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近目标的《蝙蝠》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a1a1a1a1a1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闻华东师范大学有一个歌剧实验中心,2017年正是该中心成立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经常听到他们排练演出歌剧的消息,但是一直没有机会现场观摩。2017年11月28日,应歌剧实验中心曹金教授的邀请,前往上海美琪大戏院观摩该中心最新制作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可以说,这个夜晚对于我是意外的惊喜,因为我无论如何想不到一个以教学和实践为主的歌剧实验中心,能够为观众奉献出这样一部具有相当专业水准的歌剧制作。
  《蝙蝠》是一部輕歌剧,艺术形式上的轻盈并不代表作品的难度指数低:相反,与很多正歌剧相比,《蝙蝠》对于演员的要求更高,不仅要唱功好,还要会表演、会跳舞:对于中国演员来说,更要解决语言的问题,虽然演出时对白都是中文,但是唱段全为德文,两者要无缝对接,演员的能力必须得全面。《蝙蝠》自诞生以来就属于上演率极高的剧目,因为有大量对白,所以目前在国内上演的版本都进行了对白本土化的处理,一是方便观众理解剧情,二是母语对白更容易发挥演员的表演才能。此版《蝙蝠》同样是中文对白,并且为了凸显地域特征,还在其中多处以沪语处理,而对一些原文的翻译也进行了大胆的本土化音译和改编,力图在对话中也给予观众现场联想,增强代入感。比如原剧台词法语“Bonjour(早上好)”,以音译的方式直接改为汉语“笨猪”:“再见”则说成沪语的“再会”:因为演出的美琪大剧院紧邻梅龙镇商业中心,于是爱森斯坦一家的晚餐也是让女仆去“梅龙镇”采买等等。
  这个制作最吸引眼球的一处本土化设置,是安排在第二幕舞会当中一段的川剧变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脸传承人洪万春和他的女儿以出神入化的技巧,变换出不同脸谱近十次,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变脸艺术与洋腔洋调的歌剧完美结合,成为这版《蝙蝠》的最大亮点。当然,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最具中国特色的创意,竟然来自本剧导演、一位地道的老外,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教授、歌剧导演迈克尔·特米(Michael Temme)。迈克尔与华师大歌剧实验中心已经合作了6年,执导排演过多部歌剧。变脸的创意就是在曹金请他吃川菜时,偶然看到变脸表演而想到的。迈克尔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入,整体呈现中,中国元素的融入既能够很恰当地保持原作的意图,同时又会增强中国观众的亲切感及文化认同。
  在开场前,舞台上播放了一段视频,详细介绍了这部歌剧制作的台前幕后,其中有不少导演工作时的场景。对于很多从没有演过歌剧的年轻学生来说,迈克尔相当耐心,不仅手把手地指导,而且还身体力行做示范,包括宫廷舞该怎么站位、用什么姿态等等。专业的导演指导出的必定是专业的演员。虽然参加演出的所有演员都是学生,但是经过迈克尔长达9个月的训练,这些学生已经展现出专业演员的素养,尤其是几位角色演员,不仅各具特点,而且都很好地展示了自己的优势。迈克尔说:“《蝙蝠》这部戏囊括了许多戏剧形式,可以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学到很多东西。除了咏叹调、重唱,还有许多对白,学生们除了可以学习如何演唱,还能学会如何用舞台语言演绎对白,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部制作对于演员的选择很准确。罗莎琳德和阿黛拉同为女高音,饰演罗莎琳德的高凌媛偏戏剧抒情,而饰演阿黛拉的彭小爽则更倾向于小花腔,二人音色音质不同,一个是青衣,一个是花旦,都与人物角色的要求吻合。高凌媛表演很大气,中低音声部比较自如:彭小爽表演娇俏灵动,音色清脆婉转。饰演爱森斯坦的骆洋、饰演弗兰克的何宜霖、饰演阿尔弗雷德的曹正操等在舞台上的表演均非常投入,可圈可点。这些角色不仅要唱好,有时还要边唱边跳,尤其是宫廷舞那一段,说实话,很多专业院团的演员都不一定做得比他们好,不仅完成了所有舞段,而且像模像样,非常难得。
