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舞阳县经济增长情况及其基本分析
近20年以来,舞阳县的GDP基本实现了稳定增长,具体情况参见图1:
单位:万元(以下图表单位都是万元)。资料来源:舞阳县统计局
由上图可以看出,1986-2005年间,舞阳县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15.1%,但波动性较大(2000年GDP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增速波动性更大。这种波动性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增幅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发生在1988-1991年间,这不仅是由于当时国内经济过热,采取了双紧的宏观政策所致,也和当时外部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第二次增幅的大幅下滑发生在1994-2000年间,这次下滑的宏观原因有两个:①是1994~1996年间,国家治理通货膨胀初见成效;②是1997~1999年间全国经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紧缩。地方性原因主要是2000年全县融资的大幅下滑导致了当年GDP增速的进一步大幅下滑。但共同的原因却是舞阳县经济的增长状况和本地的融资规模密切相关。为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1990年以来舞阳县商业贷款投放情况绘成图2。
由图2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舞阳县的商业贷款(这里的商业贷款不是银行对商业系统发放的贷款,而是银行出于赢利目的发放的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性对应)。规模在波动中增长;但从增幅来看,自1994年以来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如果把1994~1996年间的贷款增幅下降归因于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话,1997~1999年间的增幅下降则和全国的通货紧缩密切相关,而2000年以来的增幅下降主要是由国有银行贷款的大幅下降造成的。根据人民银行漯河中心支行的资料,国有商业银行对舞阳县的贷款规模2000年比1999年下降35%,2001~2005年间对舞阳县的贷款规模年均降幅也在30%左右。贷款规模的下降直接明显地影响了舞阳县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从以上两图的对比可看出,2002年以后GDP增长情况和贷款规模出现了明显地背离,这主要是2002年以后舞阳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贷款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舞阳县金融支持的计量分析
为了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舞阳县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我采集了1995-2005年间舞阳县的GDP、银行贷款累计发放额(x1)和财政支出(x2)情况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在分析中我对样本数据取自然对数以减轻它们的自相关程度,然后在Eviews5.0上进行最小二乘分析得出表2。
从表2可以看出,GDP对银行当年贷款的累计发放额和当年财政支出的回归方程为:
lnGDPt=5.81+0.31lnx1t+0.33lnx2t
上式中,x1(指四大国有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舞阳县的贷款)代表银行当年贷款累计发放额=当年贷款增加额(含当年发放并收回部分)+剥离核呆部分,因为舞阳县贷款的核呆剥离部分主要是由于企业恶意逃债造成的,所以,尽管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已经消失,但它仍然像正常贷款一样推动着经济增长,把这些贷款加进去是合理的。x2为当年财政支出,因为舞阳县财政的特征是吃饭财政,而消费是舞阳县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由表2可知,DW=2.07,说明残差项基本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加上较高的整体拟合程度,说明进行线性回归的前提条件较好。设显著性水平为5%,F0.05(2,8)=19.37,因为F=182.54>19.37,所以,总体回归方程式显著的。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7,说明整体拟合程度比较理想。t0.025(8)=1.86,i=1,2;因为t1=3.46,t2=6.72,它们均远大于1.86,所以,两个自变量和相依变量的回归也是显著的,p值也很好。从回归方程来看,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是很明显的,GDP对贷款投放的增长弹性为0.31。但贷款投放量和财政支出具有中西部地区一般县域的特征(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5年度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促进中西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有关研究结论),这就是贷款投放量对GDP增长效应相对较小,而财政支出对GDP的增长效应相对大些,这反映出中部一般县域经济增长的财政依赖性和贷款依赖性。贷款的经济扩张效应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中部地区一般县域市场发育落后,民间经济活力不足,市场化融资不够,产业关联度较低,自生能力低下,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对传统体制的一定依赖性和政府推动型的增长特征。另一方面,GDP对贷款增长弹性较低,说明在中部一般县域贷款的宏观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再加上四大国有商行在县域持续亏损,在国外银行的冲击和银行商业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四大国有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动收缩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三、中西部县域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1.金融监管一体化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各负其责,这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状况,也和我们的监管能力相适应。但在中西部县域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在中部县域经济中,相当一部分金融业务是不规范的,比如,民间融资和引进外资规模很大,但又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有可能滋生或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既然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就应该把它纳入金融部门的有效监管范围。再加上县域经济对商业贷款和保险,政策性贷款和保险需求相当大,并由此衍生出对中间业务、抵押、担保、衍生服务和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需求,这样,县域金融需求的综合化越来越突出。但在县域经济中分设一行三会既没有必要,也不利于当地金融市场的综合监管。如果把一行三会在县域经济中合为一体,则会大大扩大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范围,降低县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避免机构分设可能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和相互扯皮等问题,又能节约监管成本,减轻当前中部县域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相互抑制程度并为我国金融监管和企业经营的混业化发展摸索经验。
2.商业贷款利率趋同化
