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以班级心理辅导为形式的心理素质训练课正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班级心理素质训练课符合现代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发展型和教育型模式,面向广大心理正常的学生,以发展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情绪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它还弥补了中小学缺乏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弱点,因为个别心理咨询对咨询人员的专业要求是相当高的,难以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能成为一个水准很高的咨询员。所以,班级心理素质训练课非常符合现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
  我们认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合理、适当,主要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这是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张大均教授提出,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包含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积极适应即学生能够合理应对学习、生活、交往和身体发育中的种种变化,能够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交往活动的变化和身体发育相一致的心理行为;二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动发展,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高级目标。他还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自信、友善合作、负责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学会控制与调节自己,消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2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
  教学目标符合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特征和心理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同年级学生有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也应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规律和特点,把心理素质训练的总目标分解到不同的学段和年级,采用螺旋上升的教学目标确定方式,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在成长中所遇到的实际心理问题,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安排训练重点,尽量做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既不高于又不低于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心理需要,使其恰好落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内。
  
  3教学目标的范围适当性
  目前,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教学目标概括面大而全,结果往往是“贪多嚼不烂”。教学目标过大,只会使教师这个也想顾,那个也想顾,结果哪个都是一掠而过,学生不知所学。如此情况,肯定不会产生所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简而精,保证一堂课能完成,能取得一定收效。
  
  二、训练主题的适宜性
  
  要保证心理素质训练课取得实际效用,首先必须有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一个适宜的训练主题必须同时达到适人、适时、适地和适势的要求。
  
  1适人
  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顾及到学生的差异性,尤其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每一年级、每一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心理共性。针对这些不同的共性,开展有针对性的、适合具体教育对象的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使每一年级、每一班级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心理水平基础上得到健康发展。
  
  2适时
  特定的情境往往在特定的时间内出现,而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往往在特定的环境中产生。所以,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必须同时考虑到因时而宜。例如,应试策略辅导只有在考试前夕进行才能收效最佳,若放在新学期开学初或考试后再进行辅导,肯定收效甚微。另外,适宜的主题还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此,我们在确定训练主题时,必须做到不同年级有不同年级心理素质训练侧重点,以做到针对性强、收效较佳。
  
  3适地
  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它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地域的影响。因此,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训练主题选择必须因地制宜,而不是按参考书依样画葫芦,全然不管所进行的活动对于本地区的学生是否合适。心理素质训练课的内容要根据本地区的经济、人文环境等采取灵活措施来确定,如在经济落后地区,讲“ 攀比风我所见”、“什么是酷”、“ 怎样花钱”等就不太合适,当然也不会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适势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选题一定要适合时代的发展,触及学生所熟知、所关心的领域,结合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才能使心理素质训练课收到预期的效果。也只有这样,心理素质训练课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三、心理氛围
  
  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是激发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从而激发其情感共鸣,诱发其行动愿望。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在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心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在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中就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良好心理氛围的创设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采用物理手段,如背景音乐、动画呈现、空间位置的设置等;二是采用心理手段,如尊重、理解、信任学生,言语激励或暗示学生,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等。
  那么,丰富多彩的活动加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是不是可以说教师成功地创设了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呢?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教师是否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心理氛围,不在于课堂表面的热闹精彩,也不在于训练活动的丰富多样,关键在于学生是否真正能在课堂上充分放松自我,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观点与思想,是否真正自觉自愿地积极参与活动、讨论;教师是否真正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否真正将自己放在学生朋友的位置,是否真正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民主、开放、安全的心理环境。
  
  四、学生的表现
  
  心理素质训练课的指导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发展。所以,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评价标准,学生的表现更有说服力,更具有评价价值。
  从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学生的参与性
  一是指学生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课成功实施的前提。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他们对所训练内容才能理解透彻、感悟深刻,才能使教师有机会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教师要注意学生参与的质量,学生的参与不能是“ 放羊”式的,应始终围绕训练主题,教师则起监控、点拨、引导的作用。二是学生整体参与的程度。心理素质训练课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是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课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2学生的内心体验
  在心理素质训练课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有多少机会、时间进行内心体验,学生内心体验的真实度或深度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在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时应该考虑的。因为外在的观点、技能或技巧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这一环节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东西。学生的内心体验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梯。对学生内心体验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细微观察,分析学生课堂作业或作品等来实现。
  
  五、教师的表现
  
  教师作为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设计者、组织者、开展者以及引导者,他们的态度、言行举止、能力等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心理素质训练课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教师的表现是我们评价心理素质训练课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表现时,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教师的教育态度
  心理素质训练课要求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宽容、尊重和信任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在被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心理氛围中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潜能,克服心理困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教师是否能做到“ 一为主,四解放”
  “ 一为主”是指训练活动要以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验为主线。“ 四解放”指,一是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多想一想。教师不仅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留下个人自由思考的空间,鼓励个性化的创新思维。二是解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多说一说。教师要创设开放的课堂气氛和有利于沟通的环境,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三是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多动一动。心理素质训练课不必拘泥于课堂固定座位,可采用“ 扇面式”、“ 圆弧式”、“ 自由结组式”等有利于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传达感情的座位形式,也不必拘泥于课堂范围内。四是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一做。只有通过具体实践,训练内容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
  
