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春,身兼诗人、作家身份的凌性杰成为台北市立建国中学高二的一名国文教师。他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这一年生活的点滴,将美好的时光定格。藉由一篇篇真诚的文字,我们得以重返作者所经历的教学现场,感受他的“迷惑、困顿、热情、坚持”,甚至“愤怒”。本书最令人动容的地方,是他对教育的省思和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注。
教学,是让学生灵魂发光
语文学科只有走进学生的生命,才能融进他们精神成长的血液。所以,凌性杰无法忍受自己热爱的学科被工具化,也无法忍受教师的使命被工具化,“国文学科不应是考试的工具,而是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形态”。在《感官》一文中,他坦言:“教书过程中,我很受不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不知道’或‘没感觉’。”这句颇具火气的话语背后,不是他缺乏为师者必要的涵养,而是对台湾国中生感官迟钝的现实充满忧虑。在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下,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接受不了缓慢的凝视,无法细致地体验真实的生活。信息的泛滥更是让他们逐渐丧失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冷静客观的判断,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于是,他们的感官世界变得越来越迟钝,对世界的认识也渐趋扁平。一旦孩子们对世界的感受能力薄弱,自然就无法理解他人,也无法理解自己,最终只能封闭心灵,与整个世界疏离。
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那一刻真美》是2008年台湾国中第二次基测作文的题目,本意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体会美、表达美。但是,凌性杰在阅卷中痛苦地发现,十之六七的学生对美的体会肤浅平板,热衷说教,一再去定义美、解释美,却不知晓美对自己的意义何在,行文虚假造作,欠缺诚意。这让一位视文字为生命的诗人老师情何以堪?“我从作文中看见这些国中生的缺乏创意、千篇一律,谈美景就一定是阿里山的日出、花莲台东的大山大海、西子湾的落日、气势万钧的瀑布。这些视觉上的美,在大量成语堆砌、过度滥情的修辞下,变得非常恶俗,令人无法忍受。”(《那一刻真美》)
的确,一个对世界没有感觉的人,又怎么会说服他人对世界有感觉?一个体会世界的触角越来越虚弱的人,又怎么可能普遍而深刻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一个对世界缺乏真诚态度的人,又怎么可能去抒写内心的感动?“语文最重要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真切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获得感动”,于是,凌性杰带领他的学生去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召唤他们对生命和语文学科的热情。
在文学龙创作班,他推荐学生阅读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萧红的《呼兰河传》、陈黎的诗作等一批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让他们沉浸于文字构筑的世界,重新思考个人的生命意义;他带领学生去看“惊艳米勒——田园之美画展”、“晋唐法书特展”,感受艺术永恒的魅力,唤醒他们对世界最初的感动。只有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有感觉,对自己使用的语言有感情,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才会厚植起自己的语文品位。
让学生的灵魂发光,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担当与坚持。
教育,是陪伴彼此做梦
与这些半大孩子相处,凌性杰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在课业上,“现在念书,当然有升学的目标,但升学不是一切啊,我只希望在这阶段,学生能够乐于上学,健康快乐地长大,这样就好了”。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但学生的人格是活的、完整的。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升学的压力,凌性杰与学生的关系并未异化成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现实生活中,他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既不以导师自居空洞说教,也不刻意讨好拉近距离。
