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的负面沉淀以及现实社会体质及思想意识的影响,决定了国办高校员工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性。现阶段国办高校员工中物质主义、狭隘利己主义、官本位意识等大量存在。针对这些问题,应力求发挥思想意识的先导作用,确立正确导向,强化国办高校员工精神价值追求,强化人们的合作共赢意识,倡导鼓励人们多方面发展的多元价值观。
【关键词】国办高校 员工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8-01
价值观是人们的一种理想、信念、信仰和追求,它对于人们自身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定向和調节作用。每个人或明确或隐晦,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其具体体现的幸福观,即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和幸福感受标准。国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先进思想、科学知识和高级人才产生的重要源泉,其员工的思想素质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相比在用人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因而国办高校员工的价值观、幸福观构建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以国办高校员工群体作为幸福观、价值观建设载体进行探讨,从几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分析现存问题,探索教育引导方向。
一、针对物欲膨胀现象,倡导精神价值追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形成了创新发展、蒸蒸日上的气象,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分配的观念、对个体人性压抑的观念、否认竞争的观念等抑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逐步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所具有的两面性也在社会上广泛体现,国办高校员工群体,也是体现市场经济道德伦理两面性的一个主体。
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始动力,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正当合法利益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思想成果。如果没有“物欲横流”,也就没有物质财富的巨大涌流,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问题。难以理解的问题在于,这种物欲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恰当的量度。按照公认的需求层次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一种基本追求,也是最容易满足的需求,因而在我们这个社会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裕的发展时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了社会大众的普遍、主要的追求。
国办高校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首先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所学校工作?虽然每个人的回答会有所不同,但对于普通的员工而言,都超脱不了“挣钱”这一最简单的目的。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我们这个社会现阶段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但显然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因为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状态。
当然,并不是所有在高校工作的人工作目的就只是为了挣钱,包括那些高学历的教师和那些低学历的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是有很多精神追求的,如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等,虽然这些追求有时也与他们的收入紧密联系。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国办高校中许多除了挣钱以外没有其他追求的员工,他们的价值观念是需要提升境界的,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不只是个别人。
由于国家对国办高校的财政支持,国办高校员工与普通企业员工、农民以及民办高校的员工等劳动者相比,其基本收入是有保证的,同时也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国办高校员工基本不需要也不应该在追求物质财富方面制定什么目标。作为高校员工,本身从事的就是一种创造精神财富的工作,应该不断强化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有所建树,从中领略到人生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如果一个国办高校员工把挣钱当做自己的价值追求的话,那实在是呆错地方了,因为只有企业界的人士才应该把挣钱当做自己主要的价值追求。
二、针对狭隘利己主义现象,倡导合作共赢意识
市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于竞争,同时市场经济就其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较为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包括文化上思想上的交流与合作,甚至包括政治上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是社会分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要素,都必须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计划经济也好,自然经济也好,也都存在着分工与合作。所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分工方面更加细致,在合作方面要求更高,在分工与合作这两方面都给予了社会个体更大的自主权利。
