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集中表现。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语文教学的成败。如何进行作文教学指导,这一直是语文教师颇感为难的;往往是费力不小,但收效不大。作文教学指导一般可分为生活指导、阅读指导和写作指导。而生活指导却常被一些教师所忽视。
一切写作活动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那么作文指导也应由生活指导入手。如果只是为写作而进行的写作训练,必然造成学生生活感受肤浅,写作内容空洞,缺乏写作热情。从长久说写作能力也不会提高。正如鲁迅评改萧军的作品《八月的乡村》时说,这是“严肃、紧张”的作品,“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之所以对《八月的乡村》热情赞扬,小说之所以在当时文坛引起轰动,都是因为小说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由于作者的心贴近了“九·一八事变”后沦陷的东北土地,而不是因为艺术的圆熟。但学生写作动机、愿望和兴趣的产生保持以及写作素材的获得,同样离不开教师对他们的生活指导。
以下就我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指导略谈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待生活的态度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对待挫折,也许有人会从中受到启迪,从此奋发图强;也许有人因此一蹶不振,得过且过;也许有人毫无感觉,麻木不仁等等。这些不同的表现都源于个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活的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对学生的人生道路起导向作用,而且会通过学生的作品反映出来,作品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情调。
二.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在作文时常常出现没什么可写或者写不出真情实感的现象。比如:教师让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学生会说,我的身边都是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哪有什么敬佩的人?其实,平凡中才见伟大,伟大常富于平凡中,只要仔细留心身边的人,不难发现值得你敬佩的人。之所以没什么可写,是因为没有留心,没有生活感受。与一位教师谈了自己批阅中考作文的一些忧虑,作文要求学生写感受挫折。相当一部分考生都写了自己的父母多病,以至死亡,自己经受了各种考验和挫折,后来受到某种激励,战胜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这位教师一开始被这些故事所感动,后来发现这些都是假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失去父母。这说明学生作文的一种心态和动机。他们生活感受不深,写作文的动机仅仅是写作的本身。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种偏差。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写作心态,使他们保持长久的写作热情和兴趣,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建立一个“见、闻、想”的随身笔记,积累材料并形成习惯。学生积累的多了就不愁没什么可写了。进一步可使写作文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而不是一见作文,学生就愁眉不展了。
三.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形象地体会生活,而且要学会理性地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谛,头脑中有思想,能把琐碎的生活加以整理,能发现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产生持久的写作热情。
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人和事应该是全面的、真实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积极探索的精神。这里应先从观察力开始培养。观察能力是了解一切人事的基本能力,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观察”被解释为仔细地看,这“看”是很有讲究的,讲究看的地点、看的时间、看的顺序,甚至看时的心情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注意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
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首先,老师要指导学生关心国家、社会以及自己周围的一切,使学生觉得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正如明代东林党人所追求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不仅是一种读书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读书习惯,从而丰富知识,学习感性形象与间接生活经验,并善于吸收运用,这也是作文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总之,如古人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指导应是作文指导的基础与归宿,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指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切写作活动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那么作文指导也应由生活指导入手。如果只是为写作而进行的写作训练,必然造成学生生活感受肤浅,写作内容空洞,缺乏写作热情。从长久说写作能力也不会提高。正如鲁迅评改萧军的作品《八月的乡村》时说,这是“严肃、紧张”的作品,“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鲁迅之所以对《八月的乡村》热情赞扬,小说之所以在当时文坛引起轰动,都是因为小说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是由于作者的心贴近了“九·一八事变”后沦陷的东北土地,而不是因为艺术的圆熟。但学生写作动机、愿望和兴趣的产生保持以及写作素材的获得,同样离不开教师对他们的生活指导。
以下就我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指导略谈一些看法。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待生活的态度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对待挫折,也许有人会从中受到启迪,从此奋发图强;也许有人因此一蹶不振,得过且过;也许有人毫无感觉,麻木不仁等等。这些不同的表现都源于个人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活的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对学生的人生道路起导向作用,而且会通过学生的作品反映出来,作品呈现出积极乐观的情调。
二.培养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在作文时常常出现没什么可写或者写不出真情实感的现象。比如:教师让学生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学生会说,我的身边都是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哪有什么敬佩的人?其实,平凡中才见伟大,伟大常富于平凡中,只要仔细留心身边的人,不难发现值得你敬佩的人。之所以没什么可写,是因为没有留心,没有生活感受。与一位教师谈了自己批阅中考作文的一些忧虑,作文要求学生写感受挫折。相当一部分考生都写了自己的父母多病,以至死亡,自己经受了各种考验和挫折,后来受到某种激励,战胜挫折,成为生活的强者。这位教师一开始被这些故事所感动,后来发现这些都是假的,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失去父母。这说明学生作文的一种心态和动机。他们生活感受不深,写作文的动机仅仅是写作的本身。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一种偏差。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建立一种正确的写作心态,使他们保持长久的写作热情和兴趣,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建立一个“见、闻、想”的随身笔记,积累材料并形成习惯。学生积累的多了就不愁没什么可写了。进一步可使写作文变成一件有趣的事,而不是一见作文,学生就愁眉不展了。
三.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形象地体会生活,而且要学会理性地思考生活,发现生活的真谛,头脑中有思想,能把琐碎的生活加以整理,能发现生活的联系,并从中产生持久的写作热情。
学生作文中所反映的人和事应该是全面的、真实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研究事物,积极探索的精神。这里应先从观察力开始培养。观察能力是了解一切人事的基本能力,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观察”被解释为仔细地看,这“看”是很有讲究的,讲究看的地点、看的时间、看的顺序,甚至看时的心情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学生注意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处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
四.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首先,老师要指导学生关心国家、社会以及自己周围的一切,使学生觉得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与自己息息相关。正如明代东林党人所追求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不仅是一种读书态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读书习惯,从而丰富知识,学习感性形象与间接生活经验,并善于吸收运用,这也是作文教学应该解决的问题。
总之,如古人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指导应是作文指导的基础与归宿,作文教学中的生活指导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