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老师是在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这个行为过程却没有力量。教师提出的问题由包括“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希望从学生那里直接提取标准答案,直接得到概念性的表达,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必然要經历的“困惑、质疑、反思”等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被圈在一个个狭窄的问题里,小心谨慎地满足教师对标准答案的需要,因此,他们丰富的、朴素的发现和思考没有了,课堂变得僵硬起来。
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发言时,他们有的嘴里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同学一点儿也不“老实”,有的不假思索就与同座“交流切磋”,有的学生思维的闸门突然打开情不自禁地讨论起来,注意力不全在发言的学生身上。而上课的老师一直微笑着注视这一切,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甚至连一个责备的眼神都没有。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中新型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伙伴、顾问,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活力奔放、“当家作主”的学生!
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的确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在这样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课堂上还缺少了一份沉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沉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沉静!“提醒学生发言讨论不太难,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是的,如果我们的新教育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倾听,缺少了这份沉静,那么我们学生的获益将不会比正襟危坐的课堂多多少。
建立起一种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一种互相倾听的关系,一种能直率地向教师、同伴求助的关系,一种即使拿不出意见来,也能得到老师和同伴善意的微笑的关系。让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回应,由沉静的课堂到鲜活的课堂,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具有实效性、灵动性。
一、从自身做起,学会倾听,使数学课堂沉静些,是创建倾听与回应课堂的基础。
“学会倾听”其实包含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即指要求听别人讲话时要专心、要细心。而深层含义是要“会听”,听的时候千万不能“有耳无心”,不能因为发言的人不是自己就放弃对问题的思考。课堂中的倾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注意倾听教师的发言;学生注意倾听全班交流时某个学生的发言;小组内组织讨论时学生倾听发言者的发言。
如何学会倾听呢?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教师以身作则,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教师的认真倾听的习惯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还应采用各种方法有意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
二、从学习方式入手,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的学习方式,但嘈杂、各说各话的小组讨论;发出问题便能立即得到答案的课堂交流;沉闷的、歪身斜体的无所事事……人们看不到倾听与回应,看不到理解、尊重与分享。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只能使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课堂又变成传统教学的“一问一答”式。“倾听与回应的课堂”实际是通过倾听,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真实想法得以展示,师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碰撞,通过交流、讨论、争辩、猜测、验证、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真正建立生动的、有实效的课堂。那么如何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呢? 在教学中,老师要多设计倾听与回应,如果不认真倾听,怎么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倾听(思考)——回应(讨论、交流、争辩、汇报……)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在倾听与回应这种“新”的方式中,师生“动 ”起来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学习效率很高,学生学会了倾听、表达、思考和争辩,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有着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这才是真实的、实效的课堂!
三、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使数学课堂具有灵动性。
新课程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也就是说:新课堂应该具有灵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需要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去挖掘他们每个人的潜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考得来的认识常常是模糊的,对错交织的……不太可能是标准答案,许多学生都不敢轻松自由地表达真实想法。为了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案课: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
师出示了表格:学生思考后填表,一生汇报自己采用一一列举法;老师,我觉得他的这种方法太麻烦,我有新的方法,我尝试了五次;老师,我对的他的说法有补充这种方法是鸡兔各一半;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只尝试了三次就找到答案了;老师;其实这跟我们奥数里学的假设法差不多……
有序的发言,有理的争辨,相互补充,静静的倾听……在这个倾听与回应的课堂上,学生能自主、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力地学习,这样的课堂必然会带给师生探究真理,共同体验思维高峰的喜悦感(即灵动);这样的课堂必然张扬学生的个性,激起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辅导
2、新课程湖北武昌区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朱毅凤、魏汉陵、肖芳玲
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幕:学生在发言时,他们有的嘴里不时嚷嚷着:“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被叫起来发言,教室里随即会响起其他学生失望的叹气声。当发言的学生站在讲台边或在自己的位置上“表现”自己的时候,坐在下面的同学一点儿也不“老实”,有的不假思索就与同座“交流切磋”,有的学生思维的闸门突然打开情不自禁地讨论起来,注意力不全在发言的学生身上。而上课的老师一直微笑着注视这一切,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甚至连一个责备的眼神都没有。很多人都认为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中新型的老师——学生学习的伙伴、顾问,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活力奔放、“当家作主”的学生!
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的确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课堂活动,然而我们是否想过,在这样热闹的背后,我们的课堂上还缺少了一份沉静,一份用心倾听他人发言的沉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沉静!“提醒学生发言讨论不太难,难的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美德”。是的,如果我们的新教育课堂上缺少了学生的倾听,缺少了这份沉静,那么我们学生的获益将不会比正襟危坐的课堂多多少。
建立起一种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一种互相倾听的关系,一种能直率地向教师、同伴求助的关系,一种即使拿不出意见来,也能得到老师和同伴善意的微笑的关系。让我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用心去倾听,用心去回应,由沉静的课堂到鲜活的课堂,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具有实效性、灵动性。
一、从自身做起,学会倾听,使数学课堂沉静些,是创建倾听与回应课堂的基础。
“学会倾听”其实包含有两层意思,表层意思即指要求听别人讲话时要专心、要细心。而深层含义是要“会听”,听的时候千万不能“有耳无心”,不能因为发言的人不是自己就放弃对问题的思考。课堂中的倾听包括这样几个方面: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注意倾听教师的发言;学生注意倾听全班交流时某个学生的发言;小组内组织讨论时学生倾听发言者的发言。
如何学会倾听呢?教师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倾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教师以身作则,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教师的认真倾听的习惯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还应采用各种方法有意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
二、从学习方式入手,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新的学习方式,但嘈杂、各说各话的小组讨论;发出问题便能立即得到答案的课堂交流;沉闷的、歪身斜体的无所事事……人们看不到倾听与回应,看不到理解、尊重与分享。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只能使探究流于形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课堂又变成传统教学的“一问一答”式。“倾听与回应的课堂”实际是通过倾听,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真实想法得以展示,师生之间的思维产生碰撞,通过交流、讨论、争辩、猜测、验证、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真正建立生动的、有实效的课堂。那么如何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呢? 在教学中,老师要多设计倾听与回应,如果不认真倾听,怎么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在倾听(思考)——回应(讨论、交流、争辩、汇报……)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在倾听与回应这种“新”的方式中,师生“动 ”起来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学习效率很高,学生学会了倾听、表达、思考和争辩,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有着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这才是真实的、实效的课堂!
三、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使数学课堂具有灵动性。
新课程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也就是说:新课堂应该具有灵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当然需要教师真正了解学生,去挖掘他们每个人的潜质,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创建倾听与回应的课堂。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思考得来的认识常常是模糊的,对错交织的……不太可能是标准答案,许多学生都不敢轻松自由地表达真实想法。为了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
案课: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鸡兔同笼》
师出示了表格:学生思考后填表,一生汇报自己采用一一列举法;老师,我觉得他的这种方法太麻烦,我有新的方法,我尝试了五次;老师,我对的他的说法有补充这种方法是鸡兔各一半;老师,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只尝试了三次就找到答案了;老师;其实这跟我们奥数里学的假设法差不多……
有序的发言,有理的争辨,相互补充,静静的倾听……在这个倾听与回应的课堂上,学生能自主、生动活泼地、具有生命力地学习,这样的课堂必然会带给师生探究真理,共同体验思维高峰的喜悦感(即灵动);这样的课堂必然张扬学生的个性,激起创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辅导
2、新课程湖北武昌区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 朱毅凤、魏汉陵、肖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