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德育教育;生活化;实践
一、引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充分的说明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正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说,德育教育也离不开实际生活,且在生活中不断地升华。所谓德育教育生活化,是指教师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社会热点出发,并结合学生各阶段认知水平,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教育通过接地气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深化认识,促进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形成更加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生活观念,从而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习惯中。
二、中职德育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目标重理论,轻需求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施,最终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然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往往出现偏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德育课堂中对人生观、价值观等知识讲授不少,教学目标定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考核也是只通过考试形式展开。“高位”的德育目标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学问性、知识性的德育占主位。宏大的知识目标脱离现实生活,令学生从感知上认为德育课堂的虚无缥缈。二是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德育教育在育人上比较笼统,注重的是知识层的学习,陷入知性德育中。德育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则要直面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的需求,灌输式的教育行为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转变行为则成为空话。
(二)德育过程重内容,轻实效
德育内容主要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是主流。一方面教师精心准备课件、教学工具,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德育内容更完美、更直观的展现于课堂中;另一面学生在丰富的课堂中赏心悦目,但课后则迅速遗忘。好的教学组织方式,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然而,德育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德育理论的可行性与德育的目的性,即德育的实效性,更应是德育课堂要考虑的因素。缺乏实效性的课堂,是不完美的,是无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
(三)德育评价重认知,轻行为
德育课堂沿着固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开展,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德育状态呢?考试则成为最主要的形式。在考试中,学生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其道德行为真的如同认知般统一?非也,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低,但其行为与认知仍有一定距离。如:恋爱问题的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知识讲座等在中职学校开展不少,考试中学生明白当面临情感问题时应当如何处理,采取什么方法走出消极情绪。但是,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令人担忧的,极端行为的情况累累发生。认知重要,但是如何将正确地认知固化在行为中更为重要。评价一个学生的德育状况,不能单从考试成绩判断,应结合学生的行为。然而,德育教育不应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德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
(四)德育活动重形式,轻内涵
在每年的三月份,敬老院总人来人往的,平时却鲜少人到,这人来人往中不乏学生的身影。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服务,这活动的内容是积极、健康的,应当予以提倡,但我们也能在其中要思考活动开展是否能持续下去,而非一年一次。活动一年仅有一次,是否过于形式化?活动过程是否引领活动的内涵?倘若活动的本身,未将活动的意义和内涵渗透出来,那么活动的价值引领将无法实现,学生也无法在活动中固化认知,转化其行为。“过场化”的活动,它无法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有效的、正面的、积极的体验。德育教育应把握屈指可数的活动,将活动的内涵深入学生心中,固化其正确认识。
三、德育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以学生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多方位德育目标
德育教育目标要从实际生活从发,调整教条化的目标。一是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要相符合,依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成长环境、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制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引导德育教学过程不仅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当同时兼顾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生活需求。二是德育目标要有层次性。行为学中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由低层次生理需求向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发展。德育目标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的需求也是有层次性的,如此,在德育教育过程应当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比如在讲授奉献精神时,当自身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还要求其将仅有的奉献出去,这是不现实的。三是注重学生生活情感需求。德育目标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不能一味地填塞,要根据学生成长环境、成长阶段、真实的情感需求设定德育目标。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失利,未被高中录取的。他们缺乏自信、缺乏关爱,同时自律性较差,但乐于接受新事物,容易融入集体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责任感。那么教师要根据实际情感需求进行统筹,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生活,立足于学生真實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化德育内容
要改变德育教育内容抽象化、教条化、理论化,实践性不强的现状,就要将知性德育转变为生活德育,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如何将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呢?可以从这两方面开展。
(1)创设生活情境。枯燥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德育目标是难于实现的。为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入生活内容,将具有深度的理论德育知识转化成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现象,从而得到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会计班讲授职业操守时,教师将班级按角色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中有客户、出纳、会计以及同行从业者。会计人员掌握了整个企业的运营数据,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泄露企业重要信息,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通过设置面对各种诱惑,甚至违背职业道德的情景,让学生做出选择。如此,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模拟真实社会生活,从而丰富及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不断地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2)嵌入社会热点话题。社会生活是德育教育最终的“练场”,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而德育教育无事不是、无处不是的特性,把社会热点话题嵌入课堂教学中将会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具有活性。在热点话题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事件的价值取向及道德所依。比较社会讨论沸沸扬扬的江歌事件,通过该事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讨论,深入到事件中的所涉及法律、道德以及人性、善良等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以知行合一为宗旨践行德育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认知上,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在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过程,要始终坚持实践的原则。首先,中职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从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德育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只有通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最终才能指导学生的实践。德育教育的开展不能够脱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则使得德育教育陷入桎梏,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将是空话。其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从活动中将德育认知内化。比如前面所述教导学生处理消极情绪,教师可在学生考证失败时,带领他们外出运动、唱歌等,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消极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各种困难。“请进来”则是通过专家或师兄、师姐的专业知识或自身经历,以专家或过来人的口吻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中职学校可请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开展专题的心理疏导活动。最后,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社会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平台,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学生等关系,学会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语
