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十分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不仅在讲话中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且,他还著书、撰文,积极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最近,我们专访了柳斌副主任。柳斌同志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明确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记者:您好。据我们了解,您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部门领导人之一。您能谈谈您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吗?
柳斌:不能说最早提出,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后较早提出的人之一。我国在建国初期,师范院校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到了1958前后,心理学受到批判,被取消了。此后的20年时间,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在我国基本是空白。恢复高考以后,也恢复了心理学。我在1985年走上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岗位,分管中小学工作。我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不是从理论角度考虑的,我是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应该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为什么呢?1985年,我刚到教委就看到当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的一个批示。
有一个12岁的女孩子,喝农药自杀了。她在自杀之前对着录音机给父母、弟弟讲了一段话。一方面是讲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一方面希望弟弟好好学习,实现爸爸妈妈的愿望。她是一边哭一边讲的。胡耀邦同志对这件事很重视,就教育思想问题做了一个很长、很中肯的批示。
1986年、1987年又有此类事情发生。有个平时成绩很好的高三女生,高考后总觉得自己没考好,越临近发通知书时,心理压力越大,最后终于自杀了,然而就在她自杀后,录取通知书到了。这些事件的发生,使我认识到要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既要关心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也要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对的。
1986年,在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会议上,我呼吁家长关心这个问题。在《关于家庭教育的几个问题》中,我着重论述了儿童教育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忽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此后,我在各种会议上都曾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992年3月《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后,我写了一篇《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保证》,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保护、精神保护的问题。1993年《湖南教育》系统介绍了宜阳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事迹,我为湖南宜阳小学写了一段话:“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宜阳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百花园中具有特色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她、支持她。”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1994年8月3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在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上,您能谈谈自己的见解吗?
柳斌:教育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发展的内涵定位于知识既是重要的,又是远远不够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某些知识、某种技能,可能速成,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累,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是难于速成的。学生的童趣、童真、童心,必须予以精心保护,使之不受践踏,不受破坏,因为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我们应当树立“全面发展,多向成才”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要加强尊重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什么是素质?我个人认为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与先天禀赋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聋哑人要培养成歌唱家是比较困难的,先天禀赋制约很大 。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天禀赋差异并不太大。人们素质的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儿和中小学阶段,所以古语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的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压力很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要肃清“应试教育”的影响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
记者: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呢?
柳斌: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审美,教会他们创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中小学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善于合作的人;第二,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第三,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律己严格、待人宽厚、诚实守信的人;第四,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人;第五,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人;第六,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柳斌: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目前,教师的压力很大,职称问题,奖励问题,晋升问题都和学生的分数挂钩,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压力更大。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有人调查,有30%的教师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要让教师心理健康,第一,要解除或缓解教师的高压心态。不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不要以升学率论成败。第二,要培养高尚的爱生情怀。教师要爱学生,不要只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要爱全体学生。爱学生要从尊重学生开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第三,要学习教育艺术,掌握教育方法。
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有一次,陶先生制止了一个学生拿砖头去砸另一个学生,并要打人的学生到校长办公室等候处理。当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那个学生已经等候在那里了。陶先生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说:“我不让你打人,你就不打了,你尊重我的意见,这块糖是奖励你的。”接着拿出第二块糖说:“据我了解,你之所以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别人,你很正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接着又拿出第三块糖说:“我叫你来办公室等候处理,你准时到了,你很守信用,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那个学生哭了,承认了错误。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主动承认错误,有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谈完了。”
