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种多样的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有些电视节目特别受欢迎,有些电视节目就相对人气不佳,这与剪辑有着密切的联系。剪辑并不是简单的把片段拼接在一起,这当中包含了剪辑师对于节目和剧本的理解,如何把编剧和导演的创意和构思通过剪辑并且配合摄像师完整的表达出来呈现给观众的,同时节目还需要符合大众思维,是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剪辑;大众;逻辑性;思维习惯
电视节目的剪辑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怎样去分解影片中的动作,其二是怎样去组合影片分解后的动作,即分为分解动作和组合动作。分解动作就是把影片录像中运动着的人和物的动作行为分解成影片中独立运动的画面,分解动作这项工作大多是电视编导和摄像师来制作完成,工作内容主要是把影片录像分解成为零散的、独立的影视画面;那么顾名思义,组合动作这项工作就是把分解动作这项工作中分解出的零散的、独立的影视画面,重新组合为符合大众逻辑或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影视画面(即完整的电视节目或者电影等),把分解动作之后的画面通过剪辑的手段组合起来的工序就叫做电视剪辑。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的剪辑制作是一项严谨而又需要系统思维的工作,前期的策划反感、剧本的编写、构思脚本和方式、实地采访、跟踪拍摄、分解组合影片、配上合适的字幕、以及是选择同期声还是后期配音等多道工序,当中的剪辑工作可谓是必不可少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点事节目的品质。由此可见剪辑师的剪辑技巧是很硬性的要求,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知晓并了解编导的创意和想法,同时自身也要精通剪辑工作,这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电视编辑,才能制作出优良的电视节目[1]。
根据前期的研究和笔者对于剪辑的具体理解,整理出如下观点。
一、编导意识是剪辑师必备的一种意识
要想做好后期的剪辑工作,前期和编导以及摄像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剪辑师自身要具备一种编导意识。笔者罗列了具体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剪辑工作尽量不要“视跳”
“视跳”是剪辑工作中需要严格避免的问题,剪辑工作应当遵循摄像的固有规则和固守原则,剪辑出的片段才会符合要求。举个例子,比如文艺晚会的剪辑,本质上可能只是一段枯燥的录像,如何才能将其制作的有生机,激发观众的兴趣?那么笔者根据研究总结出文艺晚会的编辑往往喜欢使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感很强烈的镜头,使得枯燥的录像充满活力以便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让节目不像单纯的录像那么无聊。但是节目中不能只是光有动感的镜头,也需要一些安静的画面来呼应,这便是剪辑中的起幅和落幅,一种巧妙的动静结合。这个和写文章使用对应的标点符号是一样的道理,有些起到强调作用,有些起到总结作用,分门别类,相得益彰,类似于朗读的语气,我们不会一直一个声调朗读,激昂的地方可以看成是起幅,哀伤的地方可以看成是落幅,整个抑扬顿挫来表达作者和朗读者的感情,因此光是只有运动镜头的节目,会让整个节目显得很浮躁和聒噪,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动静相宜、起幅和落幅相得益彰剪辑效果是电视节目是观影效果的首要保证。同景相接是“视跳”的一种表现形式。单纯录像中的同景相接,会让画面变得很累赘、繁杂,观众看了就没兴趣、甚至会失去观影的欲望。镜头中物像的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剪辑的搭配技巧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观影感受,因此,要尽量避免“视跳” [2]。
2.“叠化”技巧要使用得当
一些晚会节目经常使用的另一种后期剪辑手法是“叠化”,“叠化”也叫“化出”、“化入”,俗称“慢转换”。通俗地讲就是前面一个片段和后一个片段对的衔接,第一个片段和后一个片段的替换,一个逐渐消失,一个逐渐切换进来。这个前后替换的时间里,有一段两个镜头相交的时间,这段时间根据镜头所承载的意义长短不一,问题也就因为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产生。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前一个镜头还美完全消退,后一个镜头已经切换进来了,这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也是编辑的不敬业,因此,剪辑工作一定要严谨,要巧妙的用音乐节奏叠化的方法,快節奏的叠化往往过程短,同理,慢节奏的叠化过程就会变长。此外, 出画和 入画的剪辑技巧和这个原则异曲同工。但是“出画”后谨记“定格”几秒钟,等到画面“入画”之后再切开,这样能够较好的引起观众的共鸣,电视节目也就离优秀更近了一步。
剪辑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但最终是为了制作一版优秀的电视节目,尊重导演和编剧的创意、构思和原创性,也是一个编导的职业素养,优秀电视节目的产生往往建立在相互合作和沟通的基础上,所以一个优秀的编辑在剪辑节目时是非常注重沟通和理解这个环节的。
二、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
