接受。
  中央非常重视这次谈判,特在内部设了一个中印谈判委员会作为咨询机构,除外交部、外贸部、民委、统战部派人参加外,还请由达赖喇嘛指定的人员参加,所以这个委员会还带有统战性质。在这个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讲了话:新中国成立,西藏回到祖国大家庭,印度对中国的态度改为平等相待,但还想在西藏保留一些特权。中国愈强,各民族团结愈巩固,印度的态度就会要改变。中国对印政策应该按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争取它反对美国侵略、反对战争。另一方面印度还受英美的影响,有些问题同中国有争议,我们要争取之。这次谈判是解决业已成熟、悬而未决的问题,不成熟的如边界问题,包括“麦克马洪线”问题,这次作为悬案,待将来选择时机再解决。
  此次中印谈判进行了约四个月。由于印度想保持并扩大其在西藏的非法特权,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在1954年1月2日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印方团长赖嘉文发表了长约两小时的发言,说印度在西藏现有的权益不是不平等的,英印在西藏所享受的权益是符合西藏的要求的,所以是平等的。他还列举了印度在西藏的各种特殊权益。按照他的要求,西藏实际上将成为印度的殖民地。
  在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中方团长章汉夫对印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据理驳斥,并在印方提案基础上提出商务代理(我们不提商务代表而提代理)、卫队、邮政、电报、电话、驿站、贸易、朝圣及护照签证、许可证等问题。我们的方针是:凡属特权必须取消,但可按需要保留某些不损害我主权的传统习惯。
  
  中国最大的收获是取消外国在西藏的特权,使印度正式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在西藏地方拥有完全主权。
  
  中印谈判全体会议进行了12次,此外还有若干次小组交换意见。小组交换意见在何英(接替陈家康)、我同印方首席代表高尔及其顾问之间进行。我们在当时的国际俱乐部摆上茶点,无拘无束、不作记录地漫谈。双方都有解决问题的意愿,所以争论虽然有时激烈,最终仍达成了协议。1954年4月29日,双方签订《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同时互换照会一件。协定主要规定了印度与中国西藏地方正常的交通通商来往办法,而换文主要是取消印度在藏的一些特权。
  在这次中印谈判中,中国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取消外国在西藏的特权,更主要的是使印度正式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在西藏地方拥有完全主权。不管后来中印关系如何变化,但这一点印度还是始终承认的。
  中印协定签订后,中印关系一时友好起来。这种友好关系不仅在我对藏工作方面起了极大作用(1954年至1965年内地至西藏公路修通前,中央驻藏军政人员的供给大半由印进入),而且对中国加强国际地位,反对美国的封锁、制裁也起了一定作用。
  中印协定有效期最初定为十年,但周总理改为八年。他说,我国现在恢复经济定为三年,然后再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八年后中央可以对西藏地方进行自主的经济帮助和建设,所以将中印协定有效期定为八年。可见中央及周总理对西藏地方涉外工作是从国家整体利益考虑的,非常具有远见。
  
  谈判轶事
  
  中印协定谈判中,有些内容是鲜为人知的。
  “业已成熟、悬而未决”的问题。所谓业已成熟的问题,就是我方已有所准备、印方也同意解决的问题,具体讲就是解决印度与我国西藏的通商与交通交往问题。过去西藏无边无防,印度人、尼泊尔人和其他外国人随意出入,西藏地方政府对印、尼(泊尔)、不(丹)、锡(金)人是开放的,对其他外国人的来往有时不知道,有时知道了才加以过问。这种状况自然要改变,这是这次谈判的内容之一。
  关于废除特权。过去英帝国主义掠取的一些特权,印度不便坚持保留,同意废除,如驻兵、电话、电报、驿站、印度侨民的治外法权等。但印方还想保留一些因多年习惯形成的权益,如印度商人在阿里放高利贷,以其廉价的生活用品换取优质的羊毛、牲畜;又如印度人自由出入西藏,可以任意地在藏活动等。有些习惯不合理,但我们一时还无力解决,所以我们掌握一个原则,就是取消印度在西藏的特权,但可保留某些不损害我国主权的习惯。
  印度与我国西藏之间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周总理指示先难后易,先谈涉及双方利益较大、讨价还价较多的问题,再解决容易的问题,使会谈最后保持一个和谐友好的气氛,以免形成僵局。会谈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印方提出要在西藏设立三个商务代表,其职权超过领事馆,类似过去的英国代表处。激烈争论后的结果是,印度可设三个商务代理(不是代表),我们把他们当做印度商人或处理贸易问题的领袖,不是政府的外交代表,但他们享有一些类似政府官方代表的外交特权,这些特权都在协定中做了规定。同样,我国也要在印度设立三个商务代理,也享有同样的地位与权利。
  对于我国在印度设立的三个商务代理,印方开始只同意噶伦堡一处,因为那里不仅有藏商,而且有藏民居住。其他两处印方予以否定。最后双方选定了加尔各答和德里。加尔各答已有我总领事馆,德里有我大使馆,加尔各答的商务代理处实际上无事可做,德里的商务代理根本就没有设立。
  印方还提出要在西藏设立16个贸易中心,其中包括从来不许外国人进入的羌塘。所谓“中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大片,这样西藏全部都要向印度开放了。我们对“中心”一词研究了很久,觉得不妥,提出改为市场。“市场”正是中亚及阿拉伯国家都沿用的名称“巴扎”,是一个贸易集市。双方争论后,最后以中国在西藏开放十个市场达成协议。
  关于双方商人、香客来往通道。我们提出中国开放六个山口。印度代表原来同意,后来又说“中国同意开放”不妥,那意味着这六个山口是属于中国的。双方经过争论后改为中性的提法,即协定第四条写的“双方商人和香客经由下列山口来往”。这种写法避免了关于边界及领土的争论。
  1954年中印协定的签订意义十分重大。抗美援朝战争后,美国制造舆论,说“中国好战,用武力解决国际问题”,这个协定戳穿了美国的谎言。中印协定为用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国家间问题树立了一个范例,消除了我周边邻国如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锡兰(现斯里兰卡)、阿富汗等国对中国的疑虑。▲
  (作者曾任驻尼泊尔、越南和希腊大使)
  