“能够继续陪伴彼此做梦,就是师生之间最最美丽的福分”,凌性杰珍惜与每个学生的相遇,相知。周日,他带领学生一起参观独立书店,和学生喝咖啡聊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走进学生生命的教师,才能遇见彼此美好的人生。
去年,高一导师班的一个学生只身留学美国,凌性杰在欣赏他的独立、成熟的同时,“想着他说,每天要骑好一段时间的单车去上学,不由得心疼”(《孤独国》),这是为师者的牵挂;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打篮球受伤,正在冰敷,凌性杰突然见他“拿起冰敷的水袋,用双掌挤压,朝着旁边同学喷水……笑声一波又一波,拍击着这个微温的午后。我表面上似乎快要动气了,其实是在暗暗忍住笑意”(《无聊无益之事》),这是为师者的宽容;“我很佩服现在班上的学生许晋齐……他的作息极为规律,事事有步骤、有计划。我想自己若能如此,博士论文早就写完了,积欠的一堆稿债也该还请”(《无心》),这是为师者的谦卑;“我很想对这个可爱的女孩说,如果课业让你不快乐,不一定是你的错。考最后一名又怎么样呢?……与其生吞活剥那些毫无意义的知识,为它伤脑筋,不如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到自己的心灵安顿之所”(《考最后一名又怎么样呢?》),这是为师者的善意。
但是,凌性杰也不讳言自己的受伤与愤怒。某日,在征求班级同学的意见下,他制定了暑期留校自习办法。但T在课堂上突然冲他发火。凌性杰顿然有种被伤害的感觉:“我向来可以容忍学生犯错、行为上的偏差与失误,但是很难接受任性的攻击、无礼的指责。”(《冲突》);台湾九二一地震过后,凌性杰希望学生主动赈济灾民,做力所能及之事,却遭到一个学生断然拒绝,他为之语塞,凌性杰更不掩饰自己的迷惘与无力。班上某个同学明明健康得很,但总是在父母的授意下不断请病假。面对凌性杰的质问,他闪烁其词,不肯说出真话。凌性杰倍感无奈,教育并非无所不能,只是提供种种可能。也许看见了自己的局限,面对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才能更尽力、更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去期盼更多可能。
学校,让理想之火继续燃烧
学校教育是要帮助孩子们孕育完整圆融的思考,成就其公民视野,获得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但是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再加上背负父母沉重的期待,很多学生学会了算计,用投资、报酬的眼光看待人生,与世俗同流地成为投资者与消费者,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公民”。青春期之后,理想能否继续燃烧?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
凌性杰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此:“我看着某些建中学生日渐地功利世俗,甚至连追求功利世俗的努力都阙如,难免感到伤心。跟这些人讲自我追求、自我期许,无异于对牛弹琴。我不禁猜想,有多少人能成为肯为社会承担责任的知识分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青春期的男孩失去理想,他们不懂也不愿去尊重他人、理解社会、包容异见、欣赏多元。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远,缺乏真诚友爱,学校成为一个残酷的战场,这无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当我们用现实功利的方式去对待人生的时候,人生往往也会用最现实功利的一面来回应我们。不知道这些大男生会不会相信,这世界上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也有比拥有金钱财富、身份地位更重要的事。很多人曾经相信过,但是后来都忘记了。”(《理想继续燃烧》)在升学体制的夹缝中,凌性杰一直希望语文教育有喘息的空间。他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英语话剧表演等各种团体活动,他还和学生一起阅读、观影、听音乐,让这些年轻的生命走出小小的自我,激发出彼此深刻的友谊,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正如夏丏尊在《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提到的:“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好处,不只是灌输知识,最大的好处,恐怕还在给予我们求友的机会一点上。”学校应是个让学生聚在一起取暖让理想得以薪火相传的地方。
