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鹿原》中恶魔性因素的表现和影响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s8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恶魔性本身是创造性和毁灭性的矛盾结合体,对《白鹿原》中个体和群体恶魔性的进行辩证分析,展现出恶魔性行为对人的命运和环境的巨大影响,表达民族性格重建和历史重构的重要意义,以期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新的活力元素,形成新的研究视角,开辟独特创作空间。
  【关键词】:恶魔性;个体性;群体性;白鹿原
  《白鹿原》是一部部现实主义长篇巨制,作品中复杂人物性格和还充满生机活力的民间背景都为恶魔性因素的爆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白鹿原存在着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将恶魔性与《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结合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有助于表达对《白鹿原》中身上有明显恶魔性因素的人物悲剧命运的人文关怀,同时在重建历史背景下对民族性格形成新的解读和塑造。
  一 、恶魔性的概念
  恶魔性是西方文论中的一种文学概念,其名称是英文demonic或 daimonic翻译成中文而得,罗洛·梅在《爱与意志》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它来源于古希腊,在西方文学创作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恶魔性在外因的诱导下,更多的呈现出毁灭性,它是对社会某种正常秩序的破坏,即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正统性、对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制约性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神圣性的破坏, 但在这种摧毁一切的强烈愿望中仍然含有人与生俱来对创造的渴望。
  恶魔性既然是人性压抑的极端爆发,就一定会有不同方面的表现,文中恶魔性的表现主要分为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个体性的恶魔性爆发,主要外化为性欲,权欲等相互交错的恶魔性因素,二是群体性的恶魔性的爆发,民众处于社会革命等历史大背景下,面对饥荒瘟疫等天灾时,心理行为变得扭曲残忍。
  二、个体恶魔性的爆发
  《白鹿原》里面有大量的性爱行为描写,不能仅将至视之为低俗娱乐大众的迎合,在性行为的所求中,我们能够看到在传统道德压抑下的反抗。
  田小娥就是文本中一个典型的恶魔性性欲的代表者。在田小娥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恶魔性性欲,其中引起爆发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复仇。复仇的动力让她冲破自身被封建伦理所束缚压抑的内心,田小娥向宗法制宣战,使用的工具就是自己的身体,她身体上有一种神秘而毁灭性的力量,让她能够勾引黑娃、白孝文等以取得自己复仇的满足,是自己的身心得到解放,这是以自己所有的一切来向这些传统的封建宗法制度来报复反抗。当然她一个弱女子,即使决绝的以自己的身体反抗这周围的一切,且也在其中迷失了,最后被鹿三杀死,她在借用自己身体迷人有又有着毁灭性的力量报复毁灭宗法制社会的同时,她的放荡行为也成为宗法制的父权社会的“眼中钉”,最终被消灭铲除,个人的力量面对强大的传统伦理道德终究是太渺小了。
  恶魔性因素的交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性欲,在宗法社会里最有面子的事,无疑是当官了,做官是衡量农民生命价值的最高标准,所以权欲是最重要的欲望。作为有地位的人如果丢了面子,无疑比丢了命更为难受,因而恶魔性权欲也可能异化为复仇。这种扭曲的恶魔性复仇心理作为支撑,每一次的爆发都有一种希望在里面,想要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求,看似只是想要找回面子这样一个合理的诉求,但也展现了人类心中最为阴暗的黑洞,而在毁灭一切的时候,最后也毁灭了鹿子霖自己。
  三 、群体恶魔性的疯狂破坏
  在时代氛围的影响下,大家理性道德都被内心中的复仇嫉妒权力等欲望所驱使,以一种看似崇高的“使命感”为遮掩来做一些原来不敢不会做的带有破坏性摧毁性的行径,任由本能控制自己,而完全抛开道德理性时的恶魔性爆发中毁灭性是占主导的,一旦在某种外因的诱发下就会从心里外化到行为,它让人失去对同情心,非理性、毁灭性成为主导,摧毁一切。这也是一些不可思议或者异常残忍的事件出现的原因之一。
