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怡清斋,是个茶庄,店不大,很显眼。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进门正中挂了一幅“关公夜读”的年画,看斑驳灰暗的纸质,就知道有些年岁了。左右一副对联也很有意思,上联:春风大雅能容物;下联:秋水文章不染尘。横批:惜物惜缘。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手却没闲着,除雕刻锔补做点小手艺,平日里爬墙上屋、偷瓜摸枣的事也没少干。他爹看他不是一个上学的料,怕走弯路,高中没毕业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还带回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瞅机会,他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这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还过得挺滋润。
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一天,客户老王带自己常用紫砂壶来品,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说这是上百年的老物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这可咋整。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半信半疑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除了靠边靠角的一大堆茶叶垛子,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锔镶杯、包银双虾壶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錾子、柳锤、刮刀和现代焊接电器。最奇特是靠近窗下,还杵着一个正正方方的电窑。
老天爷,你这里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啊。
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清中后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锔壶锔瓷,属于锔艺,干这活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建国后,当地还有以锔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渐渐有了名头,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天一作坊。
下店上坊,也真够他忙活的。为了省心,那年他还收了一个徒弟打下手,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不离十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当即踢出师门,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
可是这个手艺在身,就像女人怀孕,不是咬牙就能憋住的。过段时间他还是手痒难耐,于是就化名丁天一,断断续续躲在楼上小屋里,做点修复工艺。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锔艺出名的丁天一,就是卖茶叶的丁公邃。
要說老王这个壶,看落款,出自清末名家之手,分量十足。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二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金锔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打上眼一看,宛若一腾云驾雾的金龙戏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主家故意修饰来着。可把老王给高兴坏了,要重金答谢,他坚辞不要,只取物料成本。这一来一往,锔壶没挣到钱,茶叶买卖可做成铁板一块了。
茶叶场里做修壶,当然不缺客户,忙忙碌碌日子老丁过得相当瓷实。有一回,他的作品被一个行内人看中,千方百计借来参加了一个本地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并请他现场表演。
开幕那天,来了一队聋哑学校的参观者。带队老师说,这是一次研学课,对这些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他们都很用心,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终身赖以糊口的手艺。孩子们都是当地传统手艺类项目的学生,当然也有锔艺项目的几个人。
随后连续三天,老丁就发现一位清透的小伙子在他的摊位转悠,不说话,一看就是半天,也不肯离开。老丁好奇,就问那个带队老师。老师说,这是他们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会刺绣,也学过刻瓷的,看到老丁锔艺以后,很想跟他学习。苦于老丁有言在先,自己又开不了口。
老丁心头一热,说:“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去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
几年后,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举办全国非遗博览会,潍县锔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中,就有一个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的小伙子,像绣花一般在名贵瓷器上穿针引线,一时上了热搜。
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作者简介】白秋,山东高密人,现就职于潍坊文化单位。作品散见《山东文学》《小小说选刊》《小说月刊》等报刊。理论文章《群众文化与小小说创作》获山东省群众文化论文一等奖,小小说集《柿子红了》获潍坊市政府“风筝都文化奖”。山东省作协会员,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
老板丁公邃,潍县坐地户,幼时上学不用心,手却没闲着,除雕刻锔补做点小手艺,平日里爬墙上屋、偷瓜摸枣的事也没少干。他爹看他不是一个上学的料,怕走弯路,高中没毕业就把他托付给福建一个亲戚,学做买卖去了。
别说,这小子经商倒是一把好手,不出几年,学成回来,还带回一个貌美如花的媳妇。瞅机会,他在火车站南茶博城开了这个门头,专门批发茶叶。这南来北往奔走,自挣自食接单,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小日子还过得挺滋润。
开茶庄,讲究先尝后买,要品茶。一天,客户老王带自己常用紫砂壶来品,一不小心把盖子给摔成好几瓣,那个心疼啊。说这是上百年的老物件了,算不上传家宝,也很有感情,这可咋整。老丁突然发声:“信我吗,我给你锔起来,跟原来差不多,咋样?”
