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出土的红山玉(上)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山文化是因二十世纪初在内蒙古东部赤峰市红山后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其中心分布地域集中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的老哈河中上游和大凌河中上游地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辽西一带修建锦承铁路时,曾经陆续出土过一些红山文化玉器,但当时人们并不能认识它们,而是把它们当作商周时期的遗物。
  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确认和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从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龙的发现及1973年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而开始的,并由此后在喀左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和建平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科学发掘而获得重大进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在牛河梁等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专门随葬玉器的积石冢墓地、有妇女塑像的女神庙、石砌的“金字塔”式巨大建筑物,引发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重新探索,红山文化玉器因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文化标志而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成为文物收藏领域的最大热门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的繁荣时期是在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5500—5000年,目前所见到的红山文化玉器绝大多数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目前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地点主要有辽宁省的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凌源牛河粱等遗址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右旗那斯台和羊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和黄谷屯、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敖汉旗大五家、下洼、干饭营子等遗址。在此之前的兴隆洼文化和红山文化前期玉器与红山文化后期玉器有渊源关系,周边地区的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区的史前玉器也对红山文化后期玉器产生重要影响。
  笔者以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为标准器,从器型、玉质、沁色、纹饰、做工等方面,分析红山文化玉器的基本特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可以归纳为几何形、肖生形和抽象形三类
  
  据学者统计,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和采集的红山文化玉器近300件。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型主要有勾云形器、带齿兽面形器、筒形器、C形猪龙、玦形猪龙和丫形猪龙、刃边璧形器、连壁形器、环、鸟、鸦、鳖、龟、蝉、人、鹰等20多个种类。依据这些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几何形、肖生形和抽象形三类。
  
  (一)几何造型的红山文化玉器
  几何造型类玉器的器体呈立体或平面的几何造型,主要有玦、管与管珠、斧、筒形器、刃边形器、环、璜形器、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块、管、斧等玉器主要承袭了兴隆洼文化的形制,在制作上进一步规范化,主要见于红山文化早期;刃边形器则是在吸纳吉黑地区同类玉器风格的基础上加以发扬;而筒形器、环、三孔器、瓦沟纹臂饰等器型较大,制作工艺成熟,是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的代表性器型。
  1.玦(珥)
  块是近年来学术界对一种环状或管状而带有缺口形狀玉器的通称,最近有学者考证这种玉器应为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珥”。从出土位置看,它是佩戴在耳部的玉饰,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春秋战国时期。新石器时代玉玦的共同特征是均光素无纹,断面较厚,有的外缘、内孔及缺口的断面不规则,形制厚拙古朴。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都发现了玦,东北地区主要出土于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前期和黑龙江的小南山文化,在红山文化后期基本不见这种器型。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年左右,是中国较早制作和使用玉器的时期,这里出土的玉器有的比较规整,有的则非常古朴,说明当时制作玉器的技术还处于不太成熟的阶段。在兴隆洼、兴隆沟、洪格力图和查海遗址出土的玦,圆环形外廓相对规整一些。但在这些遗址中也有一些较粗糙的作品,较小的玦和管式玦磨工较差,直接裸露切割痕。晚于兴隆洼文化而早于红山文化的赵宝沟文化出土的块,形制更加规整。在阿鲁科尔沁旗塔本套勒盖和克什克腾旗南台子出土的红山文化早期的玦,与兴隆洼文化的块相比,红山文化早期的玦制作技术有很大进步,都是由规矩的圆环切口而成,肉部较窄,中央的孔较大,缺口处虽为线具切割,但已经比较平整。
