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4》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xiaoxi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有感情地朗读韵文。
  
  课前准备
  词卡、昆虫头饰、CAI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这节课,让我们伴随着动听的音乐,继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采集昆虫。
  二、学习第二行词串
  (一)“田野”。
  1.导入:咱们到了,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田野)
  2.观察画面,理解“田野”的意思。
  这一块一块的就是稻田,有田有土的地方就叫田野。
  3.指导朗读,读出田野的广阔。
  (二)学习“树林”。
  1.观察,说话。
  小朋友们请看,田野旁边有什么?(课件出示:田野旁出现一棵树)
  2.观察画面,理解“树林”的意思。
  大家接着看,一棵树、两棵树……许多树木连成一片,就成了——树林。(课件随着教师叙述而变化)
  3.了解“林”和“森”的构字特点。
  (1)仔细观察“林”字由什么组成?
  (2)是的,独木不成林,双木才是“林”。那么许多许多树林层层叠叠的连成一片,就成了什么?森林的树更多了,所以“森”字由三个“木”组成。咱们中国的汉字多有意思啊!
  4.指导朗读“树林”。
  (三)学习“花丛”。
  1.导入。(课件出示:田野旁、树林间出现美丽的花丛)
  很多很多的树连成一片是树林,那很多很多的花儿在一起,就叫什么呢?
  2.指导朗读,读出“花丛”的美。
  (四)指导朗读第二行词语。
  1.小朋友们,大自然有广阔的田野,有茂密的树林,还有鲜艳的花丛,多美啊!让咱们把三个词语连起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2.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三、学习第三、第四行词串
  (一)复习词语。  1.大自然中不仅有美丽的花草树木,还有许许多多的昆虫。这几只小昆虫你还记得吗?一起打个招呼吧!(课件出示:课文中的6种昆虫和它们的名称)
  2.(课件:昆虫消失,剩下词语)小昆虫跟你们捉迷藏呢!它们的名字,你还会读吗?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
  3.同桌齐读——开火车读——齐读。
  (二)情境表演。
  1.你们读得又准确又响亮!奖励大家,把昆虫头饰戴在头上吧!
  2.师生戴上昆虫头饰。
  3.相互问好。
  (1)教师示范:初次见面,咱们互相问个好吧!
  (2)和周围的小伙伴相互问好。
  4.自我介绍。
  (1)洧礼貌的小昆虫,谁来向大家介绍自己?
  (2)教师示范:蜻蜓做自我介绍。
  (3)学生模拟其他昆虫上讲台做自我介绍。
  (三)词图对照。
  1.过渡:小伙伴们都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了。可是,有个粗心的小朋友却把名字贴错了,让我们来帮帮他。
  2.指名上讲台对照图画,重贴词卡。
  小螳螂、小天牛、小蟋蟀……快上来,找到自己的名字贴在自己的画像下面。
  (四)朗读第三、第四行词串。
  小昆虫排好队了,我们一起把这两行词读好。
  四、学习第一行词串
  (一)导入。
  这些昆虫各有各的本领,各有各的特点,小朋友们可感兴趣了,快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二)学习“观察”。
  1.这两个小朋友看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这就是“观察”。
  2.指名读——齐读。
  3.用“观察”说话。
  请仔细观察图画,说一说,你观察到那里有什么昆虫。
  (三)学习“采集”。
  1.导入。
  大家善于观察,有了很多的发现。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
  2.理解:在野外捕捉昆虫做标本,就叫“采集”。
  3.朗读“采集”。
  (四)朗读第一行词串。
  1.小朋友来到野外观察和采集昆虫,心情怎么样?
  2.齐读第一行词语。
  五、感情朗读。背诵全文
  1.今天,我们来到大自然中观察和采集昆虫,收获真不小,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能把课文背下来就更棒了,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一背吧!
  4.自由背诵。能背的小朋友站起来背。
  六、揭示规律。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蟋、蟀、蜻、蜓、螳、螂。
  2.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想一想,这些字为什么都有虫字旁。
  4.(课件演示“虫”字的演变过程)古时候的人把蛇叫做长虫,写成这个样子。到了今天,人们就把它写成这个样子。现在的“虫”字指的是“昆虫”。
  5.“虫”字怎么写?请举起你们的小手,跟着电脑老师书空。
  6.教师范写,指导在田字格写好“虫”字。
  7.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七、拓展延伸。课后探究
  1.导人。
  “虫”字咱们写好了,大家也知道带“虫”字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你还认识哪些带虫字旁的字?
