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不是强迫学生学习。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弃学。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合理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把“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注意、感知具有指向性,可以使人主动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一、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物理知识,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经验,教师要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學习《分子的热运动》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目前房屋装修材料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有哪些?不少同学都知道是甲醛,接着我解释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进入装修房间就闻到甲醛的气味,说明甲醛分子是运动的,是在做怎样的运动?让学生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说说甲醛给人们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消除这些危害?学生能举出很多事例:其中就有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是甲醛,这样,学生的心理需求就得到满足。学生还能说出消除甲醛危害的方法:1、要选用环保材料装饰房间,环保材料甲醛含量低;2、装修好的房子不要立即人住,过几个月等甲醛浓度降低后再行人住,3、入住新房后,门窗要经常打开,保持空气畅通;4、室内摆放几盆能吸收甲醛的花木等。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利用扩散知识解释有害气体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接近、观察、思考,经过观察、思考就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中不仅能产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物理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学习浮力前,学生通常会有错误的认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教学时,教师取出一支挤光了牙膏的铝质牙膏管,要学生猜想:如果将这支扁瘪的牙膏管放到水里会沉还是会浮?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都会认为牙膏管会沉到水底,教师把牙膏管放入水中,结果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对的,然后问:“牙膏管是铝制成的,那么能否得出:铝制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呢?”多数学生会说“是的”,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不一定下沉”,这时教师应请这部分学生说说不一定沉的理由,由他们自己利用牙膏管设计一个实验,去证明自己的判断,接着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若没有学生能正确回答,教师可以将这支牙膏管展开成薄片,然后做成一只“铝片船”,放入水中,就会浮在水面上。通过两个实验对比,学生不难发现“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不能仅要看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提高了学生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这个问题的积极性。
三、深入了解情况,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去耐心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方法、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认真掌握学生情况,认真钻研教材。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讲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懂、都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兴趣。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和指导,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你追我赶和相互启发。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互相合作、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
总之,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作用、共同成长的过程,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在新课改下,提高初中物理课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对注意、感知具有指向性,可以使人主动地去观察、研究某种事物。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一、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课程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渗透了物理知识,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物理方面的感性经验,教师要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學习《分子的热运动》时,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目前房屋装修材料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有哪些?不少同学都知道是甲醛,接着我解释甲醛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进入装修房间就闻到甲醛的气味,说明甲醛分子是运动的,是在做怎样的运动?让学生根据所了解的情况说说甲醛给人们所造成的危害?以及如何消除这些危害?学生能举出很多事例:其中就有导致白血病的罪魁祸首是甲醛,这样,学生的心理需求就得到满足。学生还能说出消除甲醛危害的方法:1、要选用环保材料装饰房间,环保材料甲醛含量低;2、装修好的房子不要立即人住,过几个月等甲醛浓度降低后再行人住,3、入住新房后,门窗要经常打开,保持空气畅通;4、室内摆放几盆能吸收甲醛的花木等。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利用扩散知识解释有害气体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二、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接近、观察、思考,经过观察、思考就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见解。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学习,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性中不仅能产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通过物理实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或探究实验,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这样不但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物理的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学习浮力前,学生通常会有错误的认识:“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教学时,教师取出一支挤光了牙膏的铝质牙膏管,要学生猜想:如果将这支扁瘪的牙膏管放到水里会沉还是会浮?根据生活经验,学生都会认为牙膏管会沉到水底,教师把牙膏管放入水中,结果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对的,然后问:“牙膏管是铝制成的,那么能否得出:铝制的物体放入水中一定会下沉呢?”多数学生会说“是的”,也有少数学生认为“不一定下沉”,这时教师应请这部分学生说说不一定沉的理由,由他们自己利用牙膏管设计一个实验,去证明自己的判断,接着教师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若没有学生能正确回答,教师可以将这支牙膏管展开成薄片,然后做成一只“铝片船”,放入水中,就会浮在水面上。通过两个实验对比,学生不难发现“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不能仅要看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提高了学生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这个问题的积极性。
三、深入了解情况,维持学生学习兴趣
不少学生觉得物理难学,缺乏持久的学习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顽强的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去耐心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方法、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薄弱环节等。教师备课时应认真掌握学生情况,认真钻研教材。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讲的内容,学生基本上都懂、都会,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求知欲和兴趣。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靠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和指导,同时也靠学生之间的你追我赶和相互启发。教学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互相合作、积极向上的浓厚学习氛围。
总之,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互动作用、共同成长的过程,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把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放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在新课改下,提高初中物理课教学的质量,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