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动机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来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本文主要探讨动机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讨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策略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
【关键词】动机理论;高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蔡菁菁,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引言
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更强,因此,越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越会使高中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导致对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的整体成绩。本文旨在通过对动机理论的研究,运用一些策略将动机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课堂中,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改进高中英语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服务作用。
二、动机理论内涵
1.动机理论的定义。动机理论是指关于动机的产生、机制、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理论。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
2.动机理论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动机的分类各抒己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划分的动机类型也是不同的。本论文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分类,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3.动机理论与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内部动机采取相应的动机激发策略来进行英语教学,因为内部动机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朝着目标进行努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有的放矢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
三、动机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基础。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更喜欢平等亲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起来更加轻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时,采取的策略更容易被接受。反之,不平等的師生关系更容易使学生采取逆反心理,使学生厌恶课堂,那么对学生动机的激发策略的实施更是起不到好的效果。
2.活跃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是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前提。拥有一个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感染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而活跃的课堂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持久更高效,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没有活跃和谐的氛围,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更是无法实施。
3.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具体可行的目标则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信心和希望,不会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也不会因任务过难而失去信心想要放弃。
4.积极正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前进的推动器。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学生任务完成的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合理的归因,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把任务完成的出色,促进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推动着学生继续前进。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动机激发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昆.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86-90.
[2]刘巍.英语水平与学习动机对词汇磨蚀影响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1-80.
[3]刘珍,姚孝军,胡素芬.大学生二语自我、焦虑和动机学习行为的结构分析[J].外语界,2012(6):28-37.
[4]龙绍赟.大学英语学习者动机行为影响因素的多维生态析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37-47.
[5]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 外语界,2010(3):30 -35.
[6]孙云梅,雷蕾.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衰退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研究,2013(5):57-65.
【关键词】动机理论;高中;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蔡菁菁,哈尔滨师范大学。
一、引言
与中小学生相比,高中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更强,因此,越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越会使高中生产生厌恶的情绪,导致对课程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的整体成绩。本文旨在通过对动机理论的研究,运用一些策略将动机理论应用到高中英语课堂中,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改进高中英语今后的教学起到一定的服务作用。
二、动机理论内涵
1.动机理论的定义。动机理论是指关于动机的产生、机制、动机与需要、行为和目标关系的理论。动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以一定方式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主要表现为追求某种目标的主观愿望或意向,是人们为追求某种预期目的的自觉意识。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并且存在着满足需要的对象时,需要才能够转化为动机。
2.动机理论的分类。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动机的分类各抒己见,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所划分的动机类型也是不同的。本论文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来分类,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又称内部动机作用,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又称外部动机作用,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他们从事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在学习任务本身,而是在学习活动之外。
3.动机理论与教学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内部动机采取相应的动机激发策略来进行英语教学,因为内部动机是学生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朝着目标进行努力,因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了教学效果。当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不同阶段有的放矢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
三、动机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习动机的基础。平等亲近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对于学生来说,更喜欢平等亲近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和学生沟通和交流起来更加轻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发时,采取的策略更容易被接受。反之,不平等的師生关系更容易使学生采取逆反心理,使学生厌恶课堂,那么对学生动机的激发策略的实施更是起不到好的效果。
2.活跃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是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前提。拥有一个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才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感染到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而活跃的课堂则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得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更持久更高效,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没有活跃和谐的氛围,那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更是无法实施。
3.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良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设定一定的学习目标才能使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具体可行的目标则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信心和希望,不会因任务简单而失去兴趣,也不会因任务过难而失去信心想要放弃。
4.积极正面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前进的推动器。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学生任务完成的如何,是成功还是失败,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合理的归因,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这样,可以使学生仍然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只要努力就可以把任务完成的出色,促进学生积极努力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推动着学生继续前进。
四、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在英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动机激发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高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昆.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控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1):86-90.
[2]刘巍.英语水平与学习动机对词汇磨蚀影响的实证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71-80.
[3]刘珍,姚孝军,胡素芬.大学生二语自我、焦虑和动机学习行为的结构分析[J].外语界,2012(6):28-37.
[4]龙绍赟.大学英语学习者动机行为影响因素的多维生态析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37-47.
[5]倪清泉.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 外语界,2010(3):30 -35.
[6]孙云梅,雷蕾.大学英语学习动机衰退影响因素研究[J].外语研究,2013(5):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