  华东师范大学合唱团和舞蹈团学生们担任了剧中的合唱和舞蹈的任务,虽然身着燕尾服和礼服,但是脸上未脱的稚气很容易让人看出他们的年轻。年轻没有经验也许是弱势,但是认真和勤奋足以弥补所有的不足。除了主演,我很注意群演的状态,因为这是学生团队,是一个教学实践的制作,只有每个参与演出的学生都融入在戏中,这个制作才能够打满分。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一个群众演员,都能够从他或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看出他们担负的职责。
  不得不提华东师范大学交响乐团。歌剧演出和一般的交响音乐会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没有长期扎实的训练,没有对作品深入的理解和领会,想要很好地完成一部歌剧的演奏可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然而当晚乐队的表现真的出人意料地好,在指挥丹尼尔·卡瓦扎(Daniel Hoyem-Cavazza)的执棒下,将作品的节奏力度、轻重缓急都很好地表现出来。而这位来自维也纳喜歌剧院的指挥家,其身份背景足以带领并训练出一个并非专业的乐团完成一次专业的歌剧演奏。
  艺术院校制作歌剧还是以节约成本为主。本剧的舞美非常简约,几幅上下移动的帷幕布上,以蜡笔画风格画出了欧式的花园、客厅、舞厅、监狱等等场景,通过不同的位置、角度,营造出非常具有立体感和代入感的舞台场景。虽然真实的道具不过几张桌椅、沙发、酒杯、餐盘等等,但是观众并不会感到制作的简陋,反而更具有一种海派的精心和雅致的情调。可见,歌剧制作并非要一掷千金奢华无比才能吸引观众。
  2002年,德国留学回来的曹金,发现国外音乐院校的课程设置中都有表演课,而国内的歌剧教育还局限在声乐教育方面,并没有专业的歌剧表演教学。正是为了弥补学生在实践方面的不足和欠缺,2006年他申请组建了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曹金说:“国外很多艺术院校每年至少排演两部歌剧,每个学生都会参与歌剧排演中,并作为他们的毕业考核项目。我们虽然还做不到要求学生参演角色才能毕业,但这种常态训练对他们也是受益匪浅的。中国有非常好的老师,尤其在声乐技巧训练方面,因此,学生们也更为关注‘声音’。但歌剧艺术是一门综合体,不只是把咏叹调唱好即可,语言、音乐背景、舞台表演、作品风格则更为重要。我们的学生通过接受这样的全方位训练,从而发现自己的很多缺失,就会有进一步努力的目标。”歌剧原本就是舞台的艺术,而学校的教育与舞台紧密地结合,才会培养出真正具备专业和职业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华东师范大学歌剧实验中心十年的实践正是为着这样的目标。而这一次的《蝙蝠》正是向着这个目标“飞”近!
其他文献
荆蓝老师是中国歌剧界的一员老将。生于1928年,2017年4月10日病逝,享年九十岁。她是陕西绥德人,1942年参加工作,1944年入党。曾是鲁艺文学系学员,在加入鲁艺前已开始登台演戏,又在华北联大学习了俄语。担任过苏联文化代表团电影队的翻译,也译过一些苏联文艺作品。1950年,中央歌剧院还是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时,她就成为剧院的一位演员。此后,担任过剧院歌剧团的演员队队长、剧院并改时期的领导小组成
期刊
如果今年不是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上海歌剧院的院庆60周年也许不会以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作为庆典剧目上演,因为在威尔第一生创作的歌剧中,其代表作是他中期的《游吟诗人》《弄臣》《茶花女》,以及加上他接近晚期的《阿依达》。《法尔斯塔夫》是威尔第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力求突破的歌剧,写完上演时,威尔第已经80岁了。不像他的同胞罗西尼,喜歌剧原本不是威尔第的菜,早年他创作的第二部歌
期刊