  2.管与珠
  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域内早于红山文化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玉管,这时的玉管为长圆柱状,表面光素,大多一端平齐,另一端成斜面,中央的孔从两端对钻或从一端单向钻成,至红山文化早期,这种特征的管继续流行,在林西县白音长汗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管与在巴林右旗苏达勒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管基本上没有差别。
  至红山文化晚期,管的形式有所变化,因其高度相对缩短,也可称为珠或管珠:一种为束腰形,管的腹部向内凹;一种为鼓腰形,管的腹部向外凸;还有呈圆形、大半圆形或半圆形的珠,在一侧钻牛鼻式穿孔。
  3.斧
  从玉器发展的历史来看,具有实用功能的玉质工具时代较早,多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期;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及夏商时期,玉质工具和武器多是作为身份与权力象征的礼器。在敖汉旗兴隆洼遗址173号房址出土的兴隆洼文化的玉斧,玉质粗糙,器体较小且不规则,器表中央有一道切割加工痕,上下边缘有使用的痕迹,说明是实用工具,从选料到加工都不甚严格。在敖汉旗羊羔庙遗址出土的赵宝沟文化时期的玉斧,形状、做工与前者基本相同,只是形体较大一些,玉料也细腻温润一些。而在巴林右旗那斯台、克什克腾旗好鲁库、敖汉旗千斤营子、北泡子沿等遗址出土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斧,器型大且规整,基本没有使用痕迹,很可能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了。
  4.筒形器
  红山文化筒形器,又有称为马蹄形器或箍形器,是红山文化晚期非常重要的器型种类,一般只出土于大型石棺墓中。从出土位置看,筒形器大部分压在头骨下方,也有一部分出土于胸部,因此,对于其使用功能也有一些争议。最初多数学者认为它是戴在头上的束发器。后来台湾学者杨美莉提出,它虽然是戴在头上的,但目的并不是为了束发,而是供灵魂出入的通天器。笔者观点与此说相近。
  筒形器呈扁圆筒形,上端外敞呈斜口,边缘渐薄呈刃状,下端略窄作平口。这类玉器在造型方面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线条圆缓自然,不生硬,这是制作时线切割的成型方式决定的。
  在辽西地区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有两点不同:一是在器体的大小上,辽西地区出土的筒形器一般较大,高度一般在10至20厘米之间,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高度在10厘米以下的比较多见;二是辽西地区出土的筒形器,一般在平口一端的长径两侧各有一个小孔,而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筒形器则大多数没有孔。辽西地区的筒形器主要出土于红山文化的中心区域牛河梁的大型积石冢石棺墓中,墓葬的等级较高,而目前所见到的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简形器多见于中小型墓或者征集而来,这也许与产生上述两点地区差异有关。
  在牛河粱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 的埋葬时间晚于21号墓,因此这两座墓中出土的相同器型玉器之间形制的差别可能反映了红山文化玉器在早晚之间的差别。2号墓出土的一件筒形器,器型较为矮粗,造型、做工显得松垮、粗糙;而4号墓出土的一件筒形器则较为挺秀、精美,反映出红山文化玉器有在形体上从小向大、在造型上从简单向复杂、在做工上从朴拙向精致发展的演变趋势。
  5.刃边形器
  本文的刃边形器,包括刃边璧形器、连璧形器和不规则形状刃边器。从已发表的考古出土资料来看,刃边形器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内主要见于辽西地区,出土数量最多的是刃边璧形器,其次是连璧形器,只出土了一件不规则形状刃边器。由于红山文化的刃边形器在成型时是先切割出方形或长方形的玉片,再逐渐去方为圆磨出轮廓,所以在造型上的特点是自然渐变,圆缓柔和,给人以宽厚淳朴之感。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一类非常具有地域特色的器型,呈扁薄的圆形、圆角方形、圆角长方形或圆角梯形的器型,中央有一大圆孔,肉较宽,一般外径大于内径的二倍以上,形似通称的璧,但其内外边缘逐渐磨薄呈刃状,剖面似柳叶形,与通常所谓的“璧”有所不同,笔者将这类器型称作“刃边璧形器”,与良渚文化等传统的璧加以区别。辽西地区出土的刃边璧形器数量较大,仅在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的21号墓中就出土了10件,不仅成对出土于大中型石棺墓中,还见于二次葬墓。红山文化刃边璧形器外形线条圆缓,古朴自然,外径大小在3至15厘米之间不等,在一侧肉上钻有小孔,以供缝缀。一般器体小者钻一孔,器体大者钻二孔,偶见三孔。
  连璧形器,形似二个或三个璧形器相连的形状,从上而下逐渐增大,两个璧形之间有缺刻相隔,与刃边璧形器相似,也是内外边缘逐渐磨薄,剖面呈柳叶形。在牛河梁遗址出土了三件双连璧形器,在阜新胡头沟遗址出土了一件三连璧。
