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朱自清先生通过这本书,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
关键词:朱自清;《经典常谈》;趣味导读
作者简介:冯聪颖(1988.5-),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1]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诲:“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荃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颉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颉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醍醐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先生的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为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出“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孽乳而渐多’的意思”,还提出“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虽然这种解释本身就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讲出来人之本性特点。
再如传奇是最先有结构的小说,文人创作传奇,“原来只是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的应举之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显贵向主考官介绍自己,介绍的方式就是先呈上正经文章,再呈些有趣味的杂文如传奇等,因为“传奇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人又爱看”,所以传奇就逐渐流传开了。这么看来,传奇的广为流传,跟当年词的逐渐兴盛的过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不也是先作为当时大部分读书人不屑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现,逐渐在坊间流传,之后逐步被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接受,才作为一项的文学创作登上大雅之堂的嘛!
“经典常谈”,其实更多地还是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而先生是真正阅读过经典之后才为大家认真介绍这些经典书目的,他知道读者常见的误区在哪里,他也知道读者一般读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从经典中讀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寻觅经典的有趣之处,知道趣味导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在趣味阅读中,汲取经典的营养与力量。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确实激起了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兴趣,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我之前草草阅读过,现在也是有再细读的迫切需求。因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经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先生的导读也启示我们,阅读应该自己寻求阅读的趣味性,可以从先生的导读开始,但也要主动发掘阅读的趣味,这样阅读兴趣才能得以持续,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也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悦与满足。感谢先生的这部书,提醒我,对一些经典的阅读我还是荒疏了,阅读经典的乐趣竟然被我忽略了。
注释:
[1]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朱自清著,《国文教学》之《论大学国文选目》,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朱自清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2]朱自清著,《经典常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
关键词:朱自清;《经典常谈》;趣味导读
作者简介:冯聪颖(1988.5-),女,汉族,江苏省徐州市人,硕士研究生,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2-0-01
朱自清先生曾在《论大学国文选目》一文中说:“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文从字顺’是语文训练的事,‘辞明理达’,便是文化训练的事。……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对于我,对于今,对于古,更能明达。”[1]他认为应该把语文教育的目的确立在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上,重视语文教育的思想性。认为语文教育既是语文训练,同时更是文化训练。这些表述虽然针对当时的大学教育而发,显然对当今语文教育业有着相似的启发意义。
而作为语文老师,我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我积淀太少。利用暑假时间,我读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用先生的话说“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必须得惭愧地承认,即使本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对书中提到的有些经典书籍我也未曾认真读过。读过先生的《经典常谈》,觉得似乎经典不是想象的那么枯燥无趣,只是我还没找到法门,没有真正走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当然,我也谨记先生教诲:“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荃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读了本书,我发现我关于部分经典的一些文学常识的认识是不准确的。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到的关于“仓颉造字说”的一些看法,之前我一直也知道凭仓颉一人之力,创造出整个汉字体系是不可能的,那是神话传说,但我并没有探究这个传说的成因和其中深意,先生的解释让我觉得醍醐灌顶:“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原来对待传说,我们不光应该知道其然,更可以探究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自己发现读书的乐趣。他还指出,“‘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正好指出了我的错误认识。
先生的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为我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比如先生在介绍《说文解字》时提出“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孽乳而渐多’的意思”,还提出“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虽然这种解释本身就有神话传说的成分,但细细想来,确实是讲出来人之本性特点。
再如传奇是最先有结构的小说,文人创作传奇,“原来只是向科举的主考官介绍自己的一种门路”,当时的应举之人在考试之前,得请达官显贵向主考官介绍自己,介绍的方式就是先呈上正经文章,再呈些有趣味的杂文如传奇等,因为“传奇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人又爱看”,所以传奇就逐渐流传开了。这么看来,传奇的广为流传,跟当年词的逐渐兴盛的过程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不也是先作为当时大部分读书人不屑的“流行歌曲”的形式出现,逐渐在坊间流传,之后逐步被一些有影响力的文人墨客接受,才作为一项的文学创作登上大雅之堂的嘛!
“经典常谈”,其实更多地还是包含着“经典导读”这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当下,年轻一代对我们华夏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为我们的古代文化做一个诠释、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传。而先生是真正阅读过经典之后才为大家认真介绍这些经典书目的,他知道读者常见的误区在哪里,他也知道读者一般读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从经典中讀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寻觅经典的有趣之处,知道趣味导读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带领读者在趣味阅读中,汲取经典的营养与力量。
总之,朱自清先生的这部《经典常谈》确实激起了我对这些经典的阅读兴趣,即使书中提到的一些书我之前草草阅读过,现在也是有再细读的迫切需求。因为先生向我们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经典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审美趣味。先生的导读也启示我们,阅读应该自己寻求阅读的趣味性,可以从先生的导读开始,但也要主动发掘阅读的趣味,这样阅读兴趣才能得以持续,才能展开真正的阅读,也才能获得更多的阅读的愉悦与满足。感谢先生的这部书,提醒我,对一些经典的阅读我还是荒疏了,阅读经典的乐趣竟然被我忽略了。
注释:
[1]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朱自清著,《国文教学》之《论大学国文选目》,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朱乔森编,《朱自清全集》第一卷,朱自清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
[2]朱自清著,《经典常谈》,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社2018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