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提炼管理思想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utny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到今,研究《颜氏家训》者很多,但从管理思想角度探究者极少见,这与管理学领域的学者往往把管理与生活割裂不无关系。实际上,生活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而生活中的管理思想,同样是值得引起学界重视的。
  在《序致》中,颜之推指出家训的特殊作用。他强调,禁止儿童的胡闹暴虐,师友的谆谆告诫还不如保姆婢女的一声喝喊,制服凡人的吵架斗殴,尧舜之道的高级理论还不如妻子的几句碎语。所以,圣贤教导也需要世俗解释,高深道理也需要化用于生活之中。他希望这本家训,能够起到“傅婢寡妻”的效用。从这种表白中,管理者可以领悟一些教科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领班的粗暴,亲近的唠叨,很可能都有内在的管理之道。
  《颜氏家训》不仅仅是来自生活,更重要的是它以生活为目的。所以,在颜之推对子孙的谆谆教导中,浸透了生活气息而不再是学理性的高头讲章。由此,它的管理思想,表现在人情世故的絮絮叨叨之中。它所做的,不过是把圣贤学说转化为家长里短,或者说是在家长里短中体会圣贤学说。也许,这正是以往管理学界不重视它的原因之一。然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它把儒学的经验理性、佛学的轮回报应等等思想都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由此,不禁使人联想到“八卦”一词,本来是中国古人用《易经》表达的十分高深的学问,在今天的现实中却转化为鸡零狗碎的生活纠葛描述。
  正由于此,决定了《颜氏家训》的基本特色,它以大量事例说事,而把价值导向隐含其中。在行文上,经验和禁忌混合。讲实用不讲逻辑。但是,这种特色,在中国传统中恰恰能够弥补纯粹理论的不足。许多生活琐事,可以填补管理理论不及的空隙。例如,关于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妯娌关系的处理,其中的道理与政府、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十分相似;务实和求名的分寸把握,在管理决策中普遍存在;继母继父与前房子女的冲突原因,在公司利益冲突中并不鲜见。而人们的生活经验,往往与相关规章制度和理论逻辑不完全重合。仅仅以《治家》中的“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一句为例,就足以引起人们对教育中如何实施惩罚的思考。笔者多年前同一位非常出色的退休小学校长闲谈,说到小学生的体罚问题。这位退休教师告诉我,学生各种各样,有些学生的错误行为,如果在穷尽其他手段也无法纠正的情况下,体罚有可能是必要的。笔者随之问道:即使必要,体罚是否也须从轻?他不以为然地告诉我,体罚不在轻重,而在当事学生是否服气。如果学生认识到他做的错事该打,体罚重一点并不要紧;如果学生认为自己不该挨打,那就是戳一指头也会引起风波。说完他特意叮咛道:由于政策不允许体罚,所以官面上的话都是反对体罚的,他也一样。而我们私下谈论,则可以说出实情。这种来自生活的常识,并非要否定禁止体罚的政策,恰恰相反,它可以使我们对禁止体罚的政策形成更深的现实理解,也可对体罚禁而不止的现实给出更合情理的解释。《颜氏家训》正是从这一方面,补充传统管理思想,使圣贤之道由单调的理论演化为生活中的斑斓色彩。
  关于《颜氏家训》的评价,不可回避的就是其对佛教的态度。它的《归心》篇争议最多,由于其宣扬佛教,所以,释道宣在《广弘明集》序中称:“颜之推之《归心》,词彩卓然,迥张物表。”而坚守儒学的后人,则责其佞佛,在刊印《颜氏家训》时多将这篇删节。本来,该书在唐宋时期被归入儒家,正因为它把佛教的“内典”和儒学的“外典”并提,而且在有些地方称内典为外典所不及,激怒了明代以后的部分儒者,导致清代修四库时以“曼延旁涉”为由把它归入杂家。对此,应当从时代潮流角度加以辨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流行,北方有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几乎奉佛教为国教,南方有梁武帝三次舍身佛寺之举。而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在磨合之中也屡屡冲突。颜之推从实际出发,谋求二者的融合,尤其是以儒释佛,以佛济儒,开了前所未有的先声。隋代王通倡导“三教可一”,唐代官方主张“三教并用”,可以说就是颜之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不过,颜之推所说的佛教,并非出自对佛教义理的精研,而是出自对世俗信仰的感知。他对佛教的赞扬,主要是针对其劝人向善的行为导向而言,基本不涉及理论思考,而是说祸福报应和六道轮回等行为警诫。可以说,颜氏所说,实为生活中的佛教,而非经义中的佛教。至于佛教理论对儒学的影响,颜氏并未涉及,直到宋代理学兴起后才得以完成。《归心》的崇佛,是一种乡间老妪式约束自己的淳朴,在对佛教的重视上,它仍然以生活体验方式一以贯之。
  从管理角度看《颜氏家训》,其真正的不足,是乱世动荡给颜之推留下的思想烙印。整体上,它的趋向消极,以生存为第一要务,极少进取之说,仅仅在学问方面要求子弟精进不懈。这一缺陷,并不影响其思想价值。总体来说,《颜氏家训》是在生活中认知管理、以管理来调适生活的一个通俗读本。后世直到近代的各种家训族规,多以其为蓝本。
其他文献
大炮的口径决定话语的音量  拥有资源的多少决定话语影响力的大小,话语的背后是实力的较量,各社会群体依据自己的资源取得话语影响力。  有时,大炮不仅是校正国界、调整群体位置的仪器,还是扩大话语影响力的扬声器。在冷兵器时代,优势社会群体一般是用武力发言的;拿破仑就是用大炮说话的;马基雅维里说:武装的先知都胜利了,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没有武力为后盾是不能发号施令的。  有时,话语影响力取决于钱袋的大小
期刊