电视节目的后期剪辑,要根据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这个标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而电视节目的受众往往是大众,可以说就是为社会大众存在的一种娱乐形式。人物访谈类节目在镜头长度的选择中,一般会根据镜头景别、画面信息量的多少及画面构成复杂程度来选择镜头长度。此外,镜头的复杂性即镜头所承载的信息多少也会影响镜头停留的时间长短,画面的复杂性或者完整性越高,停留的时间肯定越长,反之则相反。那么对于描述性和叙述性的镜头,观众能否理解以及花多少时间才能理解镜头所承载的意义就决定力镜头的时间长短。表达人物内心和情绪的镜头,那么镜头长短的就是情绪表达的完整性,不能一下子哭着就变成了笑的镜头,而是一定要让观众理解哭的前因后果,完整表达,也不用过于清晰,留一些观众想象的空间会更好[3]。
但是在剪辑中,也要注意各个要素的协调性,直白的说比如悲伤地情节不能配上欢快的音乐,男性角色不能是女性配音,也这些都是一个电视编輯或者剪辑师的基本功,也有比如深入把握角色中的心里变化,配上合适的旁白的字幕,这就需要剪辑师对于剧本有深刻的理解。最后一档节目是否会收欢迎,还得大众喜闻乐见才行,所以对于大众潮流的把握也是编辑的一个必备技能。
三、严肃活泼是电视剪辑的一种创新
电视节目的受众显而易见就是社会大众,所以剪辑一定是有条不紊、符合大众思维习惯,使得电视节目有头有尾,有条有理,观众能够看懂并且接受。但是过于严谨就会失去电视节目的魅力,电视节目说到底是一种娱乐方式,不能失去其娱乐性,所以电视剪辑中严肃活泼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原则,再严肃的节目,也会有微微一笑的时刻,再搞笑的节目,也会有严肃的镜头。严肃活泼只是一种风格,电视节目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反射,把真实发生的时间制作成节目,从前是小说的形式,如今就是电子娱乐,剪辑的风格期待不断的创新。
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些民生类节目,为什么会受欢迎,因为真实的贴近了大众的生活,这些节目中叙述的事情也许就在观众的身边发生,也许值得警醒和思考,不管如何都是观众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笔者始终赞同,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电视剪辑是一个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种,蒙太奇手法和深谙大众心理的剪辑技巧是每个剪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对整个节目的预见和设想以及和导演、编剧、摄像师的沟通,简言之就是剪辑师对于整个大局的把控,对于剪辑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电视编辑一定是懂生活、对于生活和大众有独特而又符合逻辑的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晶晶.电视编辑中故事化思维模式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15(23):159-159.
[2]李洋.节奏在电视剪辑中的合理把握[J].西部广播电视, 2015,12(9):132-132.
[3]戴宗.如何用剪辑带领观众进入电影世界?[J].影视制作, 2016, 22(10).23-24
【关键词】:剪辑;大众;逻辑性;思维习惯
电视节目的剪辑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是怎样去分解影片中的动作,其二是怎样去组合影片分解后的动作,即分为分解动作和组合动作。分解动作就是把影片录像中运动着的人和物的动作行为分解成影片中独立运动的画面,分解动作这项工作大多是电视编导和摄像师来制作完成,工作内容主要是把影片录像分解成为零散的、独立的影视画面;那么顾名思义,组合动作这项工作就是把分解动作这项工作中分解出的零散的、独立的影视画面,重新组合为符合大众逻辑或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影视画面(即完整的电视节目或者电影等),把分解动作之后的画面通过剪辑的手段组合起来的工序就叫做电视剪辑。
众所周知,电视节目的剪辑制作是一项严谨而又需要系统思维的工作,前期的策划反感、剧本的编写、构思脚本和方式、实地采访、跟踪拍摄、分解组合影片、配上合适的字幕、以及是选择同期声还是后期配音等多道工序,当中的剪辑工作可谓是必不可少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着整个点事节目的品质。由此可见剪辑师的剪辑技巧是很硬性的要求,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质量。知晓并了解编导的创意和想法,同时自身也要精通剪辑工作,这才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电视编辑,才能制作出优良的电视节目[1]。
根据前期的研究和笔者对于剪辑的具体理解,整理出如下观点。
一、编导意识是剪辑师必备的一种意识
要想做好后期的剪辑工作,前期和编导以及摄像师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剪辑师自身要具备一种编导意识。笔者罗列了具体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剪辑工作尽量不要“视跳”
