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探究、创新意识被严重束缚,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持续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是许多教师所全力企盼的一种境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习”也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放到一个崭新的位置,促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乐于学习。情感怎样激发?动机往往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操作过程中,我注重了这样几个方面:与学生建立朋友式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多元地评价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地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拓宽学习的领域……有了这份学习的激情,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发兴趣是自主创新学习的诱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1、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习:(1)收集有关介绍中国桥梁的文章和圖片,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2)在学生学习完中国桥梁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家乡的桥”的小练笔,让学生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桥,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
2、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学生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1、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创新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一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2、平等是人人质疑的前提
在教学中,(1)多一些师生之间和谐活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诸如对话、问答、互动、交流等多边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独角戏为群英会,变单调为丰富,变枯燥为愉悦,(2)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3)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创新,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只有师生双方合作,建立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想、敢说、敢质疑,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巧设课堂提问,激发自主创新的思维
1、课堂提问要恰当
设计课堂的提问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设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归纳概括规律时精心设计提问。
2、导语要精心设计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5、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在课堂教学的设间时注意抓住两点:一是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学生的思考动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起态中获取信息。二是要关心中差生的思维活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外,还要鼓励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只要中差生对自己学习建立了自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转变教师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巧设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多练多读博思,养成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
一、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诱导者和辅导者。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是许多教师所全力企盼的一种境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人,“要求学习”也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放到一个崭新的位置,促使学生具有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学习,乐于学习。情感怎样激发?动机往往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情境,营造出一种特定的学习氛围,有效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操作过程中,我注重了这样几个方面:与学生建立朋友式关系,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多元地评价学生,允许学生出错,增强学生的自信,鼓励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品尝成功的喜悦,充分地发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拓宽学习的领域……有了这份学习的激情,学生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激发兴趣是自主创新学习的诱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1、开辟自主的空间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时导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讲究教学方法。以《中国石拱桥》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习:(1)收集有关介绍中国桥梁的文章和圖片,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特点自主学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2)在学生学习完中国桥梁的特点后,设计了一个写“家乡的桥”的小练笔,让学生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桥,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中去。
2、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是学生的天性,而传统的师问生答的、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却扼杀了学生的这一天性,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课堂上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做到学生自明目标,自寻学路,教师以学定教。同时,要在尝试性阅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
1、质疑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一种动力,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创新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要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使学生会思、善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思维品质。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表示欢迎并给予表扬。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起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质疑可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欲望,进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激疑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的契机,教给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一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2、平等是人人质疑的前提
在教学中,(1)多一些师生之间和谐活动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诸如对话、问答、互动、交流等多边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独角戏为群英会,变单调为丰富,变枯燥为愉悦,(2)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余地,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3)给学生质疑的权力,允许怀疑,允许挑战,允许创新,允许探索和错误,要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重本而不唯本、好问而不耻问的良好习惯。只有师生双方合作,建立这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想、敢说、敢质疑,激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巧设课堂提问,激发自主创新的思维
1、课堂提问要恰当
设计课堂的提问是否恰当,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好的设问是体现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途径,而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出发,注意适度性,以求启而能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发现、理解和掌握规律,在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归纳概括规律时精心设计提问。
2、导语要精心设计
学习新知识时,老师的设问要根据学生好新,好奇等心理特点,抓住时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设问要有新颖性,具有吸引力,尽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导语”是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导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创造有利条件。简单的几句话就唤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急于想通过阅读,寻求答案。
5、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我在课堂教学的设间时注意抓住两点:一是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细心地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从学生的思考动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应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组织起态中获取信息。二是要关心中差生的思维活动,除了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外,还要鼓励他们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只要中差生对自己学习建立了自信,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总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教为基础,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人们逐渐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转变教师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巧设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多练多读博思,养成学生自主创新的习惯,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大量具有创造能力的新世纪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