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发布,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第一课堂现状,指出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竞赛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体系等诸多方面的尝试,肯定了竞赛课程化对于辅助第一课堂教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竞赛课程化可能导致的结果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竞赛课程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引言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高等教育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也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仍待加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针对这一情况,探索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就成为了函待完成的任务。
1 当前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其第一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当前高等教育第一课堂体系的重心仍然落在对专业领域的系统性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较少,逐渐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相脱节。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评价体系三方面分析高等教育第一课堂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
本科第一课堂的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大部分第一课堂课程注重灌输专业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由于每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包含完整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第一课堂教学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已较为不易,即使存在一定的教学实践项目,这些项目也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的,为满足一个或少数几个知识点而存在,这也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导致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无法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更难以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导致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匮乏。
1.2 教学形式重传授而轻探索
本科第一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结合所授课程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进行梳理,讲课方式也一般是教师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书本上的重要知识内容,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地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这无疑是使得学生更好更快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最佳方法,但这也同样导致学生很难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可能出现仅仅掌握了该理论知识,却难以与其他相关理论进行联系或者对该理论本身就没有深刻理解的情况,这与当前要求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着力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趋势相背离。
1.3 评级体系重结果而轻过程
當前本科第一课堂的评价标准一般是综合考量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不同课程根据不同的百分最终得出综合成绩。且一般情况下,最后的考试成绩占比较大。这样的评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为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对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对经典案例的反复性练习来达到仅仅掌握所学内容的目标,实际上学生可能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理清所学课程的知识网络,真正将知识内化。长期看来,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利的。
2 基于竞赛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改革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第一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上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且其仍处于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中这一情况,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1]这一建议,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竞赛项目课程化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第一课堂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就变成一种值得思考的方法。下面给出竞赛课程化的具体措施。
2.1 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进行竞赛课程化,首先就要保证有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在具体讲授内容上,根据竞赛项目的要求进行有机分解,形成较为独立的多个专题,并保证在完成所有专题的教学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参与竞赛所要求的全部技能,力争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相当于学生参与了一次完整的竞赛过程。同时,以设计课程的竞赛为导向,在以往竞赛题目、案例、数据、要求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教材与讲义的自主编写,使学生真正有教材可依。在进行每个专题的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完成该专题下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要锻炼学生在全竞赛过程或该专题下需要培养的综合能力,如写作能力、编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整个课程后,已经有较为充足的准备去参与竞赛。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基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学科竞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竞赛要求与规则,提出想法并予以予以实施、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便避开了第一课堂教学可能导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也为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竞赛课程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而不是授课的作用。课程一开始就形成竞赛要求人数如2-3人一组的学生小组,教师在各专题下主要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并对学生的想法、设计、过程、结果等进行指导。每个专题就类似一次小型的竞赛,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动手实践,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参与竞赛的各项能力,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团队精神,为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课程也不应局限于教室,给学生更多进入实验室等地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 2.3 基于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竞赛课程化过程中,由于竞赛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考核更应该贯彻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那么,在构建竞赛课程评价体系时,就应当注重以上各要素。课程综合成绩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考试检测等部分组成。教师评价客观的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程度,而学生互评则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试检测由于竞赛类项目课程对于各专题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那么可以由各专题重点组成,也可以仿照竞赛形式进行考核评定,同时,也可以考虑将参与竞赛取得的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各种方式,力争达到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