一般而言,不管是工作设计还是工作再设计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由组织的管理者创造工作或为员工改变工作、任务和角色。在传统的工作设计当中,员工扮演的角色主要是为管理者提供工作设计的信息,并谋求管理者的支持和批准,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然而,随着工作环境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员工能动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员工正在主动地对工作进行着自我再设计。员工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工作任务安排
期刊
你的公司将谁的利益放在首位:股东、员工还是顾客?对核心价值观进行优先排序是公司的一项核心事务,每一种选择都基于一种价值创造理论。奉行顾客至上的公司相信,与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公司长期制胜的关键。将员工利益放在首位的公司相信,满意的员工能更努力地工作从而让顾客满意,培养忠诚顾客并带来优质财务回报。那些奉行股东利益优先的企业认为,员工应该关注创造价值,采取那些能直接增加营业收入、提高资产利用率和扩大资
期刊
虽然极不受员工欢迎,但会议仍然无处不在,而且已经有研究确认,繁多而无意义的会议是在职不满情绪的主要来源。尽管如此,仅在美国,每天就要召开超过1100万场商务会议。研究已经证实,大公司的管理者们每天将他们四分之三的时间花费在组织和召开会议上。  然而,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会议并不一定会拉低士气或生产率。实际上,研究者发现,组织良好的会议,而不仅仅是死板的聚会或是工作日令人厌恶的打扰,可以切实提升员工的
期刊
莫应溎(1901-1997),男,汉族,广东珠海人。 192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和伦敦法律学院,并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和大律师文凭。莫应溎于1928年至1934年先后在香港太古总行担任过副买办和糖业部华经理。  1884年,太古洋行从原先经营航运业务所获的溢利中提出港币500万元,投资于当时获利最厚的炼糖工业——在香港鲗鱼涌兴建了太古糖厂(THE TAIKOO SUGAR REFINING
期刊
我们常常对年长员工(一般是指55岁以上的)有一些负面的判断,比如:年长员工容易疲倦,不能学习新的技能,缺乏灵活性,固执己见,与比自己年轻的领导较难共事,比年轻的同事工作效率低,认知能力下降,由于病假多而不能保证全勤。事实上,这些判断大多数是不正确的。  为什么管理者必须克服自己对年长员工的年龄偏见?理由非常简单,劳动力的老龄化是必然趋势,管理者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要想到将来一定会与年长员工共事。即便
期刊
全球有两大品牌价值排行榜,一是Interbrand每年10月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Best Global Brands)百强排行榜,二是明略行(Millward Brown)每年5月发布的Brand Z全球最有价值品牌百强(Top 100 Most Valuable Global Brands)排行榜。以2013年为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排行榜的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具体有两个方面。第一,同样
期刊
鉴于复杂性不断增加、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个人工作方法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数字世界的进步要求人们有新的工作方法。我们要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条件(如最近新兴的数字技术),定期调整一些基本原则,这非常重要。  如今,能对管理者的管理有效性产生最直接、最全面影响的莫过于他们所选择的自我组织的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了。  工作方法:效率的起源  “管理”一词可以被解释为用来管理人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就
期刊
1899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建成了南通大生纱厂,1901年,张謇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其实业活动由此开始从创建单个企业向创建跨行业、跨部门的企业集团迈进。张謇在创办大生企业集团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企业制度创新,笔者把这一系列制度创新统称为“大生”模式。在中国企业制度演变史上,“大生”模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曾经指出的,张謇的企业群体是中国旧世纪终结与新世纪发端的众多标志之一。  中
期刊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经在政坛上十分活跃。他弹劾唐仲友的事件,是一个十分典型的管理案例。  宋孝宗淳熙年间,浙东连遭水旱灾害,流民遍地。朝廷任命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路一级的监司),到浙东视察灾情,组织救灾,台州在其监督之下,时任台州知州的唐仲友,本为浙东儒士,也是学界名流。朱熹在从绍兴赴台州途中,遇到台州逃荒的流民,诉说旱情极重,官府催税紧急;迎接朱熹的通判高文虎,又向朱熹揭发唐仲友为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