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语文课堂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gua_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学习,即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激活封存的记忆,唤醒沉睡的潜能,从而使其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从“立足单篇课文,深入挖掘其思想内容”“对教学单元重组,进行比较式学习”“关注生活现象,体验探究乐趣”等七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 学习方式 主体 潜能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第一页,“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条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美国科学教育标准》则明确提出“学生是研究者,学生是科学家”。由此可见,探究、发现式学习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真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对教师而言,探究式学习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是共同提高、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角色也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在的学生个体发展的促进者。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探究问题、自主地获取知识,而这种知识不是以结论或定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和领悟性知识,进而获得探究的体验、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强调学生能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践、调查、信息收集来处理问题,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以及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本学年,是实施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第一年,这本教材,把学生的“学”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课文的选择、课后题的编排与处理都能突显出学生是教材主人这一特点,以往的那种单纯的教师传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已被打破。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向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转变,凸现学生主体地位,激活封存的记忆,唤醒沉睡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唯一出路。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探究式”学习,让探究式学习走进语文课堂。
  一、立足单篇课文,深入挖掘其思想内容、探讨其表达技巧
  文本本身其实就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好素材,但探究性问题又不是信手可得的,它往往隐藏在文本深处。因而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本身,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内容、探讨其表达技巧。
  例如,教《荆轲刺秦王》时,就有学生问,“荆轲是不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者”,从这个问题出发,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荆轲形象及精神。以此作为一个探究话题,让学生搜集信息、讨论并形成一篇有理有据的小论文。学生在小论文中写道:“我们在佩服荆轲刺秦王的勇气时,是不是也要想想荆轲其实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如果真的刺秦成功,中国的统一大业又要迟到很多年,他的行为是逆时代的潮流而动。世界上不缺乏荆轲式的勇猛,缺少的是审时度势掌握潮流的智慧……”也有的说:“荆轲对中国人的特殊作用是,他渐渐变成了苦闷的灵魂得以出气的洞口。秦王嬴政在遭荆轲谋杀未遂数年之后,摇身成为秦始皇,他实施的严刑峻法,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了暴君的典型。中国人一般是不好反抗自己所在时代的暴君的,甚至不好批评之。他们惯常的办法是,指秦始皇之桑,骂自己所憎恶之槐,从而拐弯抹角地泄愤。荆轲谋杀秦王的大举,显然能使处于欺凌之下的中国人产生共鸣和快感,并得到一些慰藉。荆轲遂演化为一个反抗暴君的象征了,荆轲的意义便超出了他的行为本身……”这些说法虽然不一定经得住检验,但却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二、打破单元界限,对教学单元重组,进行比较式学习
  语文教材虽然分为若干单元,但它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之割裂,应该从宏观角度来看待,注重整体的互相契合,或将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或将字词等集中进行比较记忆。
  如,教古典诗歌单元时,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雨霖铃》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这两首词,体会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题材、语言、音律、情感几个方面归纳,这种求异的过程也就是深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过程。
  教文言文时,将《烛之武退秦师》、《召公谏厉王弭谤》以及学生初中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单元,让学生比较烛之武、邹忌和召公的沟通艺术,写一篇小论文,并以自己的理解做指导,写一篇表现自己劝说艺术的文章。
  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象,拓展探究渠道,体验探究乐趣
  如今的教育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在社会这个大语文环境中通过实践自我学习。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讲究探索时空的开放性促使我们没有必要拘泥于课堂上,完全可以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到社会大课堂中去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
  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有的同学对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的座次关系感到不好理解。为此,我就建议学生先来探究一下现实生活中的座次情况。学生深入生活探究后得知:中国人宴饮时,对座次的安排十分讲究,室内宴饮时,通常以面对门为上座,乱坐就有喧宾夺主,以下犯上之嫌。宴饮必定要论资排辈,以别尊卑长幼。古人在堂上则以向南为尊,在室内以向东为尊。至此,同学们也就理解了《鸿门宴》上座次的关系:项羽是主位,东向坐,而南面为上,坐的是亚父范增,显示项羽对范增的尊敬,张良地位最低,不能叫坐而叫“侍”,意思是与侍从差不多。通过古今座次的比较,同学们也进一步了解到了座次礼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四、自主探究,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和发展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教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应当以引导儿童自己去发现为目的。”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努力实现“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教师作为引导着、指导者,基本任务是适时启发诱导;学生作为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在实践中培养探究能力。