  不规则形状刃边器,是指外型不甚规则,但内外边缘均磨薄呈刃状,剖面似柳叶形的玉器。
  在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刃边形器,仅见于2001年敖汉旗草帽山祭祀遗址出土的一件,外为方形,内为大圆孔,尚无刃边,与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11号墓出土者相同。至今在内蒙古地区还没有见到连璧形器和不规则形状刃边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红山文化分布区相邻近的吉林、黑龙江地区,发现了很多的刃边形器,尤其是不规则形状刃边器的数量较大,应该是刃边形器的早期形态。吉黑地区出土的刃边璧形器与辽西红山文化刃边璧形器的共性是多为圆角方形或圆角长方形,正圆形较少,内外边缘均逐渐磨薄呈刃状,使削面如柳叶形;不同之处在于辽西地区的器体较大,以外径在8至15厘米之間居多,且肉上一般有1-3个小孔,而吉黑地区的器体较小,一般外径在3至7厘米之间,且肉上无小孔。在通榆张俭坨子和泰来东翁根山出土了双连璧形器,在尚志亚布力出土了三连璧形器,与辽西地区的同类器基本相同,只是做工上稍显粗拙。
  笔者曾撰文论证,吉黑地区的刃边形玉器早于辽西红山文化分布区,红山文化的刃边形器是受到吉黑地区玉器风格影响的结果。因为中国古代的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整个新石器时代都处于上升发展的阶段,所以新石器时代玉器应该是遵循器型从小到大、工艺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演变轨迹。吉黑地区的刃边形玉器在形制上表现出器体较小、外廓不甚规则、内缘的棱线较突出等原始形态的特征。
  6.环(镯)
  红山文化玉环的基本特征是外廓为正圆形,中央为大孔,肉窄孔大,具体可分为三角形剖面环、鼓式环两种,基本上适合作手镯使用。此外,还偶见尺寸较小、不适作手镯使用的小环。
  三角形剖面环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内壁垂直,剖面呈三角形,外径的大小在6至8.5厘米之间,孔径在5至6.5厘米之间,适合作为手镯使用。从出土资料看,有单只使用的,也有成对佩戴的。
  鼓式环的特点是器体较高,厚重,内壁垂直,外壁向外弧凸,似鼓状。目前发现两件,尺寸大小都适合作为手镯使用。从器型厚重、数量较少和出土于大墓这几点来看,这种款式环的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更高。
  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环主要发现于辽西地区,在内蒙古地区仅见于2001年敖汉旗草帽山祭祀遗址出土的一件,属于三角形剖面环。
  7.璜形器
  古代文献中所谓的玉璜,是截取璧或环的一部分,在两端或中央钻小孔,用以穿绳系挂。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璜,器形类似文献所谓的璜,但一般不太规则,严格来说称为“璜形器”更好。红山文化的璜形器是指造型主体为弧形,类似璜形的玉器。在巴林右旗查干诺尔苏木巴日图出土的两件璜形器,一件为一端有孔,另一件两端不对称。那斯台出土的璜形器在中央有一小孔,似兽形,与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出土的兽形璜非常相似,周边磨成钝刃状,符合红山文化玉器的特征。喀左东山嘴出土了一件双龙首玉璜形器,通体无孔。
  8.三孔器
  三孔器的基本造型为一长条形,上有三个并排的大孔,在下边有24个可以用来固定的小孔,两侧或弧圆光素,或装饰人首、兽首。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一件为扇平长条形,两端光素弧形,底边两面对钻二个小孔。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17号墓出土的一件,两端饰人首,底边在一条斜纹装饰带以下磨薄,两面对钻三个小孔,当为嵌入其他物体中的槔。在牛河梁第十六地点采集的一件,两端饰猪首,因器体较厚,在底边钻四个上下贯通的小孔。关于三孔器的功能尚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佩戴在手指上的,也有人认为它是装饰于梳子上的梳背,无论如何,它的基本属性为巫师的法器,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9.瓦沟纹臂饰
  牛河梁第三地点9号墓出土一件瓦沟纹臂饰,出土时位于骨臂处,器体呈半圆弧状,上端圆弧形,中部钻一单孔;下部较宽,两侧边凸出部位各钻2-3个小孔,底边平齐,正面磨有数道横向的宽缓凹凸纹,在光线折射下,明暗变化极为明显,富于立体感,这种纹饰与勾云形器和丫形猪龙柄部纹饰具有共性。
  10.玉棒形器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棒形器为细长的棍棒形,出土时大多残断,尺寸较大。牛河梁十六地点1号墓出土的三件长度分别为14.8、15.5和22.6厘米,阜新胡头沟1号墓出土的一件残长29厘米,克什克腾旗好鲁库红山文化墓葬出土的一件长29.8厘米。
其他文献
此件乾隆皇帝《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用宋代金栗山藏经纸包边,增加古韵。这是乾隆帝最喜欢的纸。云龙纹图案锦绫精美异常,为帝王专用。在一定的光线角度下能看出云龙纹图案。  大小1700余字没有一字勾抹,没有一处两字相连,千字一律没有变化,勾连点带细如抽丝。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乾隆帝文采之高,另外也可看出他作此文时的平心静气、一丝不苟和对这件作品的重视。  印章为五爪双龙戏珠纹天圆地方乾坤印。