2.4 基于教师团队的改革
竞赛课程化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当教师能够适应竞赛课程化带来的变化时才能真正带动学生积极转变。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地提升与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支撑竞赛课程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竞赛项目课程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竞赛,争取做到教师自愿参与,有相关竞赛指导经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优先。同时,师资建设也争取做到多专业教师协同指导,优化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支撑结构,形成和聚集一批有活力、愿指导、思维开拓、整体水平较高、适应学科竞赛的师资队伍。
2.5 基于配套措施的改革
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为竞赛项目课程做好后勤保证也十分重要。首先,在开设课程之前,可以先推出一系列与竞赛有关的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搭建起竞赛项目课程化需要的资源平台,给予如图书、数据库、相关正版软件等资源的支持。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建立起学科竞赛的激励制度,对参加竞赛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完善配套的实验室 ,使得学生有机会进一步锻炼其实践能力。
2.6 基于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更需要深层次的改革与尝试。这表现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上。首先重新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学科竞赛最终内化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同时完善学科竞赛及竞赛课程化的运行机制,将学科竞赛及竞赛项目课程与学生的学分管理相结合,同时明确竞赛课程化负责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机制,全面深化第二课堂教学改革。
3 针对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的反思
不可否认,推进竞赛项目课程化,革新高等教育第二课堂体系有其现实意义。其能够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甚至老师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新形式的探索。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虽然以竞赛课程化驱动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部分。
3.1 第二課堂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的意义
3.1.1 革新教学内容,综合提高师生素质
为进行竞赛课程化,无疑需要针对竞赛进行二次开发,将竞赛内容内化为教学内容。而由于竞赛类课程项目的特殊性,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竞赛要求的基本内容,更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这无疑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竞赛课程化对教师团队自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在拥有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同时有良好教学实践能力的师资的条件下,才能比较容易地将竞赛开发成教学项目。在进行竞赛课程化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得以提高,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3.1.2 形成特色教学,探索新型教育模式
竞赛课程化需要建立起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竞赛课程中,应该转变原先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教师由原来的主导作用转变为更多起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并予以必要的指导与评价的作用。这样,在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还培育了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改革与学科竞赛互动,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3.1.3 改进课程考核,注重学习全过程
在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无疑十分重要。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应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贯彻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引入相关竞赛的最终结果,同时仍可以在期末进行测试。虽然仍存在与以往类似的问题,但由于竞赛课程对学生的掌握水瓶、应用水平的要求更高,结果显示更明显,能够较好的反应学习全过程的情况。较之以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考核模式有了一定的突破。
3.2 对第二课堂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的反思
3.2.1 竞赛课程化的功利性较强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待学科竞赛的态度更倾向于赢得奖项作为评奖推优条件而忽视了竞赛本身的意义,这种功利性的心态可能反而不利于学生在竞赛类课程项目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仅成为取巧取得更好竞赛成绩的一种手段,这与竞赛课程化最初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3.2.2 竞赛课程化存在追求结果的导向
不可否认,竞赛课程化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帮助学生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相关的考核标准中可能也会包含竞赛结果,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国语片面的追求更好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3 竞赛课程化可能难以对学生一视同仁
因为竞赛课程化的目的包括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那么再起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指导教师对于某些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更多关注,在指导上倾注更多心血,难以对所选课程的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4 结语
通过竞赛项目课程化,能够帮助学生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转换到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将侧重点放在注重自身全面发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与荣誉。依托学科竞赛,基于竞赛课程化完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确实能够较好的辅助第一课堂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与团队意识、用于尝试、用于探索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使得当前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文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DOI:10.3969/j.issn.1005-0450.2007.12.020.
[4]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16.DOI:10.3969/j.issn.1002-4956.2011.11.001.
[5]谢海霞.应对国际化挑战,创新国际法教学--从竞赛课课程建设谈起[C].//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论文集.2013:343-349.
[6]熊壮志.高职电子商务技能竞赛课程化实践[J].丝路视野,2017,(21):33.
[7]魏华.竞赛课程化有效性分析[J].科教导刊,2018,(21):42-43.
[8]楼蔚松,花有清.竞赛项目教学化驱动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135-136.
[9]刘新勇.基于会计技能竞赛的课程教学内化研究[J].职业技术,2014,(9):68-68,69.DOI:10.3969/j.issn.1672-0601.2014.09.051.
[10]刘丽,王琦进.基于竞赛能力提升的模块化课程群改革实践[J].科技视界,2019,(4):83-86,10.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31.
[11]卢承领,张刚,杜成涛,程军辉,陈晓飞,张进思.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措施与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67-168.
