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解决问题” 的教学中,通过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数量关系等策略,促进学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解决问题;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52-02
“解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应着以前教材中的应用题。 “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名称上改变了,内容也分散到各个运算之中,淡化了数量关系,加强了“解决问题”与情境的联系,注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一、在情境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新教材都是借助学生身边的资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鼓励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54页的例2时,杨鹏程、蔺雪艳两位老师是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个小实验——“配制蜜水”进行引入。
课件出示:
教师调制了三杯甜甜的蜂蜜水,虽然都是由蜂蜜和水调制出来的,可是味道并不一样。 第三杯蜂蜜和水的比是1∶1,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分,而前两杯蜂蜜水中的蜂蜜和水是不等量的,所以不是平均分。由此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不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配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自然而然就把学生带入了新课。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用分数或比的方法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的过程自然流畅,学生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凸显问题
学生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可用的信息的过程,教师无需干涉过多,只需要让学生自由发言,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再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1页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出示课件:
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擦桌椅的比扫地的多几人?扫地的比擦桌椅的少几人?擦桌椅的和扫地的一共多少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为什么?”经过大家的分析,最后确定“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在分析数量关系中寻找策略
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打下基础。
例如, 蔺雪艳老师在教学关于比的知识时,首先出示: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个某种清洁剂浓缩液和一个稀释瓶:
让学生自主研究稀释液、浓缩液,以及“ 1∶4、1∶3、1∶5”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1)独立尝试解决问题;(2)画图来帮助解题;(3)四人小组交流解题时的想法。特别提示:画图也是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在梳理过程中进行巩固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还要有梯度,符合学生实际,关注所有学生,同时注重个别差异。
例如,杨鹏程老师在学生交流算法后,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又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了同类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是新授课后的一个必要环节。
五、在实践运用中拓展训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题目: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左右两部分来看,左边2个,右边5个,5 2=7;从物体的颜色来看,4个深色,3个浅色,4 3=7;从物体的形状来看,6个圆的,1个扁的,6 1=7。让学生从位置、颜色、形状等去观察,应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从而揭示一个道理:我们有时候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学生会观察、会倾听、会交流、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责编 童 夏)
[关键词]解决问题;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8-0052-02
“解決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应着以前教材中的应用题。 “应用题”转变为“解决问题”,名称上改变了,内容也分散到各个运算之中,淡化了数量关系,加强了“解决问题”与情境的联系,注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一、在情境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新教材都是借助学生身边的资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信息量比较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鼓励学生从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及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54页的例2时,杨鹏程、蔺雪艳两位老师是利用学生最熟悉的一个小实验——“配制蜜水”进行引入。
课件出示:
教师调制了三杯甜甜的蜂蜜水,虽然都是由蜂蜜和水调制出来的,可是味道并不一样。 第三杯蜂蜜和水的比是1∶1,就是我们常说的平均分,而前两杯蜂蜜水中的蜂蜜和水是不等量的,所以不是平均分。由此告诉学生,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不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配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自然而然就把学生带入了新课。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用分数或比的方法表示三个数量的关系,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的过程自然流畅,学生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二、在对信息进行处理时凸显问题
学生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从中提取可用的信息的过程,教师无需干涉过多,只需要让学生自由发言,提醒学生注意倾听他人发现的信息,再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例如,我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51页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出示课件:
先请学生说说“从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擦桌椅的比扫地的多几人?扫地的比擦桌椅的少几人?擦桌椅的和扫地的一共多少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哪个问题提得最好?为什么?”经过大家的分析,最后确定“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分析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在分析数量关系中寻找策略
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动手操作、画线段图、小组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学生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打下基础。
例如, 蔺雪艳老师在教学关于比的知识时,首先出示:妈妈在超市购买了一个某种清洁剂浓缩液和一个稀释瓶:
让学生自主研究稀释液、浓缩液,以及“ 1∶4、1∶3、1∶5”分别表示什么,引导学生:(1)独立尝试解决问题;(2)画图来帮助解题;(3)四人小组交流解题时的想法。特别提示:画图也是有效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在梳理过程中进行巩固
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还要有梯度,符合学生实际,关注所有学生,同时注重个别差异。
例如,杨鹏程老师在学生交流算法后,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总结,又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了同类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解题技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是新授课后的一个必要环节。
五、在实践运用中拓展训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一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例如,题目:
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从左右两部分来看,左边2个,右边5个,5 2=7;从物体的颜色来看,4个深色,3个浅色,4 3=7;从物体的形状来看,6个圆的,1个扁的,6 1=7。让学生从位置、颜色、形状等去观察,应用不同的算式来解答同一个问题,从而揭示一个道理:我们有时候需要变换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步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新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促进学生会观察、会倾听、会交流、会反思等学习品质的养成。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责编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