除了课业,人生应该还有更多幸福的元素:强健的体魄、坚毅的品格、快乐的生活……一个好老师必须能够让学生真诚面对自己,学会接纳别人,从而怀抱着对世界的善意,去燃烧热情,追求理想。当凌性杰看到班上的同学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全力编辑校刊《建中青年》,延续刊物历来坚持的理想性,心里无比快慰,因为这个世界依然值得相信。
凌性杰为学生陈为廷即将刊载的小说写了一段勉励的话语:“珍惜这一切都仿佛不能明白的时候。因为不明白,心中才会有许多想象与期待。不要忘记,让自己温柔,善良,勇敢。”这样的话语足够温暖,也足够有力。因为,这也是凌性杰说给自己听的。
(吴小健,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225766)
责任编辑:赵赟
教学,是让学生灵魂发光
语文学科只有走进学生的生命,才能融进他们精神成长的血液。所以,凌性杰无法忍受自己热爱的学科被工具化,也无法忍受教师的使命被工具化,“国文学科不应是考试的工具,而是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形态”。在《感官》一文中,他坦言:“教书过程中,我很受不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不知道’或‘没感觉’。”这句颇具火气的话语背后,不是他缺乏为师者必要的涵养,而是对台湾国中生感官迟钝的现实充满忧虑。在快节奏生活的裹挟下,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接受不了缓慢的凝视,无法细致地体验真实的生活。信息的泛滥更是让他们逐渐丧失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冷静客观的判断,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于是,他们的感官世界变得越来越迟钝,对世界的认识也渐趋扁平。一旦孩子们对世界的感受能力薄弱,自然就无法理解他人,也无法理解自己,最终只能封闭心灵,与整个世界疏离。
这样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那一刻真美》是2008年台湾国中第二次基测作文的题目,本意是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美、体会美、表达美。但是,凌性杰在阅卷中痛苦地发现,十之六七的学生对美的体会肤浅平板,热衷说教,一再去定义美、解释美,却不知晓美对自己的意义何在,行文虚假造作,欠缺诚意。这让一位视文字为生命的诗人老师情何以堪?“我从作文中看见这些国中生的缺乏创意、千篇一律,谈美景就一定是阿里山的日出、花莲台东的大山大海、西子湾的落日、气势万钧的瀑布。这些视觉上的美,在大量成语堆砌、过度滥情的修辞下,变得非常恶俗,令人无法忍受。”(《那一刻真美》)
的确,一个对世界没有感觉的人,又怎么会说服他人对世界有感觉?一个体会世界的触角越来越虚弱的人,又怎么可能普遍而深刻地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一个对世界缺乏真诚态度的人,又怎么可能去抒写内心的感动?“语文最重要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真切地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获得感动”,于是,凌性杰带领他的学生去分享一切美好的事物,既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召唤他们对生命和语文学科的热情。
在文学龙创作班,他推荐学生阅读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萧红的《呼兰河传》、陈黎的诗作等一批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让他们沉浸于文字构筑的世界,重新思考个人的生命意义;他带领学生去看“惊艳米勒——田园之美画展”、“晋唐法书特展”,感受艺术永恒的魅力,唤醒他们对世界最初的感动。只有对自己生存的世界有感觉,对自己使用的语言有感情,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才会厚植起自己的语文品位。
让学生的灵魂发光,是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担当与坚持。
教育,是陪伴彼此做梦
与这些半大孩子相处,凌性杰关注的焦点不仅是在课业上,“现在念书,当然有升学的目标,但升学不是一切啊,我只希望在这阶段,学生能够乐于上学,健康快乐地长大,这样就好了”。课程学分是死的,分裂的,但学生的人格是活的、完整的。正是有了这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升学的压力,凌性杰与学生的关系并未异化成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现实生活中,他与学生平等真诚地交往,既不以导师自居空洞说教,也不刻意讨好拉近距离。