  高中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仅仅凭借零敲碎打的方式学习,或学一点记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发现规律,进而掌握规律,让其为我所用。
  如高中阶段学习古诗词,仅就大纲推荐背诵的篇目进行学习显然是不行的,也无法与高考接轨,所以必须适当向外扩展。如此众多的诗词篇章,学生学起来必然是头绪纷繁,往往不得要领,进行诗歌鉴赏时势必难以一语中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如让学生对诗歌的表达技巧进行归纳,有的写“诗歌的情与景”,有的写“诗歌中的反衬手法的运用”,有的写“古诗中的愁”,有的写“诗歌中的虚与实”……这样一来,在进行诗歌鉴赏时,一旦遇到相似的题材,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同时,在学习文言文时,还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和已经学过的课本,对大纲要求掌握的一级文言词汇进行归纳整理,这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种形式,它注重学生的积累过程,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设置争论焦点,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
  “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课堂教学让学生参与发现和探究知识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选探究材料,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些探究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地方设计引导,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在学习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让学生们分析“停止思想”、“永远睡着”的语言特色,学生们一致认为作者是运用了修辞方法,但对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一部分学生认为是“讳饰”,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避讳”。面对这种针锋相对的争论场面,我没有直接告知答案,而是要他们去查阅相关资料。
  经过准备,甲乙两方各自陈述了自己的答案。甲方认为“讳饰”也叫“讳忌”、“婉曲”,是在与人提到某一件事情的时候,由于忌讳、悲痛等各种原因,不可以直接提出来,而用一种替代的隐语躲避明言,收到既不触忌犯讳,又能表达意愿的效果。本文作者不直说马克思逝世了,而说“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一方面把自己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表明马克思虽死犹生,他将永远活在革命者心中。
  乙方答案: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同时又把古人避讳的原因、方法、影响等作了简单介绍。
  甲方联系生活现象把“讳饰”这种修辞方法解释得生动有趣;乙方既明确了“讳饰”就是“避讳”,又详尽补充了有关“避讳”的相关知识,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这样做,确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主动探究的机会。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掌握了“讳饰”这一修辞手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六、敢于质疑文本,从无疑处探究,发现疑问
  质疑问难,这是每一个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特别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以说是已经成为一个基本模式之一。但,由于传统教育总是围绕教材,而我们做教师的又已习惯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在学生面前喜欢扮演知识渊博的师长角色。这又使质疑问难囿于一个狭小的范围,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长期的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影响下,学生往往产生依赖情绪。而这种情绪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极为不利的。我们知道,阅读过程只有介入读者的评价、怀疑和预测,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果和价值。而学生也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课改精神的学习中,我有意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引导学生对权威提出挑战,探究文本中存在的不足或是疏漏,甚至是错误。
  如《语文》(第2册)第29页,注节23拊(fú)掌:拍手,表示惊异。而第39页注节⑥拊(fǔ)心:槌胸,这里形容非常痛心。这两处同一个字注音不同,学生在比较中自然会产生疑问,就此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拊”字条可知,前者是注音错误。
  又如《烛之武退秦师》的注释①:版,筑土墙用的夹版。显然,这个注释中出现了错别字,是“夹板”而不是“夹版”。查《现代汉语词典》第34页知:版,上面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用的底子,从前用木板,现在用金属板。在同一部词典的第33页上,对“板”的解释是:板,片状较硬的物体。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中含有“版”的一句话是:朝济而夕设版焉。在这个句子里,“版”是“板”的通假字。设版,就是修筑防御工事。修筑防御工事要打墙,而古代打墙是要用板筑的,所以烛之武有“设版”的说法。那么,这个夹板就没有必要在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自然就不是“版”,而是“板”。
  这样的一些探究,既让学生有了全局的观念,又发现了一些平常容易忽略的问题,同时更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七、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凡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称为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按不同功能和特点可以分为很多方面。其中既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智慧等素材性资源,又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性资源。语文课程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等,甚至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只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至于成为“大纲”、“计划”、“课本”的忠实执行者的被动角色,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有效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从而真正达到新版《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将语文课程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使语文课程开放而有活力。