  白鹿村群体恶魔性的爆发其实源于长期生活的压抑又一成不变的生活。在一切权威道德规则被摧枯拉朽般被摧毁时,所有的民众反而一起陷入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中,显然是一种群体恶魔性的极端爆发的表现,希望看到以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变得比自己还不如,借那些被游斗者的凄惨来满足自己内心的愤懑嫉妒,而且是无差别的,这是真正的公报私仇的行为,所有民众对于破坏一切秩序规则,同时也摧毁了一切道德同情等美好的品质。整个白鹿原都陷入一种疯狂迷乱无序的状態,是非理性非道德的群体性恶魔性爆发的结果导致的。这场黑娃们发起的农村革命运动,它破坏秩序的同时也无差别摧毁了原有传统文化和代表人物,连民众自身做人的同情怜悯等美好品质也隐匿了,使得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成为了彻彻底底的一场闹剧。
  群众的表现明显和正常情况有理智有道德的人的表现是有差异的,那些被游斗的财东不尽是恶人,甚至作为精神指向标的白嘉轩也被游街羞辱,但所有普通民众都表现得喜闻乐见,甚至高兴不已,所有人都陷入一种入魔的非理性的状态。
  四 、毁灭与新生:历史的重新构建
  故事发生在北方的农村——白鹿村这样一个拥有民间背景的地方,而在民间的理性控制相对薄弱,非理性的因素能够更容易的挣脱文明的束缚,恶魔性的爆发在这样的环境下具有更加充分你的条件,正因为民间藏污纳垢的特征与恶魔性本身毁灭创造同在的“泥沙俱下”的特点相契合,因而小说中恶魔性的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白鹿原》小说中人物的命运都在个人或者群体恶魔性爆发中或多或少受到影响,甚至作为一个转折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人们痛苦被压抑,想要反抗报复,尤其是被复仇的火焰扭曲自身后,就会将一切仁义之心、道德伦理、社会法律抛于脑后,反叛他们,挑战权威,想要摧毁一切压抑自身的束缚,每一次的爆发都是伴随着痛苦和希望的,也正因为这种不顾一切的破坏力让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震撼人心,这是人们顽强的抗争,也是人们不屈于现状,要超越毁灭一切决心的强力,这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人的欲望無穷尽,权欲、物欲、性欲甚至求知欲,正是欲望让一个个生命如此鲜活,这并不可怕,但如果不正确的加以引导就很可能对个人甚至对社会国家造成损害。我们在对恶魔性因素研究的同时,也是在对其探究是也是对人内心世界的了解剖析,需要深入人性的黑暗面,对人性丑恶和欲望扭曲异化带来的危害进行反思,在对恶魔性在人性中爆发的恶劣影响进行反思,既要有正确的认知准则,又要保持旺盛而得生命力,拥有活力。
  因此我们要怀着一种人文关怀,对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环境进行重新的认识解读,以一种同情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人物以及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同情他们面对世人评价以及社会舆论时的屈辱和反抗,以达到对重建历史的目的。
  五、结语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白鹿原》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文中的民间背景中蕴含强大的原始生命力,“恶魔性”正是这种生命蛮力的集中表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二十世纪西方掀起的“恶魔狂潮”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联系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和探讨,但不仅仅是《白鹿原》,中国其他文学作品对这方面的创作和研究也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研究少而且不够深入。
  “恶魔性”是一个很新的文学概念,需要我们进行深刻而细致的讨论,而且也不应局限于文本,更应该运用与实际,为当今社会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历史和民族性格重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忠实.《白鹿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184、220.
  [2]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AMONISCH的意义》[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3]张新民.《论曹禺<雷雨>中的 "恶魔性"因素》.时代文学[J],2007(3):32-34.
  [4]荆爱珍.《文学形象中的恶魔及恶魔性因素辨析》[J].河北学刊,2006(5):235.
