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9月将迎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打造新表述,讲好西藏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与全世界共享中国人民的幸福感与成就感,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际传播的一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当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为的全盘思考。这里所说的“当下”,是指2008年以来的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现在跟前些年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大家都把中国当成一个正在进行时的世界性大国。而2008年前的中国还是个区域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人口第一、经济发展最快,但还没有真正在世界上扮演一个主导性的国际领导型国家的角色。2008年是个转折点。这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海啸席卷世界,美国与欧盟世界影响力的急剧下滑,和中国即将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迅猛势头相互映照。中国的全球影响力更为瞩目于世,全球聚焦中国。8月中国举办了北京奥运,是中国向世界展现现代化成就、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一场最大的公关活动,标志着中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主导性的大国。西藏是全球聚焦中国的重点之一。
  回想起大约15年前,听到国务院新闻办赵启正主任的一次关于外宣工作的讲话。他说,西方媒体关注中国的焦点有3T, 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所谓3T, 是指天安门Tiananmen(即1989年春夏的天安门广场政治风波)、台湾Taiwan(即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西藏 Tibet。形形色色的分裂势力、敌对势力的活动,与国际媒体的中国报道呈现着错综复杂的互动,也是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重头媒体议程设置。
  2008年以来,世界格局就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今天已然是引领世界的大国。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步入新常态的故事时,习近平主席2014年底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中讲的却是“中国大块头”的话题。他说:“中国如何发展?中国发展起来了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关于这两个问题,国际社会众说纷纭,有的对中国充分肯定,有的对中国充满信心,有的对中国忧心忡忡,有的则总是看不惯中国。我想,这也正常,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是人群中的大块头,其他人肯定要看看大块头要怎么走、怎么动,会不会撞到自己,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他强调“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中国坚持共同发展,理念不会动摇。当今世界,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言九鼎,掷地有声,习近平主席用通俗平实的“大白话”向世界宣示了中国的大国立场。
  所以,西藏和其他所谓3T或4T、5T之类的问题,今天就应该放在“新常态”或“中国大块头”这样一个新的国际格局下来重新加以认识。这个大格局,或曰“国际新常态”,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正在成为引领型、主导的世界大国。“和平发展”“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正是世界大国的视野和思路。大国的胸襟和视野、大国的义务与职责,首先体现在如何与各国人民共享其资源与成果。
  我们今天讲好西藏故事,需要把握当下世界格局的巨变、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在这个大格局下,我们来庆祝和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就可以把中国的民族融合、文化传承的成就讲好,把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多元融汇的故事讲好。
  可以从一个侧翼来讲国际传播如何传输正能量,讲好西藏故事。2008年的西藏在世界舆论中的形象扭曲,负面大大多于正面。这一方面是达赖分裂主义势力的国际活动和西方媒体的偏见影响,一方面也因为世界舆论当时尚未把视角更多地放在中国的国际动向上,西方媒体的议程设置把诸如3T之类的话题放在首位。而最近几年的西方媒体议程变化巨大,不得不日益把焦点瞄准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为,对西藏、台湾等的关注,可以说大大分心和削弱。美国政、学、媒体精英有一个关注中国的电子邮箱群,近五年来该群里谈起西藏话题的邮件数量逐年递减。今年只是在4月份有部分邮件议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西藏白皮书,应者寥寥,是半年间与往年同期相比讨论量最少的。西方媒体近期提到西藏话题,依然是重复达赖分裂主义者的老调,并无新意。有欧美学者认为,今年国新办发表的《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比以前的白皮书更明确要求,达赖必须承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历史认知前提具有新意。
  讲好西藏50年的历程,当然要回顾西藏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历史脉络。但更要讲好今天的故事,尤其是西藏独有的文化、宗教传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其与中华文明大家族的融汇和共享。中国日报网刊载的中国西藏新闻网“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让山川披绿天蓝水清”的主题报道,聚焦西藏的生态、西藏的环保、西藏人民的生存状态。这是一个为世界瞩目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环保、气候、生态等关注人类共同体问题上的承担与成就。人民网登载的中国西藏新闻网“东风吹放花千树”的主题报道,生动详实地讲述了西藏唐卡、格萨尔等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又是一个与国际接轨、令世界瞩目的话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旅游的话题,虽然西藏旅游的全球发展规划是一个亟需高度重视的话题。
  西藏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正因为她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承、独特的宗教信仰和习俗,藏传佛教这一凝聚政治、历史、文化、价值观方方面面的话题,始终是西藏令世人关注、举世瞩目的核心话题。许多年来,达赖集团与西方媒体、西方政界就宗教话题做足了文章,利用世界各国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崇敬,吸引了许多同情者。他们的做法是把宗教信仰、价值关怀、人类情感和西藏历史等,与其分裂主义政治目的混淆起来,对与中国在西藏维护传承宗教信仰和传统方面的工作肆意歪曲。应该承认,就中国的西藏外宣工作而言,宗教信仰问题始终是个难点和弱区,许多顾忌、障碍,让我们不能理直气壮地讲述中国在西藏宗教信仰传承和发扬方面所做的大量正面工作。在方法与手段上,也很单一,缺少创新。
  达赖集团在国际舞台上与媒体、社会各阶层和舆论常常有许多互动,许多“公共外交”手段也频频使用。相比起来,我们缺少全方位的公共外交大战略,外宣工作的思路依然有许多局限。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余华每年都应国际出版界和文化界邀请,出访列国,讲述中国文化与文学,是备受推崇的民间中国文化大使。他告诉我,多年来西方主人常常邀请他与达赖人士同台讲演。他因此花费了大量时间研读西藏历史和藏传佛教,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民间的西藏问题专家。余华因此在许多国际论坛上与达赖人士展开论辩。两种不一样的观点和思路,受到各国听众的热烈欢迎。余华的民间身份与立场,以及他在西方主流文化界的巨大信誉与影响,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国际舆论领袖,他讲的西藏故事跟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人文关怀、道德力量和说服力。
