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生做作业或考试出错后,常听他们辩解说:“我怎么这么不细心呢”,或“都怪我没看清题目”……究其原因,其实是不会阅读。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数学本,但是在学生中对读课本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读课本只是语文或英语等文科的专利,而学习数学没有必要对课本认真阅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片面、不完整,造成对数学学习的障碍。同时现在有一些数学课,课前没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课内又总是让学生合着课本,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只是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翻开课本,数学课本只是起到练习册的作用。学生学得被动,质量、效率都不理想。
数学中存在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只有真正明确各种语言的含义,才能顺利将这三种语言互相转化。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学生在阅读数学时不会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呢?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教材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诱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轴对称”时,让学生阅读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引言和课本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的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有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这些语言,不仅说明了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用优美、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好本章打好基础。
2 加强阅读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2.1 引导学生读概念。
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明确的理解。碰到多数数学题时出现错误,更多的原因是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理解掌握好。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学生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综合判断是基于对相关大量概念的联合及正确理解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数学概念的正确、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见只有学生对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推理,从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不断获得提高。
对数学概念必须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会用正确的语言叙述,能举出符合含义的例子,对别人所举例子会根据概念的定义判断是否正确。例如,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我就列举了①y =3x ② y = x 3 ③y = 3x ④y = -x ⑤y = 2x
这样一些函数,结果好多同学认为③是正比例函数,而⑤不是正比例函数。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2.2 引导学生读定理、公式。
数学语言是最精炼的语言,要正确阅读定理、公式中的数学专用名词和符号,逐字逐句的分析把握。数学公式和定理中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是数学中的专用术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掌握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如“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和“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两个定理,学生在应用时容易混淆,原因就是对两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不清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前一个定理是已知“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结论是“距离(两线段)相等”;后一个定理是已知“距离(两线段)相等”,结论是“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数学语言是最准确的语言,阅读公式和定理中数学名词和字母,准确把握其内涵,解决数学名词和字母与数学符号、图形之间的“互译”问题。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需要把公式和定理中的文字或字母转化为符号或图形语言,也就是数学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而这常常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常常面临的困难。仍以上面的两个定理为例,
文字语言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图形语言,如图;
符号语言:直线MN⊥AB,且AO=OB,点P在直线MN上,那么PA=PB。
数学语言是一种工具性语言,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公式、定理中文字、符号的所指的具体对象,这样在应用时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例如平方差公式a2-b2=( a+b) ( a-b),教学时让学生明确字母a、b不仅可以代表具体的数字,而且还可以代表单项式、多项式,只要符合公式的要求与限制,任何整式均可代入公式进行运算,并进行变式教学。如:
782-222=(78+22)(78-22),
(xy)2-1=(xy+1)(xy-1),
(a+b)2-c2=(a+b+c)(a+b-c)
在数学公式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字母代表意义的广泛性,引导学生探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2.3 引导学生读例题。
课本例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编者将它们选上课本,往往为了揭示一个数学思想,示范一种解题方法,甚至蕴含着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充分阅读例题,挖掘这些例题的潜在功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阅读例题时,要审清题意,自己先尝试解答,而后与课本上的解答作对照,若自己错了,就要找出错误原因;若对了,就要看自己的解答和课本上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更好,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在例题教学中,如果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题时,才能迅速读懂题意,顺利解决问题。
3 课外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除了加强对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下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数学科普读物,如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的几个转折点)、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学习指导读物、甚至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不可或缺的。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逐步地独立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课本的能力和习惯,自己不会读书,教师的课讲得再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十分理想的。从长远来看,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特别是走上社会后获取知识,主要是靠自己阅读书籍。学生养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具备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逐步让学生转变看法,懂得阅读数学课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
