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讨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boy0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和企业联合办学解决了双方的需求,文中介绍了校企合作办学的含义以及类型,阐述了高技能型人才对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探讨走适合教育特点的校企办学之路,总结了校企联合办学的特点及应当引起重视的环节。
  关键词:校企联合办学;办学类型;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刘莲秋(1964-),女,辽宁盖州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副教授;姜涛(1981-),男,黑龙江五常人,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039-0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稳步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多层次、多规格,有文化、有专业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面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模式,建立校企间有效的合作机制,培养出符合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学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目的是服务社会、提升技能、促进就业。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的同时,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意义,一是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成长周期,三是学校培养与企业挂钩,避免人才培养过程的盲目性,四是解决了束缚教学设备与生产现场应用同步的“瓶颈”。校企联合办学就是坚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双向参与,互利互惠,校企双赢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间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育——偏重基础理论,参加实践——注重动手能力,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学生既懂得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应用型学生。
  一、校企联合办学的几种主要模式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校企合作办教育的模式逐渐引入我国。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借鉴国外合作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种多样、有中国特点的尝试,并衍生出了不同的形式,取得了初步成果。主要有“2+1”式、“订单”式、“工学交替”式等几种类型。
  1.“2+1”模式
  这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其含义就是学生用两年的时间,在学校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再用一年的时间,到企业接受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现场教育和顶岗综合训练。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主要采用这种职教方式,为高等职业教育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黑龙江建职院是国家级“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为其他职业学校提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经验。然而,“2+1”不仅仅是两年与一年的简单叠加,重点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订单”模式
  这是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与培养期限,由高职院校按照校企协议的约定,再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其最大特点是:用人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先下“订单”,学校根据“订单”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期满后再将合格的学生输送到企业。这种模式是一种定向培养,对就业渠道而言,这是一种最为直接的模式。是一种为用人单位定向培养的方式。
  3.“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一年分为多个时期,不同时期从事理论学习和到企业单位顶岗实践。不同学科,可以有不同的理论学习时期和工作时期。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和到企业实践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先到企业实践,了解生产流程和生产过程,然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或先在校理论学习,然后再到企业实践。学校和企业各完成育人的一半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校学习理论时是学生,在企业实践时是企业员工。这种模式,重点突出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因而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这种学习模式适合于对技术性要求较高的行业,学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实习,才能掌握生产实践技术的专长。但该模式有一个问题值得重视和解决,就是由于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替进行,理论学习有可能被中断或打乱,难以保持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课程组织困难。
  4.其他各具特色的模式
  由于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很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方法。我院结合自身的特点,尝试着“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其主要过程是将部分课程移至实训教室,边讲、边看、边做,学生也可以走上讲台,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在学中干,干中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增加教师、学生、设备之间的互动。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对所学内容的认知度,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办学模式的特点
  校企联合办学一般有以下特点:第一,培养目标的应用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服务于第一线,能将设计、规划、业务决策转化为显示产品或服务的较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或智力技能操作型人才,学生走出校门就可以走上工作岗位。第二,专业设置的职业性。专业设置应当具有很强的市场观念,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出发,凡是市场需求的专业就开办,否则就停办,十分重视专业的职业针对性与岗位的针对性。第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就是从某种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这一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整合起来,将目前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新技术成果纳入课程计划,建立模块式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学生熟练掌握,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第四,教师队伍的“双师”性。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双师”型素质,既是讲师、教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工艺师等,“双师”型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而非“双师”型教师也应当集多种能力于一身。突出特征包括育人主体与育人环境的双元特征,从育人主体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由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再结合学校的优势,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从育人环境来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拥有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利用二者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将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同直接获得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干中学、学中干,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人才的输入与输出通道更直接,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很有益处。因为校企联合办学的用人单位参与育人过程,能够直接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学业状况,也可以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考核,所以可以强化用工单位对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实现企业需求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联合办学的重要意义
  校企联合办学更加有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如仅靠学校本身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仅依赖单一的校园环境,依赖学校的设备、设施,没有用工单位的参与教学计划,难免校企脱节,很难满足企业急需的人才要求。通过校企联合,学校既可以依靠企业的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人才更贴近市场需求,又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使学校立于良性发展的势头。
  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最优整合,促进了两种资源的高效利用。第一,通过校企联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广阔舞台,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不但能顺利完成学业,更能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提高就业竞争力。第二,通过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才优势,与企业在人才需求、技术开发、产品更新、技术咨询、信息沟通等方面进行多方面合作,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产品转化率,这又从另一个渠道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第三,通过校企联合,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力与品牌效应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反过来,学校也可以引入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促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制度、教学工作的改革,使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建设等更加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从而提升了高职院校的“软实力”,合作双方都从联合中获益。第四,依托校企联合,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因是:(1)企业可以向学校提出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合作的手段等要求,学校方面也能尽量满足用工方的需求。(2)企业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和实验设备等进行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推进了技术进步与产品更新换代。(3)企业参与教育,投资教育,可以树立其在社会上的形象,在有形和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带来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的品牌效应。校企联合,受益者不仅是学校,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可小觑。