关键词:竞赛课程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高等教育
引言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对高等教育也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早在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就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也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当前高等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仍待加强,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仍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针对这一情况,探索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法就成为了函待完成的任务。
1 当前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其第一课堂的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日趋完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当前高等教育第一课堂体系的重心仍然落在对专业领域的系统性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较少,逐渐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需要相脱节。下面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评价体系三方面分析高等教育第一课堂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1.1 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
本科第一课堂的教学注重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培养,大部分第一课堂课程注重灌输专业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由于每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包含完整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第一课堂教学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就已较为不易,即使存在一定的教学实践项目,这些项目也大部分是相互独立的,为满足一个或少数几个知识点而存在,这也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导致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无法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联系,更难以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导致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匮乏。
1.2 教学形式重传授而轻探索
本科第一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根据课程大纲,结合所授课程的知识框架为学生进行梳理,讲课方式也一般是教师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解书本上的重要知识内容,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地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这无疑是使得学生更好更快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最佳方法,但这也同样导致学生很难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学习过程,可能出现仅仅掌握了该理论知识,却难以与其他相关理论进行联系或者对该理论本身就没有深刻理解的情况,这与当前要求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着力培养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趋势相背离。
1.3 评级体系重结果而轻过程
當前本科第一课堂的评价标准一般是综合考量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不同课程根据不同的百分最终得出综合成绩。且一般情况下,最后的考试成绩占比较大。这样的评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为取得更好的成绩,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对知识点的机械性记忆、对经典案例的反复性练习来达到仅仅掌握所学内容的目标,实际上学生可能并不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理清所学课程的知识网络,真正将知识内化。长期看来,这样的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利的。
2 基于竞赛课程化的第二课堂改革
针对当前高等教育第一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上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且其仍处于对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中这一情况,结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的“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1]这一建议,在高等教育实践中,将竞赛项目课程化作为第二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助第一课堂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就变成一种值得思考的方法。下面给出竞赛课程化的具体措施。
2.1 基于教学内容的改革
进行竞赛课程化,首先就要保证有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在具体讲授内容上,根据竞赛项目的要求进行有机分解,形成较为独立的多个专题,并保证在完成所有专题的教学后,学生基本掌握了参与竞赛所要求的全部技能,力争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相当于学生参与了一次完整的竞赛过程。同时,以设计课程的竞赛为导向,在以往竞赛题目、案例、数据、要求等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完成教材与讲义的自主编写,使学生真正有教材可依。在进行每个专题的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完成该专题下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要锻炼学生在全竞赛过程或该专题下需要培养的综合能力,如写作能力、编程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使得学生在学习完整个课程后,已经有较为充足的准备去参与竞赛。以学促赛,以赛促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基于教学方式的改革
与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不同的是,学科竞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竞赛要求与规则,提出想法并予以予以实施、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便避开了第一课堂教学可能导致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也为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竞赛课程应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而不是授课的作用。课程一开始就形成竞赛要求人数如2-3人一组的学生小组,教师在各专题下主要完成对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并对学生的想法、设计、过程、结果等进行指导。每个专题就类似一次小型的竞赛,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动手实践,这样,可以充分锻炼学生参与竞赛的各项能力,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团队精神,为竞赛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课程也不应局限于教室,给学生更多进入实验室等地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 2.3 基于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竞赛课程化过程中,由于竞赛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其考核更应该贯彻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那么,在构建竞赛课程评价体系时,就应当注重以上各要素。课程综合成绩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考试检测等部分组成。教师评价客观的反映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程度,而学生互评则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试检测由于竞赛类项目课程对于各专题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那么可以由各专题重点组成,也可以仿照竞赛形式进行考核评定,同时,也可以考虑将参与竞赛取得的成绩纳入评价体系中,通过各种方式,力争达到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全面性。