数学中存在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只有真正明确各种语言的含义,才能顺利将这三种语言互相转化。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学生在阅读数学时不会像阅读文学作品那样轻松有趣,相反会感到枯燥乏味,因而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就会选择放弃。因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为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呢?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抓住教材的特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诱发、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轴对称”时,让学生阅读仔细阅读课本上的引言和课本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许多建筑都设计成对称形,艺术作品的创作往往也从对称的角度考虑,自然界的许多动植物也按对称形生长,中国的方块字中有些也具有对称性……对称给我们带来多少美的感受!”“对称现象无处不在,从自然景观到分子结构,从建筑物到艺术作品,甚至日常生活用品,人们都可以找到对称的例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轴对称世界,探索它的秘密吧!”这些语言,不仅说明了本章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用优美、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学好本章打好基础。
2 加强阅读指导,掌握阅读方法
2.1 引导学生读概念。
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明确的理解。碰到多数数学题时出现错误,更多的原因是学生对数学概念没有理解掌握好。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每一个法则、性质等实际上都是一个判断,而且离不开概念。可以说,学生对于一个数学问题的综合判断是基于对相关大量概念的联合及正确理解的结果。因此可以说数学概念的正确、清晰地认识和理解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概念不明确,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可见只有学生对概念清楚了,才能进行合理地分析推理,从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不断获得提高。
对数学概念必须理解每个字的含义,会用正确的语言叙述,能举出符合含义的例子,对别人所举例子会根据概念的定义判断是否正确。例如,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我就列举了①y =3x ② y = x 3 ③y = 3x ④y = -x ⑤y = 2x
这样一些函数,结果好多同学认为③是正比例函数,而⑤不是正比例函数。这就需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
2.2 引导学生读定理、公式。
数学语言是最精炼的语言,要正确阅读定理、公式中的数学专用名词和符号,逐字逐句的分析把握。数学公式和定理中常常用一些词汇来表述,这些词汇是数学中的专用术语,因此,指导学生准确理解掌握这些词汇的内涵是正确理解问题的前提。如“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和“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两个定理,学生在应用时容易混淆,原因就是对两个定理的题设和结论不清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前一个定理是已知“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结论是“距离(两线段)相等”;后一个定理是已知“距离(两线段)相等”,结论是“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数学语言是最准确的语言,阅读公式和定理中数学名词和字母,准确把握其内涵,解决数学名词和字母与数学符号、图形之间的“互译”问题。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需要把公式和定理中的文字或字母转化为符号或图形语言,也就是数学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而这常常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常常面临的困难。仍以上面的两个定理为例,
文字语言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图形语言,如图;
符号语言:直线MN⊥AB,且AO=OB,点P在直线MN上,那么PA=PB。
数学语言是一种工具性语言,要在阅读中准确把握公式、定理中文字、符号的所指的具体对象,这样在应用时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例如平方差公式a2-b2=( a+b) ( a-b),教学时让学生明确字母a、b不仅可以代表具体的数字,而且还可以代表单项式、多项式,只要符合公式的要求与限制,任何整式均可代入公式进行运算,并进行变式教学。如:
782-222=(78+22)(78-22),
(xy)2-1=(xy+1)(xy-1),
(a+b)2-c2=(a+b+c)(a+b-c)
在数学公式教学中,必须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式中字母代表意义的广泛性,引导学生探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2.3 引导学生读例题。
课本例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示范性。编者将它们选上课本,往往为了揭示一个数学思想,示范一种解题方法,甚至蕴含着丰富的背景。让学生充分阅读例题,挖掘这些例题的潜在功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阅读例题时,要审清题意,自己先尝试解答,而后与课本上的解答作对照,若自己错了,就要找出错误原因;若对了,就要看自己的解答和课本上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方法更好,对一组相关联的例题要相互比较,着力寻找,领悟解题规律,掌握规范书写格式。在例题教学中,如果持之以恒的坚持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在以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做题时,才能迅速读懂题意,顺利解决问题。
3 课外延伸,培养阅读习惯
除了加强对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课下也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数学科普读物,如数学发展史(数学发展的几个转折点)、中外数学家的故事、趣味数学、专题讲座、数学学习指导读物、甚至自然科学期刊等,对于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不可或缺的。拓展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较快地提高数学阅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对于后进生“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学习的基础,多读能提高理解能力。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逐步地独立获取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没有阅读课本的能力和习惯,自己不会读书,教师的课讲得再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十分理想的。从长远来看,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特别是走上社会后获取知识,主要是靠自己阅读书籍。学生养成了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具备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将会终身受益。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要逐步让学生转变看法,懂得阅读数学课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逐步养成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