  四、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
  校企联合办学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很完善,诸多矛盾逐渐显现出来。认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制定相应的对策,解决存在的不足。
  1.学校方面的原因
  第一,领导和教职员工的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认识的欠缺必然会导致行动的迟缓,鼓励机制,带头人机制等制度就贯彻不到位,影响了新模式产生和完善。第二,由于高校自身的惯性与惰性,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走不出原来思维模式的定式。以学校或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依然被沿用,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观没有真正地树立起来,新的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没有切实地推广开来,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能跳出学科意义上的传统体系,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或利用率过低等因素。第三,教学管理队伍、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校企联合办学形式的步伐,沿用过去的管理方法和授课形式。缺乏具有现场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使教学受到影响。
  2.企业方面的原因
  第一,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从眼前的利益出发,企业重视效益,轻视人才培养;重视眼前利益,轻视长远发展,不愿意拿出人力和财力与高职院校一起联合培养自身或行业所需人才。部分企业对滞后的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热衷于扩大再生产,漠视与学校联合开展的人才培养。这样不但让学校失去了合作伙伴,也使企业吸纳不到高素质的人才,间接地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第二,企业受生产环境、技术安全环境的限制,联合办学的积极性不高。如发电企业和供用电企业,它们的生产过程有着非常完善的规程约束,一旦出现闪失,企业的产品——电能,就很难保证输出质量,对全社会的影响范围非常广、影响程度非常深,轻则影响经济效益,重则会引起社会问题。因此,企业不愿意冒险接受学生的顶岗锻炼,这也是一个很现实很突出的问题。第三,随着人才流动政策的放宽,企业以优厚的条件向社会吸纳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中国之大,某个企业很容易就能满足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是企业不愿涉足教育的一个原因。
  3.政府方面的原因
  国家虽然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鼓励社会各方面更多地参与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上,校企联合基本上都是学校的“个体行为”,孤军奋战。政府部门、产业管理部门缺乏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宏观调节与规范推动的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学校左冲右突也难以有实质性进展。
  五、校企联合办学的对策
  第一要选择适合国情的校企联合方式。由于国家正处于转型期,科技还不发达,生产力还不高,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整体推进校企联合的具体目标与步骤,不可能一下子为校企联合提供很好的外部条件。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优势保持清醒头脑,不搞一刀切,实行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校企联合办学方式方法的成熟与完善。第二要根据行业特点,各学科的专长,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联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行业特点的新路子。第三,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推进外部环境向健康的轨道发展,使企业和学校都能够得到益处,促成双方共赢的局面。第四,政府要明确高职人才培养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将高职人才的培养提升到行业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层面来对待,走出一条具有我国特点的培养高职人才的路子。
  
  参考文献:
  [1]靳润奇.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Z].中国职教科研网,2007.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宏.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1998,(3).
  [4]熊华东.浅谈校企联合办学[J].科技信息,2008,(36).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TAFE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在澳大利亚泛指职业教育培训和办学单位。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引入TAFE教育体系,并开设中澳合作办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将近7年。本文分析了TAFE模式与行业结合的特点,结合本校中澳合作办学的经验,对如何融合TAFE教学模式与传统电力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几点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TAFE;电力行业;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徐相波(19
期刊
摘要:从高等院校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新时期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源头工程”,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讨论优化高校选调生工作的原则以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校;选调生;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王鹤云(1985-),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陈少平(1957-),男,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福建福州350108)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式。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有重点有计划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以预防为主,以发展性目标为核心,要避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知识化和讲授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作者简介:张彦军(1977-),男,甘肃酒泉人,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期刊
摘要:本文对大学后教育的特点和人才转型的社会需求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后教育在人才转型中的优势作用。  关键词:大学后教育;人才转型;终身教育  作者简介:解建红(1966-),女,山西闻喜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张毓华(1958-),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图书馆书记兼副馆长,助理研究员。(北京10019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校级教育教学与改革研究项目(
期刊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安徽理工大学在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以优势传统产业和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平台,以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学方法与形式改革为核心,以高水
期刊
摘要:为了实现职业期望,大学生会在学杂费和基本生活费之外投入一定资金以提高自身的知识存量、素质和能力,这种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在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讨了不同层次院校大学生基于职业期望的非学费投入的差异和特征,分析了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所揭示的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期望;非学费投入;院校差异  作者简介:高飞(198
期刊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既懂英语又通晓英美国家文化的复合型商贸人才。英美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因此学生应在课上课下多学习英美文化和相关的商贸文化的内容,使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为将来在贸易职场上扬帆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跨国贸易  作者简介:张莹(1981-),男,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讲师
期刊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作者简介:林宙(1975-),女,广东雷州人,私立华联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广东广州510663)肖文强(197
期刊
摘要: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全国、各省市、高校广泛开展了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对这一被教育部列为大学生9项科技竞赛之一的赛事进了多方面的研究,能为参赛队员准备比赛提供全面的信息。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研究;指导  作者简介:顾凌赟(1990-),女,江苏太仓人,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本科生;殷怡(1990-),女,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本科生
期刊
摘要:介绍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概念及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全面优化、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接产业,校企一体、工学结合。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开发了精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精细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将使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教师的施教行为更加规范,学院的管理更加有序。  关键词:精细化;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开发  作者简介:成立平(1962-),男,湖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