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的继承和传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寻求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大重难点。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为例,针对民办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旨在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点,做好民办高校的协同育人工作。
关键词: 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中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人类思想领域的巨大宝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对其价值观导向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可以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通过开设常规课程和开展活动等方式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继承发扬。笔者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在本院校不断了解和调研,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探寻到民办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问题,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思考和挖掘,也为下一阶段针对性提出发展方向和路径建议提供理论基础。
一、 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自古至今,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教育层面要做到广泛推广,使之落地生根,因为青年是国之栋梁,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院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的设置除了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为主导外,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设中也要给予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一席之地,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 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上看,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缺失的。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传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良文化的入侵,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文化现象毒害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善的青少年群体。虽然国家也在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上下了大工夫,但是不良文化的荼毒并没有能完全消除,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高等教育是青少年形成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心理、信念等稳定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情况必须要引起重视,需要社会和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 学校层面
目前高校群体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类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只停留在表面,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未能内化成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的影响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高校还有个误区就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广泛而精深的,是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不能简单只强调其中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育有其功利性,其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培养专业和技术性的人才,对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不够,这就导致了会出现一些专业能力强但是社交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差、道德素养不够的大学生群体;还有一方面是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紧缺,担任传统文化课程的很多都是非科班出身的辅导员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不够深入,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别谈能够入脑入心。
(三) 大学生层面
笔者通过在各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同时也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必须和重要,因而很少主动涉猎,或者只知皮毛。
在当代信息爆炸、自由开放的时代,外来文化和各类思想并存,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受到太多外力的影响和制约,缺乏甄别信息和摈弃假恶丑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和思想的毒害,而往往不自知。同时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意识、自我意识呈现多元化发展,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即使意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也想去了解和学习,但是往往因为自身相关知识缺乏,寻求不到兴趣点和持续学习的信心信念,会出现无目标的学习状态,从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 结论
通过对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和亟待改善的。面对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现状,需要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三方面多管齐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深入的调研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制度和方案,形成合力,共同改善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和民众群体的传播推广,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为重塑中国精神、共筑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魏媛媛,杜瑞平.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其价值实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黄亚青.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高校为例[J].时代教育,2011(10).
[3]许鹤,范小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路径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7(5).
[4]赵瑞华,孔军英.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11(7).
作者简介: 武莹,浙江省宁波市,宁波财经学院。
关键词: 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中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人类思想领域的巨大宝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对其价值观导向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更可以提高青年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高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通过开设常规课程和开展活动等方式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继承发扬。笔者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在本院校不断了解和调研,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分析,探寻到民办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和问题,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思考和挖掘,也为下一阶段针对性提出发展方向和路径建议提供理论基础。
一、 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
自古至今,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观。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教育层面要做到广泛推广,使之落地生根,因为青年是国之栋梁,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院校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的设置除了专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为主导外,在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开设中也要给予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一席之地,在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
二、 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一) 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上看,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缺失的。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传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不良文化的入侵,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文化现象毒害着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完善的青少年群体。虽然国家也在建设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上下了大工夫,但是不良文化的荼毒并没有能完全消除,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高等教育是青少年形成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人格、心理、信念等稳定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情况必须要引起重视,需要社会和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 学校层面
目前高校群体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类传统文化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却只停留在表面,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未能内化成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选择的影响还不够深入,这也是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高校还有个误区就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是广泛而精深的,是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不能简单只强调其中的道德教育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同时,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教育有其功利性,其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培养专业和技术性的人才,对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不够,这就导致了会出现一些专业能力强但是社交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差、道德素养不够的大学生群体;还有一方面是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紧缺,担任传统文化课程的很多都是非科班出身的辅导员老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不够深入,也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别谈能够入脑入心。
(三) 大学生层面
笔者通过在各专业的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不够,同时也认为传统文化的学习并不是必须和重要,因而很少主动涉猎,或者只知皮毛。
在当代信息爆炸、自由开放的时代,外来文化和各类思想并存,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受到太多外力的影响和制约,缺乏甄别信息和摈弃假恶丑的能力,特别容易受到不良意识和思想的毒害,而往往不自知。同时大学生群体的自由意识、自我意识呈现多元化发展,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外界的影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撑。即使意识到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要性,也想去了解和学习,但是往往因为自身相关知识缺乏,寻求不到兴趣点和持续学习的信心信念,会出现无目标的学习状态,从而影响到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 结论
通过对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基本可以确定目前的现状是不容乐观和亟待改善的。面对民办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现状,需要从社会、高校和大学生群体三方面多管齐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深入的调研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制度和方案,形成合力,共同改善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综合素质,不断深化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和民众群体的传播推广,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融合,为重塑中国精神、共筑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和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1]魏媛媛,杜瑞平.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及其价值实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5).
[2]黄亚青.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高校为例[J].时代教育,2011(10).
[3]许鹤,范小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路径探析[J].池州学院学报,2017(5).
[4]赵瑞华,孔军英.论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论月刊,2011(7).
作者简介: 武莹,浙江省宁波市,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