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不久前表示,未来十年,全球贫困人口将会减少一半。
全球贫困人口绝对规模居高不下。尽管我们在反击贫困的斗争中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今后的扶贫之路依然不平坦,有时还会更加艰难坎坷。但是,人们追求富足、向往公平的愿望永远不会减弱,并会不停息地为之奋斗。当然,扶贫之路上的经验教训是要及时总结的……
20世纪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极为丰富的世纪。然而,在我们这个富裕的星球上却大面积地分布着并不断衍生出贫困。
贫困状况的差异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全球近60亿人口中,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2美元,其中13亿人不足1美元。
为了消除贫困,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国际组织近几十年来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过去20年,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上升,贫困人口(指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的绝对规模居高不下。而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均衡,导致各国的贫困现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上世纪80~90年代,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明显下降,但其他一些地区却上升了。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急剧下降,从1990年的29.6%降到1999年的15.7%,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然而,南亚的贫困发生率仅从41.3%下降到34%,只下降了7个百分点,而且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位于各地区之首。从51页表格中可以看出,2001年,南亚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贫困人口占总贫困人口的比例与20年前相比大大提高了。从非经济指标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从1970年的10.7%下降到1998年的5.9%,但落后的医疗条件以及严重的艾滋病危机,使撒哈拉以南地区的这一比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人均期望寿命为52岁,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低13岁,比经合组织国家低25岁。1982年~1996年,在东亚国家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南亚国家的文盲增加了1700万,撒哈拉以南地区增加了300万。
同样是扶贫,为什么有的国家成绩斐然,而有的国家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呢?
效果可能完全不同
首先,扶贫的效果依赖于一个国家的制度与政策。
众多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决定长期发展的因素是制度与政策。制度“好”的国家给扶贫资金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之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进而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走上快车道;制度“坏”的国家会导致扶贫资金的使用存在巨大的浪费,不仅扶贫资金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外来的扶贫援助还延缓了其制度的变革,使原有的问题变得更糟糕。有两个例子非常能说明这方面的问题。一是战后著名的“马歇尔计划”。自美国提出对欧洲的援助计划后,在欧洲各国健全的经济、法律制度的配合下,欧洲很快实现了复兴。二是世界各国对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援助。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环境,援助的效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这个地区的贫困范围和贫困程度都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在一项由世界银行主持的民意调查中,84%的被访者认为:由于腐败的原因,对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援助大部分被浪费掉了。扶贫资金浪费不仅给现有的反贫困事业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而且造成不利于该国今后接受援助的国际环境: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会使援助资金向那些扶贫资金使用效益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倾斜。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银行的扶贫援助资金与受援国的使用效率还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到了90年代,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变得十分显著了。这充分说明,制度与政策在扶贫事业中的影响是关键的,为了使稀缺的扶贫资金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对落后的制度进行改革,并且采取合适的配套政策。
拒绝开放的负作用
其次,扶贫不要拒绝开放,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三驾马车越跑越快,将世界经济拉到全球化的道路上来,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不参与国际分工。事实说明,融入国际市场的速度越快,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也就越快。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了后进国家的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解决了不发达国家的投资不足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对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的积累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全球化对于后进国家的正面影响。当然,全球化也是有风险的,短期内可能会冲击一国经济,但这并不能成为拒绝开放的理由,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回避这种挑战,能做的只有抓住其中宝贵的机会。