期刊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有开拓性业绩的、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文人画之大成者,被美术评论界称为近百年以来中国画坛借古开今的“四大名家”。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上,他们的作品颇受海内外投资者和典藏家的青睐追捧,并屡创各自市场交易新高。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俊卿,初字芗圃、香朴,中年后更字昌硕,亦称仓硕、苍石,别号缶庐、缶道人、苦铁、五湖印丐、
期刊
考古学上红山文化的发现与命名,是新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成果之一。随着人们对红山文化在历史纪年与区域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深入,红山文化玉器的社会影响也是越来越大。不仅考古发掘出土了总数约四百多件的各类玉器,历史上因耕作、水土流失和盗墓而流散民间的红山玉器也被逐步鉴定辨别出来,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就从其历年收藏的传世玉器中,区分出红山文化的黄玉鹰形佩、勾云形佩、青玉双鸟形佩、青玉鱼形块、黄玉兽块,中国文物信息咨
期刊
根据考古出土和传世馆藏的情况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的原料大致有以下几个种类:透闪石、蛇纹石、绿松石以及其他几种玉石,其中,透闪石占了绝大多数。这些透闪石材料的产地在哪里?长期以来认识不一。    细玉沟的透闪石矿脉    红山文化属于辽东地区,玉器的产地大致也应在辽东地区。对于这一地区的玉石出产历史,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  《尔雅·释地》中记载:“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间之殉玗琪焉。”晋郭璞注:“医巫闾,
期刊
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过程中,红山文化玉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地区就陆续出土过红山玉器,因对其文化性质缺乏认识,而都把它们当作商周时期的遗物。七十年代后,自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玉龙被发现起,又逐渐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辽宁阜新胡头沟、凌源县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建平县牛河梁等遗址石棺墓中分别采集和出土了大批红山玉器,由此确立了西辽河流域在中国史前时期的玉文化中心的地位。
期刊
高古玉一向是众多玉器爱好收藏者望而卻步的门禁。在众多玉器收藏拍卖中,能真正收集到高古玉的藏家少之又少,但是所有玩玉的藏家都希望能碰到一块真正的好的高古玉。市场对高古玉的强劲需求使高古玉的身价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路飙升,而利益的驱动也引得作假频频,其中尤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伪造居多。从本世纪初开始,高古玉的市场开始萎靡不振,至今全国古玩集散地还可见大量的仿品出现,甚至还在市面上流通买卖。随着全
期刊
文言最是凝炼。“淑人君子,其带伊丝”(《诗经·曹风·鹏鸠》);“小腰秀颈,若鲜卑只”(《楚辞·大招》)。16字写尽人物,衣带和佩饰。  才德美好的君子和楚楚可人的佳丽古今标准一样,了无新意;华夏古服讲究长袍大褂、袖肥衫宽、拖拖曳曳、陶醉于形神飘逸。然而,似木君子、如花美人的儒雅终究不敌腰系带、束金钩、紧袖短衣、驰骋纵横的胡人刀马。痛定后,有识如赵武灵王者,被迫推行“胡服骑射”的革命。腰间一带从此束
期刊
为迎接北京奥运盛会,8月8日至11月8日,《天朝衣冠——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服饰精品展》在故宫午门举办。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余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质量最精、规格最高的一次服饰展览,其中绝大多数展品是经年深藏宫中的珍品首次面世。展品共105件,旨在全面展示清代宫廷服饰工艺之华美精湛和服饰文化之博大深邃,同时也向世人提供一个了解中华古代优秀灿烂文化的窗口和平台。本文结合此次展览的展品及北京故宫博物院
期刊
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已故著名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创作完成的。作品以宏大的场面、恢宏的气势以及富有民族化的艺术语言,生动地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作品一经问世即以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不仅是作者的代表作,而且是建国初期最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之一,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53
期刊
5月9日,北京翰海春拍中国玉器专场上拍了2件红山文化玉器,这是该公司上拍的第14、15件红山玉器。编号1505、长8厘米的勾云纹形器估价2万至3万元,编号1506、长13.2厘米的三连璧估价1.5万至2.5万元,皆未成交。5月15日,天津文物也上拍了一件红山文化C形龙纹佩。  自1995年北京翰海开辟玉器专场拍卖以来,历代玉器成为一个独立的拍卖门类。拍卖的玉器,时代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当今的各个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