这就是教育艺术,陶先生肯定了学生的优点,让这个学生心悦诚服。而我们有些老师是简单粗暴,除体罚变相体罚外,现在是动辄罚钱,迟到了罚钱,打架了罚钱,分数考低了也罚钱。这是不懂得教育艺术的表现。
应重视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尊重生命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的意识,让他们懂得,没有生命,其他任何事情都谈不上。现在有些孩子,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受不了,动辄就想自杀,今后怎样去面对更多的挑战。所以提倡在中小学开展磨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个人并不赞同人为地给学生制造逆境、制造挫折的做法,因为在人的发展道路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要做的,是及时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
“ 应试教育”把学生束缚死了,教死了,教刻板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为愉快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成功教育是一种很合理很有益的教育探索。因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很合理,也很符合学习者的意愿。每个人都可以成功,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的成功的能力,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少年的信心,为他们的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成功教育除了要重视智力方面的因素之外,尤其应重视情感、意志、道德、品质方面的因素。情感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种重要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教育要由境入情,情境交融,以情感人,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活泼地发展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培养,承受能力的提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做法:我曾经要求在小学生中提倡知心姐姐讲的三句话:一句话是“太好啦”。培养教育孩子碰到挫折时有一种良好的心态,遇到问题,要从好的角度去想一想。第二句话让小孩子讲“我能行”。现在小孩子什么事都说“我不行”。要培养孩子对自己有信心的心理。现在一脱口就说“我不行”,将来遇到大事也会老是说“我不行”。第三句话是“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吧。”要知道,关心他人是为人民服务的起点。所以,我认为这三句话非常好。
心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主动发展,才能让孩子将来有创造性。只有孩子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全面发展,多向成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社会本身是多样的,让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要义。
总之,中小学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方法,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柳斌:当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做人,还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最后一点很值得重视,尤其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孩子幼小,当然需要保护,正因为如此,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是过度保护。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怕饿着,怕累着;但应当保护的,却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哪些方面应当给予必要保护,哪些方面不应过度保护,这是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问题,更是家长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其实磕磕碰碰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营养素”,在这方面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在另一方面,社会保护、文化保护、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又需要加强。在防止影视及网络的负面影响、防止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方面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前几年出现了孩子杀死亲生母亲的案例。孩子是非常好的孩子,母亲也是非常好的母亲,为什么会在他们之间出现一些恶性案件呢?我认为关键是缺少沟通。我们要提倡沟通,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才有友谊与合作。对未成年人要广开诉说之门,不能让孩子诉说无门。教师要为学生,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种诉说有理、诉说有门、诉说有望的环境。在这方面老师做得少,家长也做得少。给学生讲话的机会,这对于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重要。对学生要宽容。我们要提倡、鼓励这种做法。
记者:您对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评价?
柳斌:我讲三句话,第一句话,进步十分明显。第二句话,普及仍很不够。第三句话,观念还需加强。我一直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在这方面也掌握一些情况。我觉得,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步很快,发展势头很好,但还不太平衡。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很扎实,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也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实际效果。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写入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文件已经十年了,教育部也为此颁发了两个文件,2002年8月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项工作本应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高度重视,但事实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认为还要注意抓普及,大力推广好的经验,提高人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记者:请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些期望。
柳斌: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你们这本杂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要扎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要帮助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千万不要把它引向学术化、学科化的方向,千万不要用考试的办法把它引向又一重应试之门。希望能够广泛地总结各地的成功的经验,加强案例教育,这样对教师会有启发、有帮助。我们不是不要理论,而是要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要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国情。
记者: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意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办好。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我们一定转达给广大教育工作者。谢谢!
记者:您好。据我们了解,您是最早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部门领导人之一。您能谈谈您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吗?