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个学生都是一源活水,教育要做到因势利导,引导这股水源泪泪流淌,滚滚不息。德育教育生活化是将教育目标、内容、活动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予以内化;是将教育的“后推式”变成“前引式”,激发学生的对道德内涵思考及深化。
一、引言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充分的说明生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正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说,德育教育也离不开实际生活,且在生活中不断地升华。所谓德育教育生活化,是指教师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和社会热点出发,并结合学生各阶段认知水平,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德育教育通过接地气的生活实际,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中深化认识,促进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和享受生活,形成更加积极的情感态度和生活观念,从而渗透到日常的行为习惯中。
二、中职德育教育生活化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目标重理论,轻需求
德育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实施,最终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然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德育目标往往出现偏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德育课堂中对人生观、价值观等知识讲授不少,教学目标定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学考核也是只通过考试形式展开。“高位”的德育目标拉大了与学生的距离,学问性、知识性的德育占主位。宏大的知识目标脱离现实生活,令学生从感知上认为德育课堂的虚无缥缈。二是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德育教育在育人上比较笼统,注重的是知识层的学习,陷入知性德育中。德育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则要直面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的需求,灌输式的教育行为往往无法得到学生的情感共鸣,那么转变行为则成为空话。
(二)德育过程重内容,轻实效
德育内容主要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德育教育课堂中,“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是主流。一方面教师精心准备课件、教学工具,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将德育内容更完美、更直观的展现于课堂中;另一面学生在丰富的课堂中赏心悦目,但课后则迅速遗忘。好的教学组织方式,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然而,德育课堂有别于其他课堂,德育理论的可行性与德育的目的性,即德育的实效性,更应是德育课堂要考虑的因素。缺乏实效性的课堂,是不完美的,是无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的。
(三)德育评价重认知,轻行为
德育课堂沿着固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开展,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态度。如何评价学生的德育状态呢?考试则成为最主要的形式。在考试中,学生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但其道德行为真的如同认知般统一?非也,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低,但其行为与认知仍有一定距离。如:恋爱问题的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知识讲座等在中职学校开展不少,考试中学生明白当面临情感问题时应当如何处理,采取什么方法走出消极情绪。但是,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却是令人担忧的,极端行为的情况累累发生。认知重要,但是如何将正确地认知固化在行为中更为重要。评价一个学生的德育状况,不能单从考试成绩判断,应结合学生的行为。然而,德育教育不应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德育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变。
(四)德育活动重形式,轻内涵
在每年的三月份,敬老院总人来人往的,平时却鲜少人到,这人来人往中不乏学生的身影。学生到敬老院开展服务,这活动的内容是积极、健康的,应当予以提倡,但我们也能在其中要思考活动开展是否能持续下去,而非一年一次。活动一年仅有一次,是否过于形式化?活动过程是否引领活动的内涵?倘若活动的本身,未将活动的意义和内涵渗透出来,那么活动的价值引领将无法实现,学生也无法在活动中固化认知,转化其行为。“过场化”的活动,它无法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有效的、正面的、积极的体验。德育教育应把握屈指可数的活动,将活动的内涵深入学生心中,固化其正确认识。
三、德育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一)以学生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制定多方位德育目标
德育教育目标要从实际生活从发,调整教条化的目标。一是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德育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具体要求要相符合,依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成长环境、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制定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需要的教学目标,并且引导德育教学过程不仅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应当同时兼顾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生活需求。二是德育目标要有层次性。行为学中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是有层次的,由低层次生理需求向高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发展。德育目标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的需求也是有层次性的,如此,在德育教育过程应当注重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比如在讲授奉献精神时,当自身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还要求其将仅有的奉献出去,这是不现实的。三是注重学生生活情感需求。德育目标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不能一味地填塞,要根据学生成长环境、成长阶段、真实的情感需求设定德育目标。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中考失利,未被高中录取的。他们缺乏自信、缺乏关爱,同时自律性较差,但乐于接受新事物,容易融入集体生活中,具有较强的责任感。那么教师要根据实际情感需求进行统筹,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生活,立足于学生真實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情境化德育内容
要改变德育教育内容抽象化、教条化、理论化,实践性不强的现状,就要将知性德育转变为生活德育,教育内容要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如何将德育内容贴近生活呢?可以从这两方面开展。
(1)创设生活情境。枯燥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德育目标是难于实现的。为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引入生活内容,将具有深度的理论德育知识转化成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现象,从而得到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在会计班讲授职业操守时,教师将班级按角色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中有客户、出纳、会计以及同行从业者。会计人员掌握了整个企业的运营数据,如果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泄露企业重要信息,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通过设置面对各种诱惑,甚至违背职业道德的情景,让学生做出选择。如此,教师通过创设多元化,模拟真实社会生活,从而丰富及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不断地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强化教学的针对性。
(2)嵌入社会热点话题。社会生活是德育教育最终的“练场”,有着形形色色的人与事,而德育教育无事不是、无处不是的特性,把社会热点话题嵌入课堂教学中将会使得德育教育更加具有活性。在热点话题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判断事件的价值取向及道德所依。比较社会讨论沸沸扬扬的江歌事件,通过该事件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讨论,深入到事件中的所涉及法律、道德以及人性、善良等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以知行合一为宗旨践行德育实践活动
中职学校在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德育认知上,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在德育教育生活化的过程,要始终坚持实践的原则。首先,中职德育教育必须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从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德育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判断。只有通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最终才能指导学生的实践。德育教育的开展不能够脱离生活实践,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则使得德育教育陷入桎梏,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将是空话。其次,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走出去”是指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德育活动,从活动中将德育认知内化。比如前面所述教导学生处理消极情绪,教师可在学生考证失败时,带领他们外出运动、唱歌等,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消极情绪,积极乐观面对各种困难。“请进来”则是通过专家或师兄、师姐的专业知识或自身经历,以专家或过来人的口吻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中职学校可请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开展专题的心理疏导活动。最后,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学校社会活动能为学生提供平台,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学生等关系,学会团结协作精神。
四、结语
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每个学生都是一源活水,教育要做到因势利导,引导这股水源泪泪流淌,滚滚不息。德育教育生活化是将教育目标、内容、活动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予以内化;是将教育的“后推式”变成“前引式”,激发学生的对道德内涵思考及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