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等方面简述了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活动,并在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笔者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有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在习题评讲课上,趴在桌子上睡觉。当时,我十分恼火,不由分说,当着全班同学批评奚落了他一顿。事后几天中,这位同学上课不但不听了,连作业也不做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反思自己的做法,知道是自己的错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敌对。我找来这个同学,向他道歉,了解他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然后为他解答一些数学上的疑惑。这样,师生关系得到了缓解,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浓厚了。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竟在几次数学测试中,在全班考第一。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约弗夫所做的调查那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跟师生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法宝。当然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好,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学生会不自觉地想逃避。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高了。由以上可见,拉近师生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能力才能获得更好发挥,教学的效果才会提高。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优化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方法。可是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常会犯错,常会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是课堂上,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却一头雾水。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每接任一个新班,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情况,然后因“班”施教,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参与教学过程。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我常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有些相近的概念或性质,比如交集和并集,正弦和余弦,椭圆和双曲线等;有些相矛盾对立的概念或性质,比如指数和对数等;有些相容的概念,比如复数和实数,数列极限和函数的极限……所有这些,尽管名目繁多,但只要在教学中将两方面反复比较,密切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能让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其效果是“单向”教学不可比拟的。正如教育家瓦赫捷罗夫所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学科的黑暗角落。”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通过解题去体现。我们常发现许多学生热衷于解题,但他们就题解题,只重解题的数量和结果,而不善于消化、吸收和总结,学习效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考试时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又束手无策了。这说明学生的知识没有得到迁移,能力没有形成。数学问题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如能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其教学效率将会成倍提高。在我的教学历程中,特别注重以下两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规思路和方法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在解题过程中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虽热衷于大量做题,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能力,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
(1)有时多次受阻而后“灵感”突来,不论哪种情况,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重视一下这个思维过程,追溯“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总结审题过程中的思维技巧,对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2)这些方法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因此,解题后反思一下有无其他解法,可使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要一味代替包办,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可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些数学模型,让学生动脑去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当学生发现自己能解决问题时,会信心十足,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匀研究中去。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一定会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研究活动,并在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笔者有过这样的教学经历:有一位成绩中等的同学,在习题评讲课上,趴在桌子上睡觉。当时,我十分恼火,不由分说,当着全班同学批评奚落了他一顿。事后几天中,这位同学上课不但不听了,连作业也不做了。面对这种情况,我反思自己的做法,知道是自己的错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敌对。我找来这个同学,向他道歉,了解他的思想和学习情况,然后为他解答一些数学上的疑惑。这样,师生关系得到了缓解,他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浓厚了。经过一段时间,这个学生竟在几次数学测试中,在全班考第一。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约弗夫所做的调查那样,学生对学科的兴趣,跟师生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法宝。当然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的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本身就营造了一种课堂气氛,而课堂气氛本身是影响学习的。师生关系不好,课堂气氛容易紧张、死板,使得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默然,学生会不自觉地想逃避。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思维活跃,教学效果自然也就高了。由以上可见,拉近师生距离,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能力才能获得更好发挥,教学的效果才会提高。
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优化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教学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方法。可是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常会犯错,常会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结果是课堂上,教师自我感觉良好,学生却一头雾水。笔者的做法是:首先,每接任一个新班,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情况,然后因“班”施教,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参与教学过程。其次,在数学教学中,我常采用类比的教学方法。有些相近的概念或性质,比如交集和并集,正弦和余弦,椭圆和双曲线等;有些相矛盾对立的概念或性质,比如指数和对数等;有些相容的概念,比如复数和实数,数列极限和函数的极限……所有这些,尽管名目繁多,但只要在教学中将两方面反复比较,密切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能让学生快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其效果是“单向”教学不可比拟的。正如教育家瓦赫捷罗夫所说:“类比像闪电一样,可以照亮学生学科的黑暗角落。”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通过解题去体现。我们常发现许多学生热衷于解题,但他们就题解题,只重解题的数量和结果,而不善于消化、吸收和总结,学习效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考试时碰到“似曾相识”的题目,又束手无策了。这说明学生的知识没有得到迁移,能力没有形成。数学问题形式多样,变化万千,如能引导学生走出题海,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其教学效率将会成倍提高。在我的教学历程中,特别注重以下两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常规思路和方法
(1)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
(2)辅导式。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在解题过程中反思
解题后的反思是指解题后对审题过程和解题方法及解题所用知识的回顾性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虽热衷于大量做题,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法、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能力,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
(1)有时多次受阻而后“灵感”突来,不论哪种情况,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重视一下这个思维过程,追溯“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总结审题过程中的思维技巧,对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2)这些方法的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学生在解题时总是用最先想到的方法,也是他们最熟悉的方法,因此,解题后反思一下有无其他解法,可使学生开阔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要一味代替包办,学生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可放手让他们自己完成。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一些数学模型,让学生动脑去思考,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当学生发现自己能解决问题时,会信心十足,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匀研究中去。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习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一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