“视跳”是剪辑工作中需要严格避免的问题,剪辑工作应当遵循摄像的固有规则和固守原则,剪辑出的片段才会符合要求。举个例子,比如文艺晚会的剪辑,本质上可能只是一段枯燥的录像,如何才能将其制作的有生机,激发观众的兴趣?那么笔者根据研究总结出文艺晚会的编辑往往喜欢使用推、拉、摇、移、跟、升、降等运动感很强烈的镜头,使得枯燥的录像充满活力以便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让节目不像单纯的录像那么无聊。但是节目中不能只是光有动感的镜头,也需要一些安静的画面来呼应,这便是剪辑中的起幅和落幅,一种巧妙的动静结合。这个和写文章使用对应的标点符号是一样的道理,有些起到强调作用,有些起到总结作用,分门别类,相得益彰,类似于朗读的语气,我们不会一直一个声调朗读,激昂的地方可以看成是起幅,哀伤的地方可以看成是落幅,整个抑扬顿挫来表达作者和朗读者的感情,因此光是只有运动镜头的节目,会让整个节目显得很浮躁和聒噪,会严重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动静相宜、起幅和落幅相得益彰剪辑效果是电视节目是观影效果的首要保证。同景相接是“视跳”的一种表现形式。单纯录像中的同景相接,会让画面变得很累赘、繁杂,观众看了就没兴趣、甚至会失去观影的欲望。镜头中物像的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剪辑的搭配技巧都会影响电视节目的观影感受,因此,要尽量避免“视跳” [2]。
2.“叠化”技巧要使用得当
一些晚会节目经常使用的另一种后期剪辑手法是“叠化”,“叠化”也叫“化出”、“化入”,俗称“慢转换”。通俗地讲就是前面一个片段和后一个片段对的衔接,第一个片段和后一个片段的替换,一个逐渐消失,一个逐渐切换进来。这个前后替换的时间里,有一段两个镜头相交的时间,这段时间根据镜头所承载的意义长短不一,问题也就因为时间的长短不同而产生。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前一个镜头还美完全消退,后一个镜头已经切换进来了,这往往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也是编辑的不敬业,因此,剪辑工作一定要严谨,要巧妙的用音乐节奏叠化的方法,快節奏的叠化往往过程短,同理,慢节奏的叠化过程就会变长。此外, 出画和 入画的剪辑技巧和这个原则异曲同工。但是“出画”后谨记“定格”几秒钟,等到画面“入画”之后再切开,这样能够较好的引起观众的共鸣,电视节目也就离优秀更近了一步。
剪辑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但最终是为了制作一版优秀的电视节目,尊重导演和编剧的创意、构思和原创性,也是一个编导的职业素养,优秀电视节目的产生往往建立在相互合作和沟通的基础上,所以一个优秀的编辑在剪辑节目时是非常注重沟通和理解这个环节的。
二、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
电视节目的后期剪辑,要根据符合大众的思维习惯这个标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而电视节目的受众往往是大众,可以说就是为社会大众存在的一种娱乐形式。人物访谈类节目在镜头长度的选择中,一般会根据镜头景别、画面信息量的多少及画面构成复杂程度来选择镜头长度。此外,镜头的复杂性即镜头所承载的信息多少也会影响镜头停留的时间长短,画面的复杂性或者完整性越高,停留的时间肯定越长,反之则相反。那么对于描述性和叙述性的镜头,观众能否理解以及花多少时间才能理解镜头所承载的意义就决定力镜头的时间长短。表达人物内心和情绪的镜头,那么镜头长短的就是情绪表达的完整性,不能一下子哭着就变成了笑的镜头,而是一定要让观众理解哭的前因后果,完整表达,也不用过于清晰,留一些观众想象的空间会更好[3]。
但是在剪辑中,也要注意各个要素的协调性,直白的说比如悲伤地情节不能配上欢快的音乐,男性角色不能是女性配音,也这些都是一个电视编輯或者剪辑师的基本功,也有比如深入把握角色中的心里变化,配上合适的旁白的字幕,这就需要剪辑师对于剧本有深刻的理解。最后一档节目是否会收欢迎,还得大众喜闻乐见才行,所以对于大众潮流的把握也是编辑的一个必备技能。
三、严肃活泼是电视剪辑的一种创新
电视节目的受众显而易见就是社会大众,所以剪辑一定是有条不紊、符合大众思维习惯,使得电视节目有头有尾,有条有理,观众能够看懂并且接受。但是过于严谨就会失去电视节目的魅力,电视节目说到底是一种娱乐方式,不能失去其娱乐性,所以电视剪辑中严肃活泼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原则,再严肃的节目,也会有微微一笑的时刻,再搞笑的节目,也会有严肃的镜头。严肃活泼只是一种风格,电视节目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反射,把真实发生的时间制作成节目,从前是小说的形式,如今就是电子娱乐,剪辑的风格期待不断的创新。
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些民生类节目,为什么会受欢迎,因为真实的贴近了大众的生活,这些节目中叙述的事情也许就在观众的身边发生,也许值得警醒和思考,不管如何都是观众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笔者始终赞同,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大众文化。电视剪辑是一个生活性,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工种,蒙太奇手法和深谙大众心理的剪辑技巧是每个剪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对整个节目的预见和设想以及和导演、编剧、摄像师的沟通,简言之就是剪辑师对于整个大局的把控,对于剪辑技术的进步至关重要。一个优秀的电视编辑一定是懂生活、对于生活和大众有独特而又符合逻辑的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晶晶.电视编辑中故事化思维模式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15(23):159-159.
[2]李洋.节奏在电视剪辑中的合理把握[J].西部广播电视, 2015,12(9):132-132.
[3]戴宗.如何用剪辑带领观众进入电影世界?[J].影视制作, 2016, 22(1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