同险同利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原则,但目前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却不是这样。为了扶植农村信用社尽快承担起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国家给农信社更大的利率波动自主权。如前所述,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在县域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系统风险,另一方面又没有相应的利率波动权。但各家银行在县域经济中面临着同样的金融生态,这就导致了国有银行在县域市场的退出和农信社的一家垄断,但现在看来,农村信用社要成为县域金融市场的主力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减轻中西部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应首先给与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相同的贷款定价自主权——实行相同的利率政策。为了通过市场竞争尽快形成县域统一的资金价格,应尽快构建县域金融市场适度竞争的市场竞争格局。为此近期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国家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中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对县域经济发放贷款;②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改革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目前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为参加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成员单位基本上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大部分不能回流农村,建议将邮政储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转贷给农村信用社,或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并以更高的比例对县域经济发放贷款;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的贷款执行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贷款利率,因为他们面临着几乎相同的金融风险,这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县域贷款风险调整贷款利率,促进中西部县域资金回流。③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转换机制,进一步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渗透能力和服务能力。④根据中部各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鼓励私人资本建立社区银行;⑤规范并继续发展民间融资,探讨降低民间融资利率的合理途径,尽量减少县域银行业寡头串谋经营的可能性,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3.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按照帕特里克的观点,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供给应先于金融需求的发展,这有利于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向现代部门的转移。但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显然很难单纯依靠商业金融实现县域金融供给的先行发展,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政策性贷款支持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支持是县域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两大支柱。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足够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后,才逐步地转向商业性金融需求。这时,现代商业金融服务才逐步延伸到农村,中西部县域的二元经济金融机构才逐步消除。就当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单靠商业性金融显然是不够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不仅是商业性金融,而且是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不仅要按政府的意图投入,而且要政府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商业金融对农业的投资,降低商业金融投资农业的风险,政府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策性保险体系,发展和完善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资金投入提供保障;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新业务,例如恢复农发行经济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并相应增加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业务,保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源,在农村发挥类似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
4.民间融资市场有序化
当前的民间融资市场是无形、分散的,各经济主体根据自己的资金余缺相互直接融资。不少地方的民间融资市场有浓厚的地下融资和高利贷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国家监管部门很难有效地实施监管。这种状况不利于减轻中西部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和消除中西部县域金融的二元结构。应该实现民间融资的有序化以推动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为此,应首先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目前,我国没有在法律上对民间融资进行明确界定,既没有说非法,也没有说合法。尽管从整体上说,国家保护民间借贷,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债权人、债务人的权益就很难有效保护,民间融资也就很难继续健康发展。其次,实现民间融资的有形化。当前,民间融资金融监管和法律保护的难点是它的无形和分散,通过民间融资的有形化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设立民间融资交易中心,所有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家庭和企业甚至包括县域中的政府机构都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记备案,资金盈余的家庭和企业也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记备案或者存入交易中心的专门账户中,他们都把自己的融资金额和融资条件简要说明。交易中心可以模仿证券市场的交易办法按照三公开和三优先原则进行撮合交易。还要注意扩大农户、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中心的服务范围,增强经济实力,完善服务职能。这样既可以把无形交易有形化,也可实现分散交易集中化,便于监管和保护,推动传统融资向现代金融转变,减轻二元金融和金融抑制的程度。