这种个体获得的分工与合作的自主权利应该得到良好的、合乎公正规则的发挥,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积极意义。获得财富的途径基本上就两种,劳动取得和不劳而获,前者叫创造,后者叫掠夺,当然这种掠夺不一定就是暴力抢劫,更多的是借助于体制的弊端,在自己膨胀的欲望和错位的思想推动下而进行的对他人利益的“合法”侵占。今天我们众多的国办高校,已经具备了许多市场经济的特质,但也存留了许多计划经济的成分。在这种环境里,许多人端着铁饭碗,没有危机意识,只顾眼前利益,从不考虑大家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只是想着在现有的“蛋糕”上多分一口,合作意识淡漠,缺乏大局观念。
不同的体制决定了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竞争环境是不同的,国办高校受到的外部竞争压力相对要小,学校内部员工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这种局面有利有弊,好处是队伍稳定,弊端是存在“大锅饭”现象。学校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国办高校的员工都应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工作为学校创造了多少价值?”如果认为工资是财政下拨的,与个人的工作成果无关,那就是一种非常可悲的思想了,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应该感到羞耻。
要通过大力的宣传教育,使所有国办高校的员工在上述问题上树立强烈的“荣辱观”。要使所有员工都能够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工作能力,挖掘自己的全部潜能,发挥自己的全部优势,在各自岗位上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获取自己的成就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针对官本位意识突出现象,倡导多元价值观
从大的格局上看,从改革以来的实践看,我们的高等教育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双轨制”的体制下,国办高校方兴未艾,民办高校异军突起,形成了两种体制的高校并行发展的格局。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差异,最实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经费来源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同,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甚至决定着不同体制下教职员工的思想意识。
与健康的市场经济社会所要求的人们应该具备的合作意识相比,现实当中很多人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对他人的支配欲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种较为沉重的积淀,在直到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人们普遍追求的叫作“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即人生奋斗的目标在于获取更高的官职。这种强烈的“官本位”思想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氛围,在多数人的头脑当中几乎形成了“共识”。这一氛围即已形成,那么几乎所有人,无论他原有的价值追求是什么,都会不得不趋同于“官本位”这一“共识”。
国办高校员工在追求“官本位”价值方面,是有着良好土壤的,因为在我们国家,行政官员最多的地方,按人均比例来算,除了党政机关,就是国办高校。
国办高校要在员工当中树立多元价值观,提高专家教授的地位,让他们受到与领导干部同等甚至更多的尊重,让“成功”的光环不仅仅笼罩在领导干部头上,也同样笼罩在专家教授头上,让全体员工在各自专长的工作领域都能够因取得成就而获得尊重,感到幸福。从道理上来讲,这是一件不难做到,应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事情,因为这是一所学校。
作者简介:
韩孟彬(1966.5-),男,山东泰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国办高校 员工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8-01
价值观是人们的一种理想、信念、信仰和追求,它对于人们自身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定向和調节作用。每个人或明确或隐晦,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其具体体现的幸福观,即自己的人生追求目标和幸福感受标准。国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先进思想、科学知识和高级人才产生的重要源泉,其员工的思想素质对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相比在用人制度、管理体制等方面有着很大不同,因而国办高校员工的价值观、幸福观构建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本文试图以国办高校员工群体作为幸福观、价值观建设载体进行探讨,从几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分析现存问题,探索教育引导方向。
一、针对物欲膨胀现象,倡导精神价值追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形成了创新发展、蒸蒸日上的气象,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分配的观念、对个体人性压抑的观念、否认竞争的观念等抑制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逐步发生了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的道德伦理所具有的两面性也在社会上广泛体现,国办高校员工群体,也是体现市场经济道德伦理两面性的一个主体。
个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始动力,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正当合法利益是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思想成果。如果没有“物欲横流”,也就没有物质财富的巨大涌流,这是一个不难理解的问题。难以理解的问题在于,这种物欲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恰当的量度。按照公认的需求层次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一种基本追求,也是最容易满足的需求,因而在我们这个社会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富裕的发展时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了社会大众的普遍、主要的追求。