  2.学生汇报认识的带有虫字旁的字。
  3.其实,昆虫是个大家族,带有“虫”字旁的字还有很多。你们看,在咱们教室周围贴有很多昆虫词卡,请你走出座位,拿一张你喜欢的卡片,认一认这些昆虫,读一读它们的名字。
  4.小朋友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昆虫,认识更多的汉字,就请到生活中去,到大自然中去。
  
  总评
  本教学设计,一改过去识字教学生硬灌输、死记硬背的特点,积极探索省时高效的教学方略,切实培养学生主动识字、自能识字的能力,识字教学也精彩。
  一、抓住汉字特点。拓展识字空间。培养识字能力
  汉学家认为,“根据汉字特点制定的识字教育,对于开发我们民族的智力,是有重大意义的”。本教例设计者牢牢抓住汉字的特点,灵活地运用字理识字方法,析形索义、因义记形、巧学巧记,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田野、树林、花丛”这行词串,课件的呈现与教学就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田”就是阡陌纵横,“树林”就是许许多多的树长在一起,“花丛”就是许许多多的花簇成一堆,这是依据汉字象形、会意的特点展开的教学。让学生观察“蚂蚁”、“蜻蜓”等字,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些字的特点,这是多么有价值的探究,让孩子们终身受益。拿“虫”字篆书和楷书对比,既让孩子们看到汉字的发展演变,又有助于记住字形,更激发其对汉字的热爱之情。最后一环节,让学生走出座位,认识其他昆虫,读读他们的名字,这是为了拓展识字空间,进一步掌握识字规律,并丰富学生对昆虫的认识,做到课内外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识字与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
  特级教师高林生指出:“识字不仅要为学生们主动学习认字提供可能,而且也要为锻炼、发展学生整合多种信息的能力拓展空间。”而词串教学除了识字功能外,还具有认知、审美、铺垫等多种功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有力的凭借。在本教例中,设计者巧妙地创设了情境,戴上昆虫头饰,进行情境表演,这样训练了思维,发展了语言。在教“观察”一词时,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观察”的意思,随即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用上“观察”这个词说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地方有什么昆虫,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既理解了词意,又运用了语言,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其他文献
不要回避“0”  江苏通州市二甲小学(226321)  陆晓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中,为了研究方便很多地方都回避“0”的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造成知识的不完整,正因为我们常常不提及“0”的问题,顺此学生思考问题时,也往往忽略“0”的问题。
期刊
“左右”是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位置”一课的内容,本人在教学此内容时碰到了一些问题。  问题一:
期刊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  革的主要任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提供机会,让学牛充分从  事探索活动;适当引导,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 下面  以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例,谈谈我们的做  法。
期刊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使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使学生对计数单位“一(个)”、“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期刊
浙教版第七册《鸬鹚》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文中有这样一句:  “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去了。”  几乎所有的教师在上这一课时,都会紧扣句中的这个“抹”字做文章。最近听了本校的两堂关于这一课文的公开课,两位教师也都不例外地引导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通过换词比较、朗读。潜心体会文中此处用“抹”的好处:一是说明了鸬鹚是多么的训练有素,二是可以看出渔人是多么的爱惜鸬鹚,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借助新课程。但是,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真的就能“一路走好”了吗?恐怕未必!“千金难买回头看”的古训提醒“走在大路上”的我们:在慷慨豪迈、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必须常常带着那颗“驿动的心”作“再回首”!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新课程时代,“预设”与“生
期刊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二、导读  第一节  (1)一读——认读文字——要求读得正确、顺畅。  (2)二读——想象画面——要求读出连动的画面。  (3)三读——进入意境——要求读出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二节  抓“洋溢”。  (1)读正确。  (2)书空。  (3)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老师去掉“洋溢”也可以说:“花园里常年飞扬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相信你们,去掉“洋溢”换个词也能说这
期刊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方利民执教的《千姿百“笑”》快乐作文课,方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风趣的教学语言,使得课堂笑声连连,乐趣无限。置身于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主动,说得积极,更写得快乐,也使笔者初步领略到方老师所倡导的“快乐作文”的精髓,感悟到“快乐作文”的真正要义。    一、“说笑”,准备引导亲亲切切    课伊始,趣亦生。方老师先让同学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笑”的资料,然后出示“笑的
期刊
【新课标指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所谓的工具性是指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教化功能,这是语文课的最直接和最明显的特点。而所谓的人文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独特感受和内心体验,不是靠老师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启己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人文性的体现是语文教学中最实质性的特点,也是语文课至高至深的境界。教师要更好地体现语
期刊
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词语的理解往往让老师棘手。一方面,孩子们查字典的自觉意识还不够,即使查了字典,刻板地以词解词也无助于提高认识;另一方面,为理解某些重点词,往往要结合上下文设计一系列问题,或扯到课文以外的事物,不免破坏了文章的整体、圆融之美。理解词语的问题解决不好,必然不能迅速提升语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低年段,孩子们很喜欢苏教版教材中的“词串”和“成语歌”,读起来充满感情,余味无穷。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