其他文献
·德国的重要性来自三个源泉,德国未来在世界特别是在欧洲的地位,取决于这三个源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演变。  ·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  ·自近代以来,德意志民族的命支运堪称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她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堪称半是天使、半是恶魔。德意志民族为什么能有这样大的能力能量?她为什么会扮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    植根于西方体系中    今日德国的重要性来自
期刊
韩国队在这次世界杯赛上的表现让人吃惊。  一些足球之外的因素,的确给韩国人的成绩抹了黑。但是,他们在场上那种虽然技不如人,却不屈不挠、死拼到底、非要争个你死我活的气势,还有现场内外球迷们整齐划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足球好看,足球也耐人寻味。因为它的确折射着一支球队所属的那个国家和民族的某些特性和气质。所以人们总是喜欢用“探戈”“桑巴”之类的特色文化来比喻那些不同的足球风格
期刊
三个举措    2002年是小泉出任日本首相的第二年,也是小泉内阁能否有所作为的关键一年。一年中,日本为了重拯经济,出台了进行结构改革的三大举措。  1.拿不良债权“试问”。去年3月,由小泉首相领衔的一个专家小组公布了一项关于日本经济改革的计划。该计划将未来二三年确定为“全力推进经济改革期”,并再次强调将清除日本商业银行不良债权作为日本结构改革的优先领域。该计划试图通过对私人部门、金融体系、国家财
期刊
“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谁来养活中国”,中国是“世界工厂”,等等,这些关于中国的说法、比喻,我们至少听到过一二。可细一琢磨,不免有些搞不懂:既然都发展强大到“世界工厂”份儿上了,怎么又会“崩溃”呢?如果全世界都养活不了中国,那中国又怎么可能有力量去“威胁”别人呢?  尽管有些说法别有用心,但我们的确要看到自身的问题,搞清自己究竟几斤几两重。  中国经济这只大船正在往海洋深处开,别人比我们
期刊
一提起德国,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画面:一面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发达的工业和科技,另一面则是纳粹法西斯的穷兵黩武、战车隆隆;一说到德国人,人们会想到两种人,一种是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歌德、海涅、贝多芬、爱因斯坦等为人类思想文化宝库做出巨大贡献、流芳百世的伟人,另一种则是像希特勒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遗臭万年的恶魔。当人们同时联想这些时,对德意志民族所抱的态度必然是十分矛盾的:褒耶,贬
期刊
必须清醒地看到其中的重重阻力,冷静思考消除这些阻力的途径和对策。  东盟是东亚FTA(自由贸易协定)的第一主角。它是东亚地区最早启动FTA进程的,启动后的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展顺利,影响日增;它迄今仍是东亚惟一成型的区域合作组织,并通过“10+3”、“10+1”等形式承担着推进东亚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任;它拥有较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目前拥有10个成员国,人口约5.3亿,GDP总量近800
期刊
当从德国驻华使馆得到确认,我们可以采访大使时,我们甚至感到有些突然,因为它距我们最初发传真请求采访相隔仅一个周末;而采访时间定为半小时更使我们感到是一种意外收获,因为我们本来只是小心翼翼、略带试探性地要求15分钟的采访。  9月18日上午10点,我们如约来到德国驻华大使馆。从最初在大楼门口出示证件并领取胸牌、休息室的五分钟等待、到使馆政治处新闻参赞胡缦德博士的迎接,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井然有序。随胡缦
期刊
近来德美在是否攻打伊拉克问题上闹得很僵。8月3日,施罗德在汉诺威一次竞选讲话中,明确表示反对“不计任何后果谈论并考虑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他还表示“德国不准备参与军事冒险,而且也不再是个用支票外交取代政治的国家。”施罗德意思非常清楚,第一,反对对伊拉克发动战争;第二,德国既不会出兵也不会出钱。这对积极准备对伊战争并希望得到盟国支持的美国来讲,犹如头上浇下的一盆冷水,心理别提多别扭了。  二战后美国在
期刊
近一个月来,围绕清剿潘基西谷地的“恐怖分子活动”问题,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相互指责不断,边境冲突逐渐升级,两国关系频频告急。9月11日,俄总统普京向格鲁吉亚发出威胁,宣称俄将对其境内恐怖分子动手。9月12日,俄总统普京致函联合国秘书长、安理会成员国领导人和欧安组织国领导人,再次阐述了俄的立场。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俄格关系紧张并不是近来的事,从上世纪90年代两国独立以来就已龃龉不断。9.11事件后
期刊
9月11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关于“东突伊斯兰运动”组织的声明,并将冻结该组织的资产。  9月11日,安理会正式将“东突伊斯兰运动”列入安理会颁布的恐怖主义组织和个人名单。  9月13日,中国外长唐家璇在联合国总部指出,国际社会应团结合作,坚决打击一切证据确凿的恐怖势力,包括接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训练、武装和资助的“东突”恐怖组织等。  “东突伊斯兰运动”是个什么样的恐怖组织?它有着怎样的黑背景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