编者按:9月1 5日至1 7日,上海歌剧院版《法尔斯塔夫》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连演三场。这是歌剧《法尔斯塔夫》在中国完整版的首秀,上海歌剧院通过演员及指挥的“混搭”、英伦复古写实又别具一格的舞台效果,将这部号称史上最难的喜歌剧展现在观众面前。  佳节已过,余音尚在。9月15日晚起,上海歌剧院版《法尔斯塔夫》在上海大剧院大剧场连演三场。难得的小长假,上海因受台风影响,三天里有两天都笼罩在风雨中,月亮看
期刊
2013年秋天,我曾到意大利旅游。抵达米兰,除了米兰大教堂,自然要去朝拜斯卡拉歌剧院。到了那里却发现歌剧院关门——那几天没有演出。向工作人员解释后,获准在歌剧院的大厅匆匆一览,就这样有些遗憾地告别了斯卡拉。  没想到仅过了三年,斯卡拉歌剧院几百人的全班人马居然浩浩荡荡开到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东艺的2016—2017演出季揭幕(演出内容有歌剧、交响乐、古典芭蕾、现代舞)。如此大排场的“兴师动众”,
期刊
记得在1983年底,荆蓝同志对我说:艺术室的方晓天、胡献廷和她经常谈起自己一辈子都在歌剧战线上工作,对歌剧事业有很深的感情。现在都快退休了,还想为歌剧事业做点事。大家商议把全国上演过的歌剧编成一本书,可叫《中国歌剧史》。因感到编辑力量不足,我们请李波同志加入进来。李波同志欣然应允。高复明同志闻讯,也热情地表示愿意参加这项工作。这样就组成了编委班子。说着就拿出一份他们拟定的大纲给我,希望我从艺术档案
期刊
威尔第在写完《法尔斯塔夫》的时候,留下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全部写完了。去吧,老约翰!照你的方式过日子,爱活多久就活多久。你这可爱的骗子。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戴着不同的面具,然而在那些面具之下,你永远是率真无伪的。去吧,寻你的开心去吧!再见!”  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话,为这部歌剧的基调打下了一个注解。还有什么比寻开心更能让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更心仪呢?  显然,这部歌剧的风格完全不同于威尔第
期刊
引言  我的新书《优雅的时光》,今年夏天将在台湾地区刊印问世,为此不免写上几句,谈谈这本书的由来及特点。  此书有个副题:“达人聆赏乐剧歌剧22年全记录”。这“乐剧”当然是指瓦格纳编写并且作曲的11部传世作品,他管它们叫“乐剧”,以示与一般“歌剧”的不同。我看歌剧自然不止22年,但聆赏瓦格纳乐剧演出仅从1995年开始,到今年夏天刚满这个年数。1995年至2016年间,我们夫妇去了拜罗伊特总共十次。
期刊
内容提要:校园歌剧主要是由艺术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实践化教学为目的,在以学校为主的环境下排演的歌剧形式。本文通过对厦门、天津两所高校的校园歌剧调研发现,校园歌剧在人才培养及推广模式方面,较之专业歌剧院团具有教育教学、专业协同创新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的功能性意义。  关键词:校园歌剧、人才培养、推广模式  歌剧是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综合性舞台艺术。作为内部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一部歌剧需文学作者、
期刊
德彪西的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被认为是现代歌剧的始祖,因为它在表现手法上与古典歌剧截然不同——没有咏叹调,没有合唱,故事只围绕几个角色展开,音乐如行云流水,自始至终没有停顿,每一场戏看似独立,实则联系紧密,而且层层推进,其传达的戏剧性和张力,是全方位的。除了舞台上表现出的,还有观众自己想象的,虚实结合,不知不觉就会随着音乐走进戏里,如梦如幻。正是这种非常特别的感受,在我听过一次之后,便深深地
期刊
紫檀,一种珍稀木材:《紫檀》,一部新创作品。紫檀根脉深植南国沃土,《紫檀》艺术绽放燕赵大地。廊坊,自古与京畿津门为邻,《紫檀》为该市自主打造的第一部大型原创音乐剧,2017年仲春首轮演出,当地观众一片喝彩:2017深冬晋京演出,首都观众大加好评。  笔者如约前往观看了12月14日这一场。那晚京城北风凛冽寒意深浓,保利剧院前厅人潮涌动热气腾腾。正面一扇大屏风,一张大龙椅,端的一派京作木器的高贵雍容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