  我平时注意收集各级各类优秀电视节目,进行整合,用于辅助课堂教学。比如,CCTV—10播放的《唐之韵》,没有停留在文字解析的层面上,而是更关注那些作诗的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人生的态度。其实,像这样的影片,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教辅资料引进课堂,也可以作为诱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材料,甚至可以当作一门选修课程来开设。
  以上几点做法仅仅是我在这半年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有的工作还正在进行,既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又还没有明显的成果,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比接受式学习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思维处于亢奋活跃状态,思维空间大、层次高、效果好,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他们对语文的感情。
  作者单位:辽宁省东港三中。
其他文献
【摘要】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对诗词语言进行鉴赏,能让学生更好的品味诗词语言的妙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关键词】换词比较;赏析语言    传统的诗词教学,常常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那么,如何对新课标下的诗词语言进行赏析呢?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换词比较的方法鉴赏诗词,收到了良好的
【摘 要】猿是中国古典文学与民俗里一个重要的意象。猿啼与特定自然环境、诗人身世遭遇结合,形成丰富的意象特征,因而成为唐诗中的绝唱。  【关键词】唐诗 意象 猿声    追溯文学史上的第一声“猿啼”,大概起源于屈原的《河伯》:“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从此,凄清的猿啼声在文学的长廊里此起彼伏,引无数迁客骚人频频回首、一掬清泪。在唐代,咏猿诗大为兴旺。唐诗中,
【摘 要】目前,课堂阅读教学出现了三个方面的偏失:一是忽略了阅读的主体对象,包括兴趣的激发、全身心的参与、情感的体验与感悟,阅读教学的过程成了教师“喂养”学生的过程;二是忽略了阅读的过程与方法,不注重学生的思考体验过程,不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点拨与归纳,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缺乏面对新的能力评估测试的信心与能力;三是忽略了必要的阅读迁移能力训练。将这三个方面的偏失纠正过来,方能真正提高
【摘 要】成功的细节描写总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显示给我们。如何做到以细节为主的方法组织教学,我的做法为:通览全文,精挑细节;教无定格,挖掘内涵;前后贯通,点面结合。  【关键词】细节 人物形象 课堂教学    小说之有细节,犹如电影之有特写。成功的细节描写总像精彩的特写镜头一样,能够最真切、细致、生动、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质的部分显示给
【摘要】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本第八课《词七首》有两处注解不合常理。一是柳永《雨霖铃》中“此去经年”的“经年”;二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意义。  【关键词】注解;质疑;柳永;辛弃疾    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教本的第八课《词七首》,精选了历代七首名作,细看注解,有两处明显错误。  一是柳永的《雨霖铃》中“此去经年”的“经年”一词,它的注是“一年”,依此
摘 要: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需要以清晰和完整的理论为支撑,系统的创造力理论模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重点介绍了创造力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过程基础、个人层面的创造力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显示不同层次之间联系的完整模型三个部分的分析和梳理,提出在创造力的培养中,要以互动性作为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基础,以开放心态接受儿童的不同状态水平,提高文化包容度,注重创造力不同层次间的联系,关注创
[摘要]语文知识较为庞杂,其学科的知识点相对分散,要想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必须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语文学习的积累归纳之法谈几点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语文学习 归纳梳理 坚持积累 课外阅读    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不象其他学科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统性。其他学科的知识点之间有明显的链节可循,知识点又是以定律的形式依附在学科系统之上。而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分散在一篇篇课文当中,需要
【摘要】意象,是诗人情感与物象完美融合的结果,是领悟诗之精髓的通道。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诗的飘逸,诗的凝重,诗的幽僻;透过意象,我们领略英雄气概的悲凉慷慨,儿女情长的缠绵婉转,世情世事的凄清凄凉。物象万千,虚虚实实都是思;意象种种,真真幻幻总关情。  【关键词】植木;意象;情感    一、芳草凄凄情未了    杜甫曾有一首被喻为“以诗为画”的五言绝句,诗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
【摘要】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语文组把校本教研作为组员校本培训的主渠道,立足课堂教学,依托课例分析的感性实践,通过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协作,专业引领,教学案例写作等途径,探究课堂教学优化规律,促成教师升华教学积淀,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关键词】校本教研 课例分析 专业引领 教学案例    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
【摘要】本文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了详细深入的分析归纳,论述了命题的一些特点和导向性,对语文教学与复习备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高考 教学方法 教学理念 教育规律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落下帷幕,综观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笔者认为,今年命题主要呈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凸显本位;导向读书;关注热点;回归教材。    一、凸显本位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