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阅读需要理解,理解是指在掌握字、词、句的情况下对文段有分析综合能力。高考中第十题文言文选择题,就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考试题型
文言文在选材上主要为人物传记类和古代散文两种。出题者会在文中选取能体现某些特点的句子,一共六句,排列组合成四个选项,每项三个句子。
考试题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人物传记类
这一类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就是人物、事件、性格(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基本模式是:什么人,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是什么样的评价。
(二)古代散文(包含议论文)
这一类文章在阅读上要比人物传记难一些,它包含景物、物象、感情、义理。形式上要散一些,学生不容易抓住中心,但散文也是有模式的,就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有什么评价。
无论哪种文体。出题者都会选取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特点,给出选项句子,让学生去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题步骤
(一)审准题意,画出关键词
这道选择题的题干只有一句话但是里面包含的关键词比较多,一般的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 A 能表现XXX的 B 的一组是”我们最先关注的是XXX,这是确定我们搜索的总方向,然后是B中的内容,分析B中内容是什么题型这样搜索就缩小了范围。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A中的内容,因为A处并不是每次都有限定的词语,如果出现一般会是“直接”“间接”“分别”等词语。
由此可见,短短的一句话,需要我们的学生非常认真的审题。
(二)找出句子,逐一翻译
选项中的六个句子要求学生在文中一一找出,结合上下文逐一理解,这是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查。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
(三)确定方向,辨别排除
理解之后就是对筛选信息一一辨别,找准所选语句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这一项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从能力级别上分析是C,由此可以推断出题者不会设置太多难点,只要认真分析比较,就会选择正确的。
(四)纵观全局,选出答案
有了上面几步的铺垫,相信学生能满怀信心的填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
要想又快又好的得出答案,我们就必须揣摩出题者的命题方向。出题者一般都会设置一些误区,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人物或事件误区
这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张冠李戴,将文章出现的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如若在圈定范围时候不能将事件发生的主动者找准确,就会答错题,戴错帽。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中第五题要求找出: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其中②句是马文升为官觐见及时,③句是马文升教太子的事件,属于事件的张冠李戴。
(二)品性误区
前些年的考试往往会选取一些好人好事的题材,这几年慢慢向中间靠拢好坏都有。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或文中人物的多方位品性,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误入陷阱。2013年高考辽宁卷第五题要求找出: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其中②句说的是王尧臣在推荐人才时不为人的小节所拘,表明了他知人善用的性格特点;④句是说大家从此相信王尧臣让你说的了,侧面表明了他的忠信明智;⑥句是说的是王尧臣即使是有很多人说他的坏话,他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表明了他坚守正义的性格特点。
(三)直接与间接误区
刻画人物的方式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看的不仔细,就极易被其误导。福建卷第三题就要求找出: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其中①就是直接表现的。
(四)片面与全面误区
有些时候的选文没有主要人物或者主要事件,有些时候需要通过比较来对文章对象进行区分。所以在出信息筛选题的时候就不是针对单个人、单件事、单种性格,而是两项一起。这就需要我们将题中句子与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清楚不能有偏差。2013年江西卷第十一题要求找出: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其中A、B选项中第一句都是送亲的人,但是第二句不是迎亲的人。
解答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既要对文言文本身的内容要点把握清楚,也要对题干理解清楚。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筛选能力。我们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做题信心。
考试题型
文言文在选材上主要为人物传记类和古代散文两种。出题者会在文中选取能体现某些特点的句子,一共六句,排列组合成四个选项,每项三个句子。
考试题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
(一)人物传记类
这一类文章脉络非常清晰,就是人物、事件、性格(性格、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基本模式是:什么人,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是什么样的评价。
(二)古代散文(包含议论文)
这一类文章在阅读上要比人物传记难一些,它包含景物、物象、感情、义理。形式上要散一些,学生不容易抓住中心,但散文也是有模式的,就是什么事物,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作用,作者有什么评价。
无论哪种文体。出题者都会选取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特点,给出选项句子,让学生去筛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题步骤
(一)审准题意,画出关键词
这道选择题的题干只有一句话但是里面包含的关键词比较多,一般的形式是:“以下各组句子中 A 能表现XXX的 B 的一组是”我们最先关注的是XXX,这是确定我们搜索的总方向,然后是B中的内容,分析B中内容是什么题型这样搜索就缩小了范围。而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是A中的内容,因为A处并不是每次都有限定的词语,如果出现一般会是“直接”“间接”“分别”等词语。
由此可见,短短的一句话,需要我们的学生非常认真的审题。
(二)找出句子,逐一翻译
选项中的六个句子要求学生在文中一一找出,结合上下文逐一理解,这是对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的考查。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
(三)确定方向,辨别排除
理解之后就是对筛选信息一一辨别,找准所选语句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这一项考查的是学生的思辨能力。但从能力级别上分析是C,由此可以推断出题者不会设置太多难点,只要认真分析比较,就会选择正确的。
(四)纵观全局,选出答案
有了上面几步的铺垫,相信学生能满怀信心的填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巧
要想又快又好的得出答案,我们就必须揣摩出题者的命题方向。出题者一般都会设置一些误区,主要有这样几种。
(一)人物或事件误区
这也是我们平常说的张冠李戴,将文章出现的不同人物所为之事混杂在一起,胡乱“嫁接”给某一人,造成人物与事件不对应。如若在圈定范围时候不能将事件发生的主动者找准确,就会答错题,戴错帽。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中第五题要求找出: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其中②句是马文升为官觐见及时,③句是马文升教太子的事件,属于事件的张冠李戴。
(二)品性误区
前些年的考试往往会选取一些好人好事的题材,这几年慢慢向中间靠拢好坏都有。作者往往会横向罗列多个细小事件来反映主人公或文中人物的多方位品性,命题者却常常就其中的某一点设题,如果答题时不仔细读懂题干,检索有效信息,就会造成人物品性的错位,误入陷阱。2013年高考辽宁卷第五题要求找出: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其中②句说的是王尧臣在推荐人才时不为人的小节所拘,表明了他知人善用的性格特点;④句是说大家从此相信王尧臣让你说的了,侧面表明了他的忠信明智;⑥句是说的是王尧臣即使是有很多人说他的坏话,他也坚持自己的做法,表明了他坚守正义的性格特点。
(三)直接与间接误区
刻画人物的方式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看的不仔细,就极易被其误导。福建卷第三题就要求找出: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其中①就是直接表现的。
(四)片面与全面误区
有些时候的选文没有主要人物或者主要事件,有些时候需要通过比较来对文章对象进行区分。所以在出信息筛选题的时候就不是针对单个人、单件事、单种性格,而是两项一起。这就需要我们将题中句子与题干要求,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清楚不能有偏差。2013年江西卷第十一题要求找出:分别描写村落嫁娶场面中“送亲”及“迎亲”的一组。其中A、B选项中第一句都是送亲的人,但是第二句不是迎亲的人。
解答文言文信息筛选题,既要对文言文本身的内容要点把握清楚,也要对题干理解清楚。综合考查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筛选能力。我们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做题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