“能够继续陪伴彼此做梦,就是师生之间最最美丽的福分”,凌性杰珍惜与每个学生的相遇,相知。周日,他带领学生一起参观独立书店,和学生喝咖啡聊天……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走进学生生命的教师,才能遇见彼此美好的人生。
去年,高一导师班的一个学生只身留学美国,凌性杰在欣赏他的独立、成熟的同时,“想着他说,每天要骑好一段时间的单车去上学,不由得心疼”(《孤独国》),这是为师者的牵挂;一个学生在体育课上打篮球受伤,正在冰敷,凌性杰突然见他“拿起冰敷的水袋,用双掌挤压,朝着旁边同学喷水……笑声一波又一波,拍击着这个微温的午后。我表面上似乎快要动气了,其实是在暗暗忍住笑意”(《无聊无益之事》),这是为师者的宽容;“我很佩服现在班上的学生许晋齐……他的作息极为规律,事事有步骤、有计划。我想自己若能如此,博士论文早就写完了,积欠的一堆稿债也该还请”(《无心》),这是为师者的谦卑;“我很想对这个可爱的女孩说,如果课业让你不快乐,不一定是你的错。考最后一名又怎么样呢?……与其生吞活剥那些毫无意义的知识,为它伤脑筋,不如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到自己的心灵安顿之所”(《考最后一名又怎么样呢?》),这是为师者的善意。
但是,凌性杰也不讳言自己的受伤与愤怒。某日,在征求班级同学的意见下,他制定了暑期留校自习办法。但T在课堂上突然冲他发火。凌性杰顿然有种被伤害的感觉:“我向来可以容忍学生犯错、行为上的偏差与失误,但是很难接受任性的攻击、无礼的指责。”(《冲突》);台湾九二一地震过后,凌性杰希望学生主动赈济灾民,做力所能及之事,却遭到一个学生断然拒绝,他为之语塞,凌性杰更不掩饰自己的迷惘与无力。班上某个同学明明健康得很,但总是在父母的授意下不断请病假。面对凌性杰的质问,他闪烁其词,不肯说出真话。凌性杰倍感无奈,教育并非无所不能,只是提供种种可能。也许看见了自己的局限,面对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才能更尽力、更无怨无悔地走下去,去期盼更多可能。
学校,让理想之火继续燃烧
学校教育是要帮助孩子们孕育完整圆融的思考,成就其公民视野,获得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但是在升学竞争的压力下,再加上背负父母沉重的期待,很多学生学会了算计,用投资、报酬的眼光看待人生,与世俗同流地成为投资者与消费者,而不是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公民”。青春期之后,理想能否继续燃烧?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
凌性杰最难过的事情,莫过于此:“我看着某些建中学生日渐地功利世俗,甚至连追求功利世俗的努力都阙如,难免感到伤心。跟这些人讲自我追求、自我期许,无异于对牛弹琴。我不禁猜想,有多少人能成为肯为社会承担责任的知识分子?”(《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青春期的男孩失去理想,他们不懂也不愿去尊重他人、理解社会、包容异见、欣赏多元。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远,缺乏真诚友爱,学校成为一个残酷的战场,这无疑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当我们用现实功利的方式去对待人生的时候,人生往往也会用最现实功利的一面来回应我们。不知道这些大男生会不会相信,这世界上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事,也有比拥有金钱财富、身份地位更重要的事。很多人曾经相信过,但是后来都忘记了。”(《理想继续燃烧》)在升学体制的夹缝中,凌性杰一直希望语文教育有喘息的空间。他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英语话剧表演等各种团体活动,他还和学生一起阅读、观影、听音乐,让这些年轻的生命走出小小的自我,激发出彼此深刻的友谊,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正如夏丏尊在《中年人的寂寞》一文中提到的:“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好处,不只是灌输知识,最大的好处,恐怕还在给予我们求友的机会一点上。”学校应是个让学生聚在一起取暖让理想得以薪火相传的地方。
除了课业,人生应该还有更多幸福的元素:强健的体魄、坚毅的品格、快乐的生活……一个好老师必须能够让学生真诚面对自己,学会接纳别人,从而怀抱着对世界的善意,去燃烧热情,追求理想。当凌性杰看到班上的同学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全力编辑校刊《建中青年》,延续刊物历来坚持的理想性,心里无比快慰,因为这个世界依然值得相信。
凌性杰为学生陈为廷即将刊载的小说写了一段勉励的话语:“珍惜这一切都仿佛不能明白的时候。因为不明白,心中才会有许多想象与期待。不要忘记,让自己温柔,善良,勇敢。”这样的话语足够温暖,也足够有力。因为,这也是凌性杰说给自己听的。
(吴小健,兴化市安丰中心小学,225766)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