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重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针对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物课程文化提出的需要对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重建进行了探讨,提出重建的基本构想: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准确认识原有课程文化,做到高中生物教师的文化自觉,通过高中生物隐性课程的建设,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对话、合作、探究的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途径重建高中生物课程文化。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G423.07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次改革中,课程专家们提出了大量新的课程理论,其中课程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日益成为学术热点之一。
  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发展的动力之一,对学校的改革和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真正改革始于课程文化的驱动,课程文化左右着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影响着学校的教与学,高中生物课程文化也不例外。
  一、课程文化的概念解读
  裴娣娜认为:“课程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指按照一定社会发展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1]
  陈同法将课程文化界定为课程形态和实践活动中体现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课程文化既不是“课程”与“文化”两个词及含义的黏合,也不是这两个词的简单相加。它是一种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包括课程和文化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共同本质,即主体发展的文化资源[2]。
  龙一芝则认为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的,后者主要是就课程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的。根据文化基本构成的普遍观点,课程文化包括三部分: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3]。课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课程付诸实施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必要前提.它通常以形象化的形式出现,如各种教材、教学多媒体、校园、校舍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课程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一系列课程教学规范和指导标准等,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江苏省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等,旨在给课程的科学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和执行规范。课程精神文化是课程文化的本质所在,主要是指特定的学校教育主体所应有的治学理念、人才价值取向、科学态度、探究精神、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自觉的意识与能力等。
  二、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所需要并追求的课程文化
  (一)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的课程文化
  (二)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
  (三)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程文化
  (四)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三、已有的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状况
  通过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调查表明,已有的高中生物课程文化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目标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过程和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课程内容不够多样化,大部分教师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学的过程就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过程。三是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方式陈旧,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对话和沟通,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四是评价目标单一,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陈旧,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
  可见已有的高中生物课程文化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高中生物课程文化进行重建十分必要。
  四、高中生物课程文化重建的途径
  (一)养成高中生物教师的文化自觉
  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自觉性指课程文化是在课程主体高度自觉的努力下形成的,是主体自觉的自我意识所构成的文化体系。[2]
  课程文化建设主要通过课程实施来展开,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角色,是课程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所以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重建离不开生物教师的文化自觉。高中生物教师的文化自觉要求教师做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全面优化内在专业结构,能够自觉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形成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从自己做起,发扬课程的主体性精神,努力影响自己周围的环境,在课程的实施中体现课程的创新和发展,建设良好的课程文化。
  (二)建设高中生物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4]也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范畴,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和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生物活动、生物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校园文化中的生物教育、社区文化和生物图书、杂志、报纸、墙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生物传媒都是生物隐性课程的载体。
  高中生物学科要利用好生物活动这一资源,如社会调查安排学生调查农田生态系统;参观访问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污水处理厂;模拟表演安排学生用自制卡片模拟血糖调节过程、让学生角色扮演讨论生产中如何合理利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信息传递等原理提高产量等;观察测量让学生测量校园植物的种群密度、土壤动物丰富度等。用好这些生物隐性课程资源,可以对学生起到拓宽视野、陶冶情操、调节心理、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等作用,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环境观、资源观等,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久地伴随人一生。
  (三)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校本课程是高中生物课程文化重建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对课程(包括国家、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上的各种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要,选择的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实际相关联,把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情境视作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如针对欲参加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学生开设生物竞赛辅导课程,系统地讲解高中生物教材以外的专业理论知识;针对对普通生物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生物与生活》课程,介绍身边的生物技术;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设《快速记忆》课程,介绍开发右脑、科学记忆的一些方法与技巧等。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生物教育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文化的品质。重建高中生物课程文化就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
  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接纳学生独特的个性行为表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其次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内在的人格魅力;再次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活力。
  (五)营造对话、合作、探究的文化氛围
  这是高中生物课程文化重建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对话,就是强调教学活动的民主性,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充满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情境、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情境、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和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所谓合作,就是强调课程文化的开放性,就是在教师和学生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全面合作。合作是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互动方式,也是教学活动能够存在和持续的前提之一。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通过师生的合作学习知识和交流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在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获得不同的观点和思路,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所谓探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探究强调教学的科学性,强调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学习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而且是学生主动领悟和发展自身经验的过程。学生对知识最生动的理解方式是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总之,高中生物课程文化的重建必须遵循积极健康原则、兼容并包原则、价值导向原则、全员参与原则、特色建构原则、本土化原则、人文与科学精神结合的原则。新旧课程文化间大可不必画地为牢,泾渭分明,新的课程文化在民主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不排除吸收、改造、扬弃旧有课程文化中一些有潜力的要素为我所用,最终走向民主价值主导下的课程文化融合[5]。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2(4).
  2.陈同法.关于课程文化的几点认识.教育与职业,2008(8):90-91.
  3.龙一芝.构建课程文化:现代学校发展的新命题.上海教育科研,2009(6):61-62.
  4.张红霞.回溯与展望:国内近年课程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4):37-43.
  5.张华,刘宇.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7(1):17-21.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2  教学是学校的主音符,任何的教育、知识的获取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学习是教学中的重要音符。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和谐乐曲的熏陶使学生不令而从。这么多年来的教育教学中,我都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适当点拨,长其善而救其失,使学生在愉快学习中学到知识。那如何才能让学生自主
中图分类号:G623.5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感觉、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使学生自觉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能使学生在繁重、紧张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学习效果。  数学是中学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但又是学生们最感头痛的一门课
本研究旨在研究接种益生菌发酵果蔬液体饲料的最佳工艺组合,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发酵果蔬液体饲料后用于断奶仔猪饲养对比。研究果蔬发酵液体饲料相对于颗粒料、常规液体发
摘要:电子白板是一种新兴的交互式教学平台,在新时期教育教学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电子白板的主要作用和功能。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中对电子白板的应用,对电子白板在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中的具体经验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旨在为进一步探索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的建立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白板;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5  数学,不仅是初中学生中考的必考课程,而且在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
中图分类号:G633.8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特殊认知倾向,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强大动力,是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体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处处从教学需要出发,深掘教材知识精髓,探索学习兴趣爆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能打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而且能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而对于思维活跃的初三学生来讲,面对具有很强魅力的学习对象-
【摘要】“三分钟创造教育”是在课堂内利用三分钟时间进行创造教育,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创新的渴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此课题曾荣获杨浦区第七届科研成果二等奖,现在经过2年的实践,在教学模式、教法上有了新的探索,并获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这一教学手法,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加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教学改革;新教学模式;三分
中图分类号:G42  作业是教师同为了检查学生一天或一个时期内对所学知识的牚握情况,而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做作业就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运用当天或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生除了上课听讲处,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做作业了。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那么做作业就是主要途径。做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但现在有许多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往往产生厌烦、畏难、抵触情绪,有的敷衍了事,对作业应
中图分类号:H319  当代社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单单的使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走进课堂。这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了。应该适应教育媒体的现代化趋势,把握现代化教学技术、制作课件、运用网络,达到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所需要求。  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