   3教师是否具有必需的心理素质训练实施能力
  和谐互动的教学能力 心理素质训练课追求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目标。教师的和谐互动能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机制。具体体现在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能力和组织多向交往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行为改变的教学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心理学中涉及行为塑造或行为矫正的方法和技术,实施行为改变教学,具体包含的技术有:学生自我管理技术,即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总方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实施行为改变的技术;行为练习技术,即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行为改变的方法;矫正不良行为技术,即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表现,分析引发不良行为的具体因素,与学生研究合理的矫正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出调整与修改的技术。
  体验内化的教学能力 教师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体验,并通过布置适量的外部操作或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把握学生感受、体验与反思的方向,借助外部活动促进、深化学生内部体验的教学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 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训练任务而对训练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进行计划、检验、反馈、评价、调节和控制的教学谋划能力。具体体现在教师的“ 三导”技术上:编导技术,即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因势地选择训练活动的内容、形式、步骤,指导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引导技术,即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感受、体验和反思的技术;开导技术,即教师及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点拨、点化、点醒的技术。
  
  六、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即指对心理素质训练课进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通常采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事先选定的测验等,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填写,然后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活动感受及行为变化状况。评价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量的方面可通过心理测试来了解学生在实施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后的变化,进而评定心理素质训练课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从质的方面进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学生的内省材料进行分析评定,如通过学生的学习体会、周记等来对其心理变化进行评定;二是对学生参与心理素质训练课后发生的行为变化进行评定。
  总之,我们在评定教学效果时,应将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相应行为的改进上。由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心理素质训练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应考虑到追踪评价或延缓评价的问题。
其他文献
编者按: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育方法也面临着一种变革和发展。传统的以灌输、说教为主的教育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心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十分重视情感教育,迫切需要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情感教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情感教育的专家之一,在情感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
期刊
【活动主题】做生活的强者——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锻造  【活动目标】  1. 懂得坚强的意志对个人与对社会的意义。  2. 了解什么是心理危机与意志薄弱,初步掌握认知调整以及心理自救的若干方法。  3. 培养学生自觉、独立、勇敢、顽强、坚毅等方面良好的意志品质。  【材料准备】  1. 教学录像资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断、“诱惑的抵挡”。  2. 文字阅读资料:“妇女游泳”。  3. 图片:海
期刊
深圳市沙井中学经过两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赞扬。沙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源于学校领导的重视,而最为可贵的是长期开展,坚持不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扎实开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具体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教育科研是发展教育事业的第一推动力。实践早已证明,抓素质教育、办特色教育离不开教育科研,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也
期刊
中学生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中学生随着认识的发展和对自己的成长、人我关系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在性萌发的生理动因作用下,通过社会化过程中对于性别模式的自居作用,性意识觉醒了。中学生的性心理呈波浪式发展,出现一定的年龄阶段特性。    1.中学生性心理的本能性和朦胧性  中学生的性体验首先表现为一种接近异性的愿望、一种异性吸引。这里虽然也有社会习得过程中对于性别模式的自居作用的影响,但基本上还是一种生
期刊
一位哲学家的三个弟子还有一年就学业期满了。这一天,哲学家把三位弟子领到一片茅草丛生的荒地边,问道:“要除去这片荒地上的杂草,你们打算怎么办?”  第一个学生脱口说道:“找几个工人,带一些锄头、镰刀,半天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  第二个学生沉思片刻,说:“火攻”!  第三个学生似乎成竹在胸,面对着老师追问的目光,却笑而未答。  接下来,哲学家把这片荒地分成三块,让三个弟子用各自的方法去劳作。  春去
期刊
个案的基市情况    上海市江湾中学初一学生刘某,女,14岁。    问题行为概述    1.经常逃学、逃课。  2.不尊重老师、顶撞老师。  3.学习成绩下降。  4不愿与任何人接近,喜欢望着蓝天发呆。  5有轻生念头。    个案背景资料    1.她曾在小学五年级留过一级。  2.她和妹妹是双胞胎,妹妹在上海市新市中学上中预,留过两级。  3.父母感情不和,在闹离婚,经常打架,因没房子,无法
期刊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认真教书,提高学生的文化、技能素质,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真心育人、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小学心理健康课就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在重视心理健康课教学的同时,还应符合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精神,注意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在心理健康课中对实施创
期刊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科学有序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新课程倡导的“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改革实践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改二者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力图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新课改的突破口,为新课改服务。    一、新课改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抓住新课改的机遇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基础教育课程
期刊
“ 少一倍的孩子,多一倍的关爱”,以此为特色的“小班化”教育越来越为人瞩目。这一教育带来的对个体受教育充分程度的关注,体现了教育上的人文关怀,为传统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孩子——少了,教学空间和环境的设计更“ 讲究”了,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和组织更“ 精心”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更“丰富”了,师生接触更“ 多彩”了,从而体现出那份关爱——多了。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可以从繁杂的班务工作和规
期刊
成都市作为全国较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城市,多年来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出现了一批以十二中、盐道街中学、泡桐树街小学等为代表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儿童呈现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学校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所作为,对师生有所促进。对成都市而言,只追求个别典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然已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在全市范围内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