  讲好西藏故事,我们需要有更宽阔的历史观。当代著名史学家许倬云提出,中华文明是一个数千年血脉杂糅、族群相融、文化交错而形成的共同体。他对“华夏/中国”历史的研究,始终从世界史、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历史做“自我审查”,认为“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查,对世界是有益处的”;“能够如此,邻近的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自我审查过程中,不能责备中国,认为中国是以民族情绪威胁他们;中国也因为对自己的了解,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灭四周邻居的敌意。”历史学家葛兆光评论说,许倬云的中国史观“不是为了借助历史引出民族主义的盲目情感,而是通过历史认识达成世界主义的理性观念”。我们研究西藏历史、向世界讲述西藏的历史故事,也应有这种世界眼光和世界胸怀。这也正是习近平“各国人民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观点的历史维度。
  总之,伟大文明对人类共同体的共享和奉献,就是大国应有的价值体系。中国现要做好世界大国,就要有普世关怀、共享胸怀、人类情怀,让世界人民由衷地赞美和信服中国的领袖地位。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仅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也是全人类的福祉。这应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纲领,也是讲好西藏故事的纲领。
其他文献
(一)  位于黄土高原东端、太行山西麓的山西盂县,10多位大娘正等待着日本法庭的公正判决。这些当年受侵华日军肆意蹂躏的老人,为讨回公道,要回尊严,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克服各种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赴日诉讼。  周喜香1925年出生。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盂县,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周喜香便积极投身抗日工作。由于工作积极,她成为所在村抗日妇救会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8岁那年的一天,由于叛徒告密
期刊
2015年6月11日-12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中国外文局和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办、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协办的第四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在重庆举行,研讨会的主题为“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该研讨会是对外传播领域最具权威和影响的高端理论研讨会,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蒋建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
期刊
编者按:为连续和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在国外民众中的影响力,北京大学“增强中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深度研究”课题组经由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通过国际性在线调研公司Lightspeed,2016年底到2017年初,在美国、德国、俄罗斯、印度、日本、沙特六国进行了大样本概率抽样问卷调查。这是继2011年的调查五年之后进行的第二轮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本刊陆续刊登该问卷调查针对中国文化符号在上述国家影响力
期刊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近几年来,江苏广电总台借三季大型全媒体系列节目《你所不知道的中国》,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尤其是2016年制作第三季(以下简称《中国3》)时,与英国雄狮影视全程合作,六集系列片于2017年6月3日至7月8日在BBC World News成功登陆,每周一集,每集23分钟。由于该系列成功探索了国际
期刊
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约翰威立(Wiley)出版集团(简称Wiley),于1807年创立于美国, 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学术出版商之一,享有世界第一大独立的学术图书出版商和第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的美誉。其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员工共5000多名,总部在美国新泽西州的霍博肯,有1000多名员工。  今年,笔者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全国选派的两名业务人员之一,在Wiley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研修实习。这两
期刊
本文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以两个案例探讨国家对外传播大框架内的区域对外传播的历史和实践,特别是如何利用区位优势发掘与周边地区面对面人际交流的价值。上世纪50-70年代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及现今广西东南亚留学生的访谈分析说明,无论是历史还是当下,区域性的对外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灵活的实现方式。上世纪云南与其接壤国家的边民联欢是一种面对面的大型群体交流活动,是一种最容易产生效果与影响
期刊
最早提出“国家形象”一词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他在1959年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一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①国内学者汤光鸿在《论国家形象》一文中认为,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某国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②。中外学者文字表述有所差异,但有一点共识
期刊
当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必须及时梳理“文化走出去”相关成果,总结经验与不足,提出建议和对策,在此基础上科学谋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  为此,从2012年开始,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组织相关学者,突破行业部门限制,全方位梳理
期刊
2017年1月20日,民主党人唐纳德·特朗普正式步入白宫,就任第45届美国总统之际,曾经有人预测,美俄关系将结束对峙,重归于好。然而,一年来,美国民主党人主导的“通俄门”事件调查彻底打破了此类预测。美俄关系不仅未见改善,其长期存在的“媒体战”反而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两国立法机构相继出拳,重新界定对方媒体身份,限制对方的媒体采访与信息发布权利,将传统“媒体战”扩展到社交平台,从最初的内容真实性之争延伸
期刊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外交逐渐成为构建国家国际形象威望的重要一环。通过文化传播实施外交战略、外交任务,已经成为继传统的政治往来、经济援助、军事干预之外的第四大外交手段①。  法国从17、18世纪开始在欧洲广泛推广法国文化,随后意大利、德国仿效法国在海外建立各种机构推广本国文化②。可以说意大利是较早推行文化外交的国家之一。意大利开展文化外交的主要载体是分布于全球的90个使馆文化处,其中意大利驻华使馆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