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成绩快速提高的前提。学生取得好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同样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学习兴趣。因此,作为教学工作者,首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师如何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进入废寝忘食的境地是至关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亦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可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写作,潜心钻研语文。
一、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须有引人注目的开头,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也应有妙语连珠的开篇。在上《三峡》一文时,课前播放《长江之歌》,及长江三峡的电视画面,刨设教学情境,然后循循导入:“音乐家用音符歌咏长江磅礴的力量,雄伟的气势,母亲的情怀,充满民族的自豪;画家用线条勾勒三峡山的险峻,石的嶙峋,河的奔涌,给人留下无尽遐想。摄影师用镜头锁定宏伟、壮阔的三峡美景。地理学家笔下的三峡怎样的呢?这堂课我们学习北魏郦道元创作的《三峡》,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来描绘三峡这个历来为艺术家们所钟情酷爱的景物特点的。”这种导入方式通过比较设置了问题,点明本课学习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的思想机器,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投入,真情感染
学生兴趣的激发,是离不开情感的。包含激情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传神的动作,都可使学生感情涌动,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最后一课》的结尾时,可让学生边看课本上的插图,边听录音带。低沉悲愤的朗读,加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境界,学生的情感随之进入高潮,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低泣声。这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分析:韩麦尔先生在与学生分手时有千言万语要讲,但他激动得说不出,悲愤得道不出,他的心在颤抖,血在沸腾,他无法控制自己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无法表达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于是尽全身之力写出“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顿悟:“表达了对祖国必胜的坚定的信念”。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全部感情,就能在情绪上感染、打动学生。
3.主动体验,乐于探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是教师的真情感染还不够,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共鸣。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主动体验。那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如《羚羊木雕》、《孙权劝学》、《皇帝的新装》等。即便是实用性文体,只要教师善于设计,同样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体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新闻,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我让学生以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身份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让部分学生当播音员读新闻,引导学生注意重音、语调、节奏;让部分学生当制片人设置场景、绘制地图、剪辑镜头;让部分学生当主持人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学生兴味盎然。既是文言文,也同样可以让学生主动体验。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初步疏通文意后,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时空链接”的电视采访情景,让学生作为桃花源村的村民接受我这个“记者”的采访,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投身其间,学得主动,乐此不疲。
二、使学生爱上写作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首先要激发出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1.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真诚的夸奖、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其作用大得无法比拟。我总是多赞美,少贬抑;多鼓励,少指责;多圈红,少砍削;发现好的作品,及时在全班范读和讲评。
2.鼓励写放胆文。不设禁区,不画框框,不命统一死板的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量创作,发表佳作。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方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真正地获得自学自得的本领,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地步,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卢梭在其《爱弥儿》一书中称:“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问题不在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们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们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教师如何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进入废寝忘食的境地是至关重要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语亦生动地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在日常教学中,可用多种方法激发兴趣,使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写作,潜心钻研语文。
一、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1.巧设导语,引人入胜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须有引人注目的开头,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也应有妙语连珠的开篇。在上《三峡》一文时,课前播放《长江之歌》,及长江三峡的电视画面,刨设教学情境,然后循循导入:“音乐家用音符歌咏长江磅礴的力量,雄伟的气势,母亲的情怀,充满民族的自豪;画家用线条勾勒三峡山的险峻,石的嶙峋,河的奔涌,给人留下无尽遐想。摄影师用镜头锁定宏伟、壮阔的三峡美景。地理学家笔下的三峡怎样的呢?这堂课我们学习北魏郦道元创作的《三峡》,看看作者是如何运用文学手法来描绘三峡这个历来为艺术家们所钟情酷爱的景物特点的。”这种导入方式通过比较设置了问题,点明本课学习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启动学生的思想机器,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投入,真情感染
学生兴趣的激发,是离不开情感的。包含激情的讲述,声情并茂的朗读,生动传神的动作,都可使学生感情涌动,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最后一课》的结尾时,可让学生边看课本上的插图,边听录音带。低沉悲愤的朗读,加上栩栩如生的画面,创造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境界,学生的情感随之进入高潮,有的同学甚至发出了低泣声。这时,教师用低沉的声音分析:韩麦尔先生在与学生分手时有千言万语要讲,但他激动得说不出,悲愤得道不出,他的心在颤抖,血在沸腾,他无法控制自己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无法表达对侵略者的切齿之恨,于是尽全身之力写出“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顿悟:“表达了对祖国必胜的坚定的信念”。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全部感情,就能在情绪上感染、打动学生。
3.主动体验,乐于探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单是教师的真情感染还不够,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共鸣。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让学生主动体验。那些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初步读懂后进行角色表演,如《羚羊木雕》、《孙权劝学》、《皇帝的新装》等。即便是实用性文体,只要教师善于设计,同样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体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新闻,但文中饱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我让学生以电视节目制作人的身份模拟经历,感受体验:让部分学生当播音员读新闻,引导学生注意重音、语调、节奏;让部分学生当制片人设置场景、绘制地图、剪辑镜头;让部分学生当主持人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学生兴味盎然。既是文言文,也同样可以让学生主动体验。教《桃花源记》一文时,初步疏通文意后,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时空链接”的电视采访情景,让学生作为桃花源村的村民接受我这个“记者”的采访,以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投身其间,学得主动,乐此不疲。
二、使学生爱上写作
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心为有心,首先要激发出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1.给学生以信心。老师真诚的夸奖、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对一个刚上初中的学生其作用大得无法比拟。我总是多赞美,少贬抑;多鼓励,少指责;多圈红,少砍削;发现好的作品,及时在全班范读和讲评。
2.鼓励写放胆文。不设禁区,不画框框,不命统一死板的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欲望。
3.鼓励学生大量创作,发表佳作。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方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真正地获得自学自得的本领,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地步,这才是我们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