5.政府为农村金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要加大信用宣传力度,正确处理“块”与“条”的关系,积极协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严惩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努力打造地方信用品牌,改善地方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地方信用环境。二是要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较多,但其信贷需求与其拥有的资产或有效抵押品的价值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为此,①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建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担保机构,为县域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借鉴建立中小企业机构或基金试点单位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加强有效益、有市场、守信用的企业之间的配合,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为县域企业和银行提供有效的信用媒介,有效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②引导小企业开展联保互保。支持中小企业与有产、供、销联系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建立担保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信用资源,切实提高中小企业承贷能力。③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从维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尽量简化中小企业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放宽抵押、登记有效期限,切实减轻企业贷款负担。④建立健全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转让市场,完善和解决抵押物变现困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近20年以来,舞阳县的GDP基本实现了稳定增长,具体情况参见图1:
单位:万元(以下图表单位都是万元)。资料来源:舞阳县统计局
由上图可以看出,1986-2005年间,舞阳县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15.1%,但波动性较大(2000年GDP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增速波动性更大。这种波动性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增幅的第一次大幅下降发生在1988-1991年间,这不仅是由于当时国内经济过热,采取了双紧的宏观政策所致,也和当时外部经济条件密切相关;第二次增幅的大幅下滑发生在1994-2000年间,这次下滑的宏观原因有两个:①是1994~1996年间,国家治理通货膨胀初见成效;②是1997~1999年间全国经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经济紧缩。地方性原因主要是2000年全县融资的大幅下滑导致了当年GDP增速的进一步大幅下滑。但共同的原因却是舞阳县经济的增长状况和本地的融资规模密切相关。为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1990年以来舞阳县商业贷款投放情况绘成图2。
由图2可以看出,自1990年以来,舞阳县的商业贷款(这里的商业贷款不是银行对商业系统发放的贷款,而是银行出于赢利目的发放的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性对应)。规模在波动中增长;但从增幅来看,自1994年以来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如果把1994~1996年间的贷款增幅下降归因于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话,1997~1999年间的增幅下降则和全国的通货紧缩密切相关,而2000年以来的增幅下降主要是由国有银行贷款的大幅下降造成的。根据人民银行漯河中心支行的资料,国有商业银行对舞阳县的贷款规模2000年比1999年下降35%,2001~2005年间对舞阳县的贷款规模年均降幅也在30%左右。贷款规模的下降直接明显地影响了舞阳县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直观地看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之间的密切联系。但从以上两图的对比可看出,2002年以后GDP增长情况和贷款规模出现了明显地背离,这主要是2002年以后舞阳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民间融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贷款的不足,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舞阳县金融支持的计量分析
为了运用计量分析工具对舞阳县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我采集了1995-2005年间舞阳县的GDP、银行贷款累计发放额(x1)和财政支出(x2)情况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在分析中我对样本数据取自然对数以减轻它们的自相关程度,然后在Eviews5.0上进行最小二乘分析得出表2。
从表2可以看出,GDP对银行当年贷款的累计发放额和当年财政支出的回归方程为:
lnGDPt=5.81+0.31lnx1t+0.33lnx2t
上式中,x1(指四大国有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舞阳县的贷款)代表银行当年贷款累计发放额=当年贷款增加额(含当年发放并收回部分)+剥离核呆部分,因为舞阳县贷款的核呆剥离部分主要是由于企业恶意逃债造成的,所以,尽管对于银行来说,贷款已经消失,但它仍然像正常贷款一样推动着经济增长,把这些贷款加进去是合理的。x2为当年财政支出,因为舞阳县财政的特征是吃饭财政,而消费是舞阳县经济增长的最大推动力。由表2可知,DW=2.07,说明残差项基本不存在自相关问题,加上较高的整体拟合程度,说明进行线性回归的前提条件较好。设显著性水平为5%,F0.05(2,8)=19.37,因为F=182.54>19.37,所以,总体回归方程式显著的。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97,说明整体拟合程度比较理想。t0.025(8)=1.86,i=1,2;因为t1=3.46,t2=6.72,它们均远大于1.86,所以,两个自变量和相依变量的回归也是显著的,p值也很好。从回归方程来看,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是很明显的,GDP对贷款投放的增长弹性为0.31。但贷款投放量和财政支出具有中西部地区一般县域的特征(参见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课题组2005年度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促进中西部崛起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的有关研究结论),这就是贷款投放量对GDP增长效应相对较小,而财政支出对GDP的增长效应相对大些,这反映出中部一般县域经济增长的财政依赖性和贷款依赖性。贷款的经济扩张效应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中部地区一般县域市场发育落后,民间经济活力不足,市场化融资不够,产业关联度较低,自生能力低下,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对传统体制的一定依赖性和政府推动型的增长特征。另一方面,GDP对贷款增长弹性较低,说明在中部一般县域贷款的宏观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再加上四大国有商行在县域持续亏损,在国外银行的冲击和银行商业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四大国有银行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动收缩就显得非常合理了。
三、中西部县域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1.金融监管一体化
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体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各负其责,这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状况,也和我们的监管能力相适应。但在中西部县域经济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因为,在中部县域经济中,相当一部分金融业务是不规范的,比如,民间融资和引进外资规模很大,但又没有专门的监管机构,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有可能滋生或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既然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就应该把它纳入金融部门的有效监管范围。再加上县域经济对商业贷款和保险,政策性贷款和保险需求相当大,并由此衍生出对中间业务、抵押、担保、衍生服务和资本市场的投融资需求,这样,县域金融需求的综合化越来越突出。但在县域经济中分设一行三会既没有必要,也不利于当地金融市场的综合监管。如果把一行三会在县域经济中合为一体,则会大大扩大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范围,降低县域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避免机构分设可能带来的信息交流不畅和相互扯皮等问题,又能节约监管成本,减轻当前中部县域金融各子行业之间的相互抑制程度并为我国金融监管和企业经营的混业化发展摸索经验。
