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年来,香港“保育运动”似乎在不断提醒香港人保留传统的民间记忆。不过在消费式的怀旧背后,我们却无法重获往日的生活空间,让昔日的繁嚣和喧闹市井重现眼前,也许这就是为何马国明从旧作《路边政治经济学》,加入《荃湾的暮年》、《在街头寻找香港本土文化的生母》等文章,读者提供最在地、最本土、最民间的鲜活图画。作者的论点或许比较主观,但当中的思考,却能令香港读者更珍惜路边出现的生活传统。
马国明毕生关注香港发展期间低下阶层的生活片段,这些碎片般的生活记忆亦正如本雅明理论所提及的,具备历史救赎的意义,编者也在序文中提醒读者说,书中所说的记忆和近几年香港兴起的“怀旧”记忆是两码子事。旧日小贩熙熙攘攘的路边小区,既是低下阶层艰苦挣扎的现实,也是低下阶层惟一可捍卫的时间意识。捍卫这些记忆,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中的香港原貌,也为小贩和各种劳苦大众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据。九十年代过后,香港因为兴建商场而变得面目全新之际,这些低下阶层的生活空间也逐渐被剥夺。
为什么这本书选上荃湾和湾仔市区街头景观来讨论呢?这是耐人寻味的。马国明本人成长于旧区重建中的荃湾,他的父亲以打鱼蛋维生,这一点,他也在《荃湾的童年》文中交代清楚,而《荃湾的暮年》则补充了作者童年成长以来荃湾市区的演变。《街头掠影》则从作者中学会考场所的坚泥地道开始,巨细靡遗地描述了湾仔一些街道布满小贩的路边情景,例如巴路士街、茂罗街、皇后大道东等街道。荃湾是处于新界及市区边缘的中间地带,而湾仔则是传统华人小区与殖民地统治者的交迭点,它们的市区沿革,都从迂回的角度,反映出整个香港的变化。
文中选择小贩作为代表性人物去描写,究竟小贩与城市又有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呢?关于这一点,作者认为小贩是城市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商铺,他们的生存主要依靠机动性及警觉性。在旧日香港,这些游离的贩卖者却占据了很大的路边空间,为低下阶层提供了许多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好些小贩还必须在货物失去价值(例如水果腐烂)之前尽快卖清。政府为清洁市容而与小贩进行的斗争,往往涉及掌控路边空间的实际利益,亦可视为一种变相的空间控制权的斗争,这更突显出城市空间的政治意味。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路边”一词无时不在笔者的脑海中浮现。对笔者来说,“路边”是街头景观,代表了公共领域的“地道色彩”,所谓“地道”也可称之为in-place,就是一种“在地感”。现代城市出现越来越多虚幻的非所在(non-place),例如商场、电影院、机场,这些建筑物本身与地道文化毫无关连,只是负载着兴建商和管理单位对于商业收益的一种愿景而已。而马国明以空间讨论香港市区的文字,也活灵活现地反映出“在地感”的丧失,发人深省。
彭砺青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自幼不善考试读书,惟好古典音乐和阅读各种书籍。现于香港一书店内工作,工余时写评论及各类文体,希望写出自己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看法。
马国明毕生关注香港发展期间低下阶层的生活片段,这些碎片般的生活记忆亦正如本雅明理论所提及的,具备历史救赎的意义,编者也在序文中提醒读者说,书中所说的记忆和近几年香港兴起的“怀旧”记忆是两码子事。旧日小贩熙熙攘攘的路边小区,既是低下阶层艰苦挣扎的现实,也是低下阶层惟一可捍卫的时间意识。捍卫这些记忆,是因为它代表了历史中的香港原貌,也为小贩和各种劳苦大众的存在,提供了确切的证据。九十年代过后,香港因为兴建商场而变得面目全新之际,这些低下阶层的生活空间也逐渐被剥夺。
为什么这本书选上荃湾和湾仔市区街头景观来讨论呢?这是耐人寻味的。马国明本人成长于旧区重建中的荃湾,他的父亲以打鱼蛋维生,这一点,他也在《荃湾的童年》文中交代清楚,而《荃湾的暮年》则补充了作者童年成长以来荃湾市区的演变。《街头掠影》则从作者中学会考场所的坚泥地道开始,巨细靡遗地描述了湾仔一些街道布满小贩的路边情景,例如巴路士街、茂罗街、皇后大道东等街道。荃湾是处于新界及市区边缘的中间地带,而湾仔则是传统华人小区与殖民地统治者的交迭点,它们的市区沿革,都从迂回的角度,反映出整个香港的变化。
文中选择小贩作为代表性人物去描写,究竟小贩与城市又有一种怎么样的关系呢?关于这一点,作者认为小贩是城市的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商铺,他们的生存主要依靠机动性及警觉性。在旧日香港,这些游离的贩卖者却占据了很大的路边空间,为低下阶层提供了许多价廉物美的生活必需品,好些小贩还必须在货物失去价值(例如水果腐烂)之前尽快卖清。政府为清洁市容而与小贩进行的斗争,往往涉及掌控路边空间的实际利益,亦可视为一种变相的空间控制权的斗争,这更突显出城市空间的政治意味。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路边”一词无时不在笔者的脑海中浮现。对笔者来说,“路边”是街头景观,代表了公共领域的“地道色彩”,所谓“地道”也可称之为in-place,就是一种“在地感”。现代城市出现越来越多虚幻的非所在(non-place),例如商场、电影院、机场,这些建筑物本身与地道文化毫无关连,只是负载着兴建商和管理单位对于商业收益的一种愿景而已。而马国明以空间讨论香港市区的文字,也活灵活现地反映出“在地感”的丧失,发人深省。
彭砺青
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系。自幼不善考试读书,惟好古典音乐和阅读各种书籍。现于香港一书店内工作,工余时写评论及各类文体,希望写出自己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