柳斌:不能说最早提出,可以说是“文化大革命”后较早提出的人之一。我国在建国初期,师范院校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到了1958前后,心理学受到批判,被取消了。此后的20年时间,心理学和心理教育在我国基本是空白。恢复高考以后,也恢复了心理学。我在1985年走上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岗位,分管中小学工作。我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不是从理论角度考虑的,我是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到应该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为什么呢?1985年,我刚到教委就看到当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的一个批示。
有一个12岁的女孩子,喝农药自杀了。她在自杀之前对着录音机给父母、弟弟讲了一段话。一方面是讲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没有实现父母的愿望,一方面希望弟弟好好学习,实现爸爸妈妈的愿望。她是一边哭一边讲的。胡耀邦同志对这件事很重视,就教育思想问题做了一个很长、很中肯的批示。
1986年、1987年又有此类事情发生。有个平时成绩很好的高三女生,高考后总觉得自己没考好,越临近发通知书时,心理压力越大,最后终于自杀了,然而就在她自杀后,录取通知书到了。这些事件的发生,使我认识到要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既要关心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发展,也要关心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不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对的。
1986年,在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会议上,我呼吁家长关心这个问题。在《关于家庭教育的几个问题》中,我着重论述了儿童教育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忽视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此后,我在各种会议上都曾提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992年3月《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后,我写了一篇《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保证》,着重强调了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保护、精神保护的问题。1993年《湖南教育》系统介绍了宜阳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事迹,我为湖南宜阳小学写了一段话:“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的、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业进步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把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宜阳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百花园中具有特色的一枝奇葩,希望大家都来关心她、支持她。”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1994年8月31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现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发达地区的中小学都已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在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上,您能谈谈自己的见解吗?
柳斌:教育要着眼于每个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发展的内涵定位于知识既是重要的,又是远远不够的,发展还应当包括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文化的许多方面。某些知识、某种技能,可能速成,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经验的积累,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是难于速成的。学生的童趣、童真、童心,必须予以精心保护,使之不受践踏,不受破坏,因为这是形成健全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我们应当树立“全面发展,多向成才”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要加强尊重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有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什么是素质?我个人认为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素质与先天禀赋当然是有密切关系的,比如聋哑人要培养成歌唱家是比较困难的,先天禀赋制约很大 。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先天禀赋差异并不太大。人们素质的高低,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训练中形成的。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幼儿和中小学阶段,所以古语有“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我们应该把素质教育的旗帜举得高高的,把素质教育的舆论造得浓浓的,把素质教育的劲头鼓得足足的,要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对学生的压力很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要肃清“应试教育”的影响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
记者:您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看待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该如何定位呢?
柳斌: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审美,教会他们创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教会他们做人。从不会做人到会做人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对一个人素质的形成,特别是做人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我认为中小学一定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善于合作的人;第二,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承受困难和挫折,勇于进取的人;第三,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律己严格、待人宽厚、诚实守信的人;第四,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自尊、自信、自强、自律的人;第五,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人;第六,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些都是学生应当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
记者:您认为,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柳斌:必须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目前,教师的压力很大,职称问题,奖励问题,晋升问题都和学生的分数挂钩,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压力更大。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影响很大。有人调查,有30%的教师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要让教师心理健康,第一,要解除或缓解教师的高压心态。不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不要以升学率论成败。第二,要培养高尚的爱生情怀。教师要爱学生,不要只爱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要爱全体学生。爱学生要从尊重学生开始,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打骂学生、体罚学生。第三,要学习教育艺术,掌握教育方法。
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有一次,陶先生制止了一个学生拿砖头去砸另一个学生,并要打人的学生到校长办公室等候处理。当陶先生回到办公室时,那个学生已经等候在那里了。陶先生从口袋里拿出一块糖,说:“我不让你打人,你就不打了,你尊重我的意见,这块糖是奖励你的。”接着拿出第二块糖说:“据我了解,你之所以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别人,你很正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接着又拿出第三块糖说:“我叫你来办公室等候处理,你准时到了,你很守信用,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那个学生哭了,承认了错误。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主动承认错误,有承认和改正错误的勇气,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谈完了。”