半信半疑工夫,老王跟他来到二楼工作室,除了靠边靠角的一大堆茶叶垛子,大半间屋子,全是稀奇古怪工具和茶具瓷器的成品半成品。还有一批朱泥筋纹壶六方包嘴、建盏花钉镶嵌、荷叶锔镶杯、包银双虾壶精致珍稀物件,不同时期的金刚钻、錾子、柳锤、刮刀和现代焊接电器。最奇特是靠近窗下,还杵着一个正正方方的电窑。
老天爷,你这里是隐藏着一个“兵工厂”啊。
原先潍县这地儿,手工艺就特别兴盛。史书记载,汉代以来,就有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海外。清中后期,土法织布、红炉锻打、手工绣花、风筝制作、木版年画、嵌银髹漆等手工作坊和家庭手工业遍布城乡。素有“两百只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盛誉,普通人家都以有一种手艺在身自豪。
锔壶锔瓷,属于锔艺,干这活的人,过去叫锢炉子匠。建国后,当地还有以锔艺为主的锢炉匠专业村、专业户。这些人,跟老丁家都不远,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老丁小时候,总觉得自己就是金刚钻,没少给老少爷们折腾。现在买卖好了,有了大把的时间,他把过去那些老家什拾掇出来,成了第二职业。渐渐有了名头,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号:天一作坊。
下店上坊,也真够他忙活的。为了省心,那年他还收了一个徒弟打下手,结果那人学了个七八不离十的时候,瞒着他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师承当中却说是家传,对他只字未提。惹得他大病一场,当即踢出师门,发誓不再收徒,也不轻易给人修复物件了。
可是这个手艺在身,就像女人怀孕,不是咬牙就能憋住的。过段时间他还是手痒难耐,于是就化名丁天一,断断续续躲在楼上小屋里,做点修复工艺。不熟悉的人,还真不知道锔艺出名的丁天一,就是卖茶叶的丁公邃。
要說老王这个壶,看落款,出自清末名家之手,分量十足。老丁琢磨了好几天,又花了大半月时间,在不到二寸的壶盖上,打了十八个细若蚊脚般金锔钉。关键中间破损点上,巧用银丝编织,镶嵌红宝石一枚。打上眼一看,宛若一腾云驾雾的金龙戏珠,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主家故意修饰来着。可把老王给高兴坏了,要重金答谢,他坚辞不要,只取物料成本。这一来一往,锔壶没挣到钱,茶叶买卖可做成铁板一块了。
茶叶场里做修壶,当然不缺客户,忙忙碌碌日子老丁过得相当瓷实。有一回,他的作品被一个行内人看中,千方百计借来参加了一个本地举办的全国手工艺展,并请他现场表演。
开幕那天,来了一队聋哑学校的参观者。带队老师说,这是一次研学课,对这些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会有很大帮助。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见,但他们都很用心,因为这可能就是他们终身赖以糊口的手艺。孩子们都是当地传统手艺类项目的学生,当然也有锔艺项目的几个人。
随后连续三天,老丁就发现一位清透的小伙子在他的摊位转悠,不说话,一看就是半天,也不肯离开。老丁好奇,就问那个带队老师。老师说,这是他们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会刺绣,也学过刻瓷的,看到老丁锔艺以后,很想跟他学习。苦于老丁有言在先,自己又开不了口。
老丁心头一热,说:“这个孩子我收了,让他上我门头上去吧,学艺期间顺便帮我打下手,不收学费。”
几年后,文化和旅游部在济南举办全国非遗博览会,潍县锔艺这个项目的传承人中,就有一个精明强干、秀外慧中的小伙子,像绣花一般在名贵瓷器上穿针引线,一时上了热搜。
别人问他,老师是谁?他竖起两个食指短暂一碰,然后举起右手食指,在额头上空画了一个圈,咧开嘴笑了。
【作者简介】白秋,山东高密人,现就职于潍坊文化单位。作品散见《山东文学》《小小说选刊》《小说月刊》等报刊。理论文章《群众文化与小小说创作》获山东省群众文化论文一等奖,小小说集《柿子红了》获潍坊市政府“风筝都文化奖”。山东省作协会员,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