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类的实践是在自觉的目的和明晰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那种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抽象的“实践”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实践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作为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人与世界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同时,实践也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认识到实践在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性地位,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在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马克思这里谈的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实践的所有形式。其他的实践形式虽然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有异于劳动实践,但基本构成却是一致的,即任何实践都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于中介指向客体的一种现实的活动过程,其基本构成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从历史上看,正是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人类是从自然界进化发展而来的,所以在人类产生以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要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们夸大了自己在与自然关系中的绝对地位,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不得不面对各种生态危机的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类在之前的历史中只认识到了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没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使人与自然相对立,但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存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也是相统一的。人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具体地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生产实践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相互交换其活动, 才能进行物质生产。因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世界即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正确的认识又能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来说,实践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既改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一方面,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本质。实践在创造人、使人类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同时,也造就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也不断地强化和扩大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变得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步。
人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历史地产生、存在和发展,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不断改善、更新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着自身。
三、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根植于人类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之中,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哲学。它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不会过时的。
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不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一个最终完成了的绝对封闭性体系一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的实践观也需要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发展。
作者简介:张玉莲(1989.10-),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红旗文稿.2007(8)
[2]兰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理解.理论界.2008(2)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同时,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它又被称为“感性的活动”。自觉能动性。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类的实践是在自觉的目的和明晰的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一开始就是社会地进行的,任何个人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的联系。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那种脱离具体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历史条件的抽象的“实践”是根本不存在的。
二、实践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作为人类能动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本身就是人与世界关系最基本的形式。同时,实践也是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基础。“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认识到实践在全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性地位,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在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马克思这里谈的物质生产劳动只是实践的一种基本形式,而不是实践的所有形式。其他的实践形式虽然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有异于劳动实践,但基本构成却是一致的,即任何实践都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是主体借助于中介指向客体的一种现实的活动过程,其基本构成要素是主体、客体和中介。从历史上看,正是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统一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人类是从自然界进化发展而来的,所以在人类产生以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要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尤其是到了近代,人们夸大了自己在与自然关系中的绝对地位,人类开始一味地对自然强取豪夺,从而激化了与自然的矛盾,人类不得不面对各种生态危机的挑战。人与自然的关系本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类在之前的历史中只认识到了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没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实践使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使人与自然相对立,但人始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存于自然,所以,人与自然也是相统一的。人类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与自然和谐发展。
实践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具体地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和基础。生产实践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因为人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并相互交换其活动, 才能进行物质生产。因而,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世界即实践决定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反过来正确的认识又能指导实践,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来说,实践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既改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一方面,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本质。实践在创造人、使人类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同时,也造就了人类特有的本质。另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也不断地强化和扩大着自己的本质力量。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使客观世界变得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了自己的世界观,从而人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进步。
人在生产劳动基础上历史地产生、存在和发展,在实践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不断改善、更新着自己的社会关系,也在实践过程中改造着自身。
三、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批判地吸收了以往人类哲学思维的积极成果,根植于人类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及其历史发展之中,在哲学方法论上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践观的合理超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哲学。它如实地反映了人类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及其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基础地位,体现了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理解事物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所以,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不会过时的。
然而,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都不把自己的哲学看作是一个最终完成了的绝对封闭性体系一样,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心的实践观也需要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发展。
作者简介:张玉莲(1989.10-),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其时代发展.红旗文稿.2007(8)
[2]兰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再理解.理论界.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