2.4 基于教师团队的改革
竞赛课程化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当教师能够适应竞赛课程化带来的变化时才能真正带动学生积极转变。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地提升与调整,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支撑竞赛课程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为竞赛项目课程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师资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相关竞赛,争取做到教师自愿参与,有相关竞赛指导经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优先。同时,师资建设也争取做到多专业教师协同指导,优化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支撑结构,形成和聚集一批有活力、愿指导、思维开拓、整体水平较高、适应学科竞赛的师资队伍。
2.5 基于配套措施的改革
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为竞赛项目课程做好后勤保证也十分重要。首先,在开设课程之前,可以先推出一系列与竞赛有关的学术讲座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搭建起竞赛项目课程化需要的资源平台,给予如图书、数据库、相关正版软件等资源的支持。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建立起学科竞赛的激励制度,对参加竞赛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完善配套的实验室 ,使得学生有机会进一步锻炼其实践能力。
2.6 基于培养模式的改革
在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更需要深层次的改革与尝试。这表现在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上。首先重新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科竞赛融入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学科竞赛最终内化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同时完善学科竞赛及竞赛课程化的运行机制,将学科竞赛及竞赛项目课程与学生的学分管理相结合,同时明确竞赛课程化负责的领导、组织与管理机制,全面深化第二课堂教学改革。
3 针对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的反思
不可否认,推进竞赛项目课程化,革新高等教育第二课堂体系有其现实意义。其能够与第一课堂相互配合,促进学生甚至老师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同时也是对人才培养新形式的探索。但同时也要注意到,虽然以竞赛课程化驱动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我们深入反思的部分。
3.1 第二課堂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的意义
3.1.1 革新教学内容,综合提高师生素质
为进行竞赛课程化,无疑需要针对竞赛进行二次开发,将竞赛内容内化为教学内容。而由于竞赛类课程项目的特殊性,其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竞赛要求的基本内容,更需要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这无疑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竞赛课程化对教师团队自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在拥有一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丰富教学经验,同时有良好教学实践能力的师资的条件下,才能比较容易地将竞赛开发成教学项目。在进行竞赛课程化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自身的能力也得以提高,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3.1.2 形成特色教学,探索新型教育模式
竞赛课程化需要建立起专题式的教学模式,因此,在竞赛课程中,应该转变原先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模式。教师由原来的主导作用转变为更多起到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并予以必要的指导与评价的作用。这样,在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教学内容,还培育了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改革与学科竞赛互动,改进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3.1.3 改进课程考核,注重学习全过程
在竞赛课程化的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无疑十分重要。在考核评价体系中,应注重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贯彻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引入相关竞赛的最终结果,同时仍可以在期末进行测试。虽然仍存在与以往类似的问题,但由于竞赛课程对学生的掌握水瓶、应用水平的要求更高,结果显示更明显,能够较好的反应学习全过程的情况。较之以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考核模式有了一定的突破。
3.2 对第二课堂竞赛项目课程化改革的反思
3.2.1 竞赛课程化的功利性较强
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待学科竞赛的态度更倾向于赢得奖项作为评奖推优条件而忽视了竞赛本身的意义,这种功利性的心态可能反而不利于学生在竞赛类课程项目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仅成为取巧取得更好竞赛成绩的一种手段,这与竞赛课程化最初的目的是相违背的。
3.2.2 竞赛课程化存在追求结果的导向
不可否认,竞赛课程化的目的之一也在于帮助学生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而相关的考核标准中可能也会包含竞赛结果,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国语片面的追求更好的竞赛成绩而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2.3 竞赛课程化可能难以对学生一视同仁
因为竞赛课程化的目的包括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竞赛成绩,那么再起过程中也难免出现指导教师对于某些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更多关注,在指导上倾注更多心血,难以对所选课程的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4 结语
通过竞赛项目课程化,能够帮助学生从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转换到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但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将侧重点放在注重自身全面发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与荣誉。依托学科竞赛,基于竞赛课程化完善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确实能够较好的辅助第一课堂教学,培养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精神与团队意识、用于尝试、用于探索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使得当前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文件.
[2]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DOI:10.3969/j.issn.1005-0450.2007.12.020.
[4]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16.DOI:10.3969/j.issn.1002-4956.2011.11.001.
[5]谢海霞.应对国际化挑战,创新国际法教学--从竞赛课课程建设谈起[C].//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2013年年会暨“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论坛论文集.2013:343-349.
[6]熊壮志.高职电子商务技能竞赛课程化实践[J].丝路视野,2017,(21):33.
[7]魏华.竞赛课程化有效性分析[J].科教导刊,2018,(21):42-43.
[8]楼蔚松,花有清.竞赛项目教学化驱动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135-136.
[9]刘新勇.基于会计技能竞赛的课程教学内化研究[J].职业技术,2014,(9):68-68,69.DOI:10.3969/j.issn.1672-0601.2014.09.051.
[10]刘丽,王琦进.基于竞赛能力提升的模块化课程群改革实践[J].科技视界,2019,(4):83-86,10.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31.
[11]卢承领,张刚,杜成涛,程军辉,陈晓飞,张进思.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措施与实施[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