国办高校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幸福观首先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在这所学校工作?虽然每个人的回答会有所不同,但对于普通的员工而言,都超脱不了“挣钱”这一最简单的目的。把工作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我们这个社会现阶段人们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但显然这不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因为这是一种低层次的状态。
当然,并不是所有在高校工作的人工作目的就只是为了挣钱,包括那些高学历的教师和那些低学历的行政工作人员,他们是有很多精神追求的,如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等,虽然这些追求有时也与他们的收入紧密联系。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国办高校中许多除了挣钱以外没有其他追求的员工,他们的价值观念是需要提升境界的,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不只是个别人。
由于国家对国办高校的财政支持,国办高校员工与普通企业员工、农民以及民办高校的员工等劳动者相比,其基本收入是有保证的,同时也是比较稳定的。也就是说,国办高校员工基本不需要也不应该在追求物质财富方面制定什么目标。作为高校员工,本身从事的就是一种创造精神财富的工作,应该不断强化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管理服务等方面有所建树,从中领略到人生的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
所以,如果一个国办高校员工把挣钱当做自己的价值追求的话,那实在是呆错地方了,因为只有企业界的人士才应该把挣钱当做自己主要的价值追求。
二、针对狭隘利己主义现象,倡导合作共赢意识
市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来自于竞争,同时市场经济就其本质上来说,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较为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包括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包括文化上思想上的交流与合作,甚至包括政治上的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的前提是社会分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成为整个社会体系的要素,都必须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计划经济也好,自然经济也好,也都存在着分工与合作。所不同的是,市场经济在分工方面更加细致,在合作方面要求更高,在分工与合作这两方面都给予了社会个体更大的自主权利。
这种个体获得的分工与合作的自主权利应该得到良好的、合乎公正规则的发挥,才能体现出市场经济的积极意义。获得财富的途径基本上就两种,劳动取得和不劳而获,前者叫创造,后者叫掠夺,当然这种掠夺不一定就是暴力抢劫,更多的是借助于体制的弊端,在自己膨胀的欲望和错位的思想推动下而进行的对他人利益的“合法”侵占。今天我们众多的国办高校,已经具备了许多市场经济的特质,但也存留了许多计划经济的成分。在这种环境里,许多人端着铁饭碗,没有危机意识,只顾眼前利益,从不考虑大家齐心协力把“蛋糕”做大,只是想着在现有的“蛋糕”上多分一口,合作意识淡漠,缺乏大局观念。
不同的体制决定了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竞争环境是不同的,国办高校受到的外部竞争压力相对要小,学校内部员工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这种局面有利有弊,好处是队伍稳定,弊端是存在“大锅饭”现象。学校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国办高校的员工都应该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的工作为学校创造了多少价值?”如果认为工资是财政下拨的,与个人的工作成果无关,那就是一种非常可悲的思想了,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应该感到羞耻。
要通过大力的宣传教育,使所有国办高校的员工在上述问题上树立强烈的“荣辱观”。要使所有员工都能够尽心尽力奉献自己的工作能力,挖掘自己的全部潜能,发挥自己的全部优势,在各自岗位上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获取自己的成就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针对官本位意识突出现象,倡导多元价值观
从大的格局上看,从改革以来的实践看,我们的高等教育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双轨制”的体制下,国办高校方兴未艾,民办高校异军突起,形成了两种体制的高校并行发展的格局。国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差异,最实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经费来源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同,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甚至决定着不同体制下教职员工的思想意识。
与健康的市场经济社会所要求的人们应该具备的合作意识相比,现实当中很多人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对他人的支配欲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种较为沉重的积淀,在直到今天的现实社会中表现为一种人们普遍追求的叫作“官本位”的价值取向,即人生奋斗的目标在于获取更高的官职。这种强烈的“官本位”思想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氛围,在多数人的头脑当中几乎形成了“共识”。这一氛围即已形成,那么几乎所有人,无论他原有的价值追求是什么,都会不得不趋同于“官本位”这一“共识”。
国办高校员工在追求“官本位”价值方面,是有着良好土壤的,因为在我们国家,行政官员最多的地方,按人均比例来算,除了党政机关,就是国办高校。
国办高校要在员工当中树立多元价值观,提高专家教授的地位,让他们受到与领导干部同等甚至更多的尊重,让“成功”的光环不仅仅笼罩在领导干部头上,也同样笼罩在专家教授头上,让全体员工在各自专长的工作领域都能够因取得成就而获得尊重,感到幸福。从道理上来讲,这是一件不难做到,应该做到,也必须做到的事情,因为这是一所学校。
作者简介:
韩孟彬(1966.5-),男,山东泰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