中国和越南的贫困程度曾经十分严重,但两国近年来在发展经济、减少贫困方面的成绩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以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拉美国家20世纪60~70年代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形成了内向型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对外的债台高筑和内部的贫困增加,与中国和越南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在1996~1998年各地区关税水平的比较中,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和南亚是相当高的。
避免不平等的加剧
再次,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避免收入不平等及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不平等的加重会使增长的减贫效果递减甚至为负值,经济发展的“蛋糕”为少数富人所瓜分,而广大贫苦百姓则继续挣扎于贫困线上,甚至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加入到这长长的贫困队伍中来。假如越来越多的人被排除在能够创造财富的、有报酬的就业机会之外,那么社会将会分崩离析,而我们从进步中获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在近一届的印度大选中,尽管人民党在执政期间使GDP的增长令人瞩目,但增长的成果未能惠及低收入群体,而这则成为人民党在大选中败北的重要原因。
一项“好”的政策应当密切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由于性别、民族、等级地位、地理位置以及无能力等方面的原因而遭到排斥,陷入贫困的几率极高。其中,提高妇女在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于一国的反贫困事业是至关重要的。
从性别角度看,贫困人口更多地为妇女,而且妇女的贫困深度指数很高,因此妇女贫困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妇女贫困状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出生率、死亡率和文盲率的高低。提高妇女地位,一方面能够改善性别关系、重建社会和经济平等,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贫困人口的减少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1995年世妇会的“行动纲领”将贫困确定为妇女问题的核心,呼吁各国政府和多边发展机构以贫困妇女为目标,全面改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策以减轻妇女的贫困。拉美国家的妇女一直在有组织地进行保护妇女权利的斗争。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一些开发项目注重发展妇女自助组织,使其在扶持机构的帮助下从事签订当地建设合约的任务,如:修建道路、改善饮用水和电力供应。此外,目前在一些小额信贷组织中,如印度的SEWA银行和FWWB会员网络、多米尼加的ADOPEM组织,其服务对象全都是妇女,而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也强调贫困妇女是其主要目标群体。此外,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需要一套全民关注的社会救助体系,关注教育,关注儿童,关注残疾人,在此方面中国的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更要关注特殊贫困
最后,要重视相当一部分国家特殊的贫困原因。
以非洲为例,由于党派、部族、宗教之争,地区、边界问题以及争夺自然资源等原因,非洲地区战乱不断,政变频仍。据统计,在过去十多年里,3/4的非洲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卷入战乱。长年累月的战乱使得许多非洲国家难以维持正常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稳定局面,基础设施遭受重创,经济萧条,物价剧烈波动,投资者望而却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非洲的贫困。另外,非洲大部分国家为农业出口国,国际市场上长期的、严重的农业高壁垒不利于非洲国家,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今,在发达国家普遍实现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同时,贫困悲剧却以不同的版本在其他地区一幕幕上演。人类历史表明,即使存在很好的经验可供效仿或选择,但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也可能使得那些“好”的或“有用”的制度和经验难以被采纳。这大大增加了落后国家谋求发展、摆脱贫困的难度。尽管如此,人类追求富足、向往公平的良好愿望却从来没有减弱过,为实现这些愿望的努力也从来没有减少过。
但愿人类远离贫困与不幸!
阅读背景
战场上的艾滋病孤儿
艾滋病孤儿上战场?你也许不会相信,但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事。据联合国统计,非洲大陆目前约有12万“娃娃兵”,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已经死去的艾滋病人的遗孤。这些小兵,大的有十几岁,小的只有七八岁,甚至没有一支步枪高。非洲自1982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累计已有近千万人死于该病,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一位国际儿童问题专家说:“无家可归的孤儿多了,军中的娃娃兵相应也就多了。”军中至少有饭吃,而且对于流浪儿来说,随队生活多少还有些安全感。
在许多人正在想方设法减肥的时候,多数非洲人仍在为明天的早餐发愁。他们一天的生活费不足1美元,看病吃药,钱从哪里来?全非洲能得到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的人最多也不过1%。
绝望的约尼
印度北方邦的农妇约尼再也忍受不了贫困的折磨了,她抱着年仅3岁的女儿自焚而死。丈夫没有活计,家里债台高筑,儿子身患癌症,这都是约尼必须面对的。为给儿子治病,丈夫向别人借了20万卢比(4166美元)。儿子病逝后,绝望的约尼选择了自杀,丈夫在试图抢救妻子和女儿时也被烧伤。南亚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在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