2.商业贷款利率趋同化
同险同利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原则,但目前县域金融市场的资金价格却不是这样。为了扶植农村信用社尽快承担起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的重任,国家给农信社更大的利率波动自主权。如前所述,一方面是国有银行在县域金融市场面临更大的系统风险,另一方面又没有相应的利率波动权。但各家银行在县域经济中面临着同样的金融生态,这就导致了国有银行在县域市场的退出和农信社的一家垄断,但现在看来,农村信用社要成为县域金融市场的主力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减轻中西部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应首先给与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所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相同的贷款定价自主权——实行相同的利率政策。为了通过市场竞争尽快形成县域统一的资金价格,应尽快构建县域金融市场适度竞争的市场竞争格局。为此近期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国家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经济中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对县域经济发放贷款;②加快建立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改革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目前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因为参加银行间拆借市场的成员单位基本上是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资金大部分不能回流农村,建议将邮政储蓄资金通过中央银行转贷给农村信用社,或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并以更高的比例对县域经济发放贷款;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县域经济的贷款执行和农村信用社相同的贷款利率,因为他们面临着几乎相同的金融风险,这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根据县域贷款风险调整贷款利率,促进中西部县域资金回流。③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转换机制,进一步增强对县域经济的渗透能力和服务能力。④根据中部各县域经济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银行业的进入门槛,鼓励私人资本建立社区银行;⑤规范并继续发展民间融资,探讨降低民间融资利率的合理途径,尽量减少县域银行业寡头串谋经营的可能性,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
3.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
按照帕特里克的观点,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供给应先于金融需求的发展,这有利于滞留在传统部门的资源向现代部门的转移。但在当前的金融体制下,显然很难单纯依靠商业金融实现县域金融供给的先行发展,这需要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政策性贷款支持和农业政策性保险支持是县域政策性金融体系的两大支柱。只有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足够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后,才逐步地转向商业性金融需求。这时,现代商业金融服务才逐步延伸到农村,中西部县域的二元经济金融机构才逐步消除。就当前新农村建设来看,单靠商业性金融显然是不够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不仅是商业性金融,而且是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不仅要按政府的意图投入,而且要政府承担风险。为了鼓励商业金融对农业的投资,降低商业金融投资农业的风险,政府应当尽快建立适当的农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政策性保险体系,发展和完善我国当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资金投入提供保障;增加农业发展银行的新业务,例如恢复农发行经济开发等专项贷款业务,并相应增加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业务,保证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源,在农村发挥类似国家开发银行的职能。
4.民间融资市场有序化
当前的民间融资市场是无形、分散的,各经济主体根据自己的资金余缺相互直接融资。不少地方的民间融资市场有浓厚的地下融资和高利贷特点,正是这个特点,国家监管部门很难有效地实施监管。这种状况不利于减轻中西部县域经济的金融抑制和消除中西部县域金融的二元结构。应该实现民间融资的有序化以推动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为此,应首先实现民间融资的合法化。目前,我国没有在法律上对民间融资进行明确界定,既没有说非法,也没有说合法。尽管从整体上说,国家保护民间借贷,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法律规范,债权人、债务人的权益就很难有效保护,民间融资也就很难继续健康发展。其次,实现民间融资的有形化。当前,民间融资金融监管和法律保护的难点是它的无形和分散,通过民间融资的有形化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以设立民间融资交易中心,所有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家庭和企业甚至包括县域中的政府机构都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记备案,资金盈余的家庭和企业也可以到交易中心登记备案或者存入交易中心的专门账户中,他们都把自己的融资金额和融资条件简要说明。交易中心可以模仿证券市场的交易办法按照三公开和三优先原则进行撮合交易。还要注意扩大农户、中小企业抵押担保中心的服务范围,增强经济实力,完善服务职能。这样既可以把无形交易有形化,也可实现分散交易集中化,便于监管和保护,推动传统融资向现代金融转变,减轻二元金融和金融抑制的程度。
5.政府为农村金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地方政府要加大信用宣传力度,正确处理“块”与“条”的关系,积极协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贷款,严惩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努力打造地方信用品牌,改善地方投资环境,营造良好的地方信用环境。二是要成立信用担保机构。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较多,但其信贷需求与其拥有的资产或有效抵押品的价值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为此,①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组建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担保机构,为县域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借鉴建立中小企业机构或基金试点单位的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加强有效益、有市场、守信用的企业之间的配合,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为县域企业和银行提供有效的信用媒介,有效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的问题。②引导小企业开展联保互保。支持中小企业与有产、供、销联系的大企业和优势企业建立担保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信用资源,切实提高中小企业承贷能力。③督促政府有关部门从维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尽量简化中小企业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放宽抵押、登记有效期限,切实减轻企业贷款负担。④建立健全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转让市场,完善和解决抵押物变现困难的问题。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