其他文献
【摘要】:“连载”作为报纸副刊的特殊产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一批文学作品问世的特定形式。以往对《阿Q正传》的研究多关注作品的译介与文化负载方面,本文试从现代文学与现代传媒的关系着眼,探索《阿Q正传》与报纸副刊“连载”体式之间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报载体;篇章结构;语言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传播媒介的兴盛,涌现了一批热衷出版,与现代传媒互动共生的知识分子作家群体。鲁迅的创作生涯
期刊
【摘要】: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楚门自出生时便被放置在一个完全虚拟的世界中,他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无数观众窥视着,在生活中所有经历都是被调控的。“桃源岛”这种理想社会并没有留下楚门,反而充斥着谎言和极权统治,在媒介技术的掌控之下,个体的存在被弱化。最终楚门克服了对海洋的恐惧,离开了看似美好的桃源岛,反乌托邦主题意识突显的同时也引起观众深思。  【关键词】:反乌托邦;极权统治;媒介技术滥用;存
期刊
【摘要】:提到“台前幕后”这个词,想必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两幅画风截然不同的场景,一个是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表演人员,一个是忙碌专业不拘小节的技术人员,的确,每个职业都会有他们各自不同的一个职业外形特点,而电视节目主持人,作为聚光灯下公众人物,也一定应该有着更为严格而细致的形象要求。  【关键词】: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策划  都说电视节目主持这个行业是一个“以貌取人”的行业,没错,我们的“以貌取
期刊
【摘要】:多种多样的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有些电视节目特别受欢迎,有些电视节目就相对人气不佳,这与剪辑有着密切的联系。剪辑并不是简单的把片段拼接在一起,这当中包含了剪辑师对于节目和剧本的理解,如何把编剧和导演的创意和构思通过剪辑并且配合摄像师完整的表达出来呈现给观众的,同时节目还需要符合大众思维,是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剪辑;大众;逻辑性;思维习惯  电视节目的剪辑工
期刊
【摘要】:网络剧的本质就是给互联网的网络用户提供播映的电视剧集,它依附与网络而产生和发展。网络剧与电视剧本质的区别是通过网络发布的,有些网络剧之所以能登陆电视平台播放也是因为在网络上的热播,从而吸引了电视台购买其版权进行播放,从这一点就能体会到网络剧与电视剧在媒介上的区别,以及与传统电视剧的区别,在很多方面都展现出它极其鲜明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人们更愿意享受快节奏、便捷、有互动的媒体形式
期刊
【摘要】:2013年開始实施的新的《刑事诉讼法》第192条规定,公诉人、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做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然而不论在实践中还是立法中,专家辅助人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与漏洞,专家辅助人的性质、专家辅助人的启动程序,专家辅助人意见的采信以及专家辅助人的选任资格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亟待完善。  【关键词】:专家辅助人;意见证据;新刑事诉讼法;司法解
期刊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我们早已习惯运用的媒介,作为普通大众接触最多的媒介就是广播和电视。广播自20世纪走进千家万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每天早晨打开收音机收听新闻联播已经成了很多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习惯,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广播的弊端逐渐暴露,人们开始对电视情有独钟。电视这一媒介直到现在都是人们最普遍的信息接收方式,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今天我想谈一谈和我们年轻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媒介,微博。微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动画 角色塑造既是动画剧本创作的核心,又是动作与表演的本体。造型生动、个性特征鲜明、能够恰如其分演绎故事内容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角色是优秀动画片的核心与灵魂。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画角色塑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将中国深厚底蕴的传统艺术文化应用于现代文化角色塑造当中的,能够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动画影片。  【关键
期刊
一、研究背景  从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国家“软实力”的概念并又于2004年对“软实力”的概念做了补充,国际范围内关于国家“软实力”的议题的探讨以及关注逐渐上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尤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对于物质经济建设稍显逊色,将国家“软实力”纳入到国家综合国力考量指标中去,是一种必然。而通过提高国家“软实力”来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国际传播就成为了必要的一环,要面对国际受众更为复杂的
期刊
【摘要】:影视作品是当代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化产品,它具有接受程度高,传播范围广,形象生动等特点。正因为其的流行程度以及自身的特点,影视作品也往往成为各国政府极为重视的一种公共外交工具。各国政府通过对于支持影视公司给予政策、经济方面的支持等方法,促使电影公司将本国的各种政治主张、道德标准等价值观寓于影视作品之中,从而使国外受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其价值观,进而达到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本文试从优酷引进《神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