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秋天,我曾到意大利旅游。抵达米兰,除了米兰大教堂,自然要去朝拜斯卡拉歌剧院。到了那里却发现歌剧院关门——那几天没有演出。向工作人员解释后,获准在歌剧院的大厅匆匆一览,就这样有些遗憾地告别了斯卡拉。
没想到仅过了三年,斯卡拉歌剧院几百人的全班人马居然浩浩荡荡开到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东艺的2016—2017演出季揭幕(演出内容有歌剧、交响乐、古典芭蕾、现代舞)。如此大排场的“兴师动众”,在上海演出史上值得大书一笔。
开幕大戏《西蒙·波卡涅拉》(音乐会版),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力作,在这之前他以《纳布科》《麦克白》《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蜚声乐坛,成为意大利歌剧标志性的旗手。但在当时,瓦格纳的歌剧已开始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分庭抗礼,并且其影响力已越来越风靡全球。如何在创作上突破求变,已成为威尔第的命题。《西蒙·波卡涅拉》就是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它首演于1857年的威尼斯。但到了1880年,已67岁的威尔第与脚本作者博依托又作了修改,可见威尔第对此作的重视程度。所以我们现在所欣赏到的《西蒙·波卡涅拉》,已接近威尔第的晚期风格(如《奥赛罗》)。
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与威尔第之前创作的歌剧不同,《西蒙·波卡涅拉》是一部以男人为主的戏(女主角仅阿梅利亚一人):男中音、男低音、男高音。音乐暗沉厚重,少有华丽流畅、富有节奏韵律感的“跑马歌”,因此在威尔第的戏码中,此作以往的上演率并不高。但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尤其在越来越了解瓦格纳后,更感觉到此作的特殊价值,于是上演率趋高。歌王多明戈在从男高音转型男中音后(其实他出道时就是男中音),演唱的第一个主角就是西蒙·波卡涅拉——2015年他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主演此剧(也是郑明勋指挥),我还专程赴北京观赏。
郑明勋与《西蒙·波卡涅拉》有着特殊的情结。据说他30年前在美国纽约大都会的首秀,就是《西蒙·波卡涅拉》。在这30年间,他已无数次指挥过此剧,可谓驾轻就熟、滚瓜烂熟。此番他在东艺,全剧背谱挥棒,就是一个证明。服帖。
几位主演的表现可圈可点。饰演第一男主角西蒙·波卡涅拉的是意大利歌坛新秀西蒙·皮亚佐拉(有趣的巧合:同名不同姓),今年才31岁,曾在2013年的维罗纳多明戈声乐比赛中获二等奖及最佳观众缘奖。他扮相老成(看上去有40多岁),唱功考究,面罩感强,运腔细腻入微,尤其是对弱音的控制殊为出色,演唱风格颇具老一辈歌唱家的韵味。不过相对波卡涅拉这个比较厚重的角色,目前皮亚佐拉的音量和声音的质感,似乎还稍显稚嫩,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相信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舞台磨炼,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有意思的是,饰演阿梅利亚的意大利女高音卡门·吉安纳塔西奥,2002年荣获巴黎的多明戈声乐比赛一等奖和最佳观众缘奖,可见意大利歌坛在沉寂多年后,已开始人才辈出。卡门现在已是世界歌坛的一线演员,去年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主演《诺尔玛》。她形象性感,嗓音抒情而又温暖,运腔地道,音色感人,颇具米雷拉·弗雷妮和蕾内·弗莱明的特色、腔调和风韵。虽然有时候气息稍欠稳定,影响声线的顺畅通达,但她依然是我当晚最欣赏的卡司之一。
俄罗斯盛产男低音,德米特里·贝罗萨尔斯基的音质厚实、坚挺而富磁性,颇具威慑力,他饰演的雅各布·菲耶斯科形神兼备,成熟老到。西蒙与如此级别的男低音配戏,难免要相形见绌了。
有着一流男高音嗓音的意大利人法比奥·萨多利,块头形象绝对“奇葩”,但他的嗓音实在太出众了,我们也就只当“视而不见”,纯粹享受其极具威力和穿透力的“金光闪闪的”男高音。几年前我曾在上海大剧院欣赏过他的《阿蒂拉》,当时即被震撼,此番再度激赏。当晚观众唯一一次演出中的热烈掌声,就是给了萨多利。
韩国人目前在世界歌坛的地位已毋容置疑,这几年我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以及一些地方小剧院等,多次看到由韩国人饰演的歌剧主角,尤其是男主角。因此这回最初得知由韩国人金柱泽饰演剧中的保罗,并没有感到突兀。但金柱泽无论是扮相还是嗓音,都感觉是《费加罗》的戏路,难以诠释保罗这个角色的阴险毒辣。不知这个角色的选角是否与郑明勋想提携自己的同胞有关。
因为这部戏的特点,郑明勋在指挥中几乎是一气呵成,没有在演员演唱其间留出空当让观众鼓掌(唯一的一次就是上文提到的男高音),这样的处理是忠实于原著的,深得威尔第的心意。织体厚实的管弦乐,也让近百人的乐队有了用武之地。当然,更震撼人心的是斯卡拉的合唱队。这已不是什么整齐、音色的概念了,这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从心底里致敬的超级人声。仔细看,合唱队中居然有不少老先生、老太太。在國内合唱界数一数二的上海歌剧院同仁听后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到底是来自歌剧的发源地、美声之乡,不同凡响!
没想到仅过了三年,斯卡拉歌剧院几百人的全班人马居然浩浩荡荡开到了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东艺的2016—2017演出季揭幕(演出内容有歌剧、交响乐、古典芭蕾、现代舞)。如此大排