这就是教育艺术,陶先生肯定了学生的优点,让这个学生心悦诚服。而我们有些老师是简单粗暴,除体罚变相体罚外,现在是动辄罚钱,迟到了罚钱,打架了罚钱,分数考低了也罚钱。这是不懂得教育艺术的表现。
应重视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特别要加强尊重生命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热爱生命的意识,让他们懂得,没有生命,其他任何事情都谈不上。现在有些孩子,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受不了,动辄就想自杀,今后怎样去面对更多的挑战。所以提倡在中小学开展磨砺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个人并不赞同人为地给学生制造逆境、制造挫折的做法,因为在人的发展道路上,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要做的,是及时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
“ 应试教育”把学生束缚死了,教死了,教刻板了,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启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为愉快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愿意学习,热爱学习,乐于学习。成功教育是一种很合理很有益的教育探索。因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很合理,也很符合学习者的意愿。每个人都可以成功,都应该争取成功,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的成功的能力,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希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获取各自的成功。一次成功的机会可以十倍地增强儿童少年的信心,为他们的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成功教育除了要重视智力方面的因素之外,尤其应重视情感、意志、道德、品质方面的因素。情感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又一种重要探索。教育应当是有情的,离开了感情的教育只能走入单纯传授知识的刻板、枯燥的死胡同。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教育要由境入情,情境交融,以情感人,由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从而实现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主动地、和谐地、活泼地发展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培养,承受能力的提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做法:我曾经要求在小学生中提倡知心姐姐讲的三句话:一句话是“太好啦”。培养教育孩子碰到挫折时有一种良好的心态,遇到问题,要从好的角度去想一想。第二句话让小孩子讲“我能行”。现在小孩子什么事都说“我不行”。要培养孩子对自己有信心的心理。现在一脱口就说“我不行”,将来遇到大事也会老是说“我不行”。第三句话是“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吧。”要知道,关心他人是为人民服务的起点。所以,我认为这三句话非常好。
心理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主动发展,才能让孩子将来有创造性。只有孩子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全面发展,多向成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社会本身是多样的,让学生主动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这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要义。
总之,中小学要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方法,在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和教育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各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记者: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否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柳斌:当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家庭、社会对少年儿童进行教育、熏陶、施加综合影响的结果。这种综合的影响是否科学有效,是决定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情,必须引起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教会他们求知,教会他们办事,教会他们健体,教会他们做人,还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最后一点很值得重视,尤其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孩子幼小,当然需要保护,正因为如此,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但现在许多家长对孩子是过度保护。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怕饿着,怕累着;但应当保护的,却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哪些方面应当给予必要保护,哪些方面不应过度保护,这是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问题,更是家长们需要研究的问题。其实磕磕碰碰是小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营养素”,在这方面过度保护,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在另一方面,社会保护、文化保护、心理健康保护意识又需要加强。在防止影视及网络的负面影响、防止不良文化现象的影响方面现在几乎没有什么保护措施。学校、家庭、社会都应当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前几年出现了孩子杀死亲生母亲的案例。孩子是非常好的孩子,母亲也是非常好的母亲,为什么会在他们之间出现一些恶性案件呢?我认为关键是缺少沟通。我们要提倡沟通,有了沟通才有理解,有了理解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才有友谊与合作。对未成年人要广开诉说之门,不能让孩子诉说无门。教师要为学生,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一种诉说有理、诉说有门、诉说有望的环境。在这方面老师做得少,家长也做得少。给学生讲话的机会,这对于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重要。对学生要宽容。我们要提倡、鼓励这种做法。
记者:您对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评价?
柳斌:我讲三句话,第一句话,进步十分明显。第二句话,普及仍很不够。第三句话,观念还需加强。我一直比较关注这方面的工作,在这方面也掌握一些情况。我觉得,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步很快,发展势头很好,但还不太平衡。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很扎实,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也有些地区、有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收到实际效果。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校还没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写入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文件已经十年了,教育部也为此颁发了两个文件,2002年8月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项工作本应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的高度重视,但事实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我认为还要注意抓普及,大力推广好的经验,提高人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记者:请您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些期望。
柳斌: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希望你们这本杂志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关键是要扎根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当中,要帮助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强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千万不要把它引向学术化、学科化的方向,千万不要用考试的办法把它引向又一重应试之门。希望能够广泛地总结各地的成功的经验,加强案例教育,这样对教师会有启发、有帮助。我们不是不要理论,而是要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要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国情。
记者: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意见,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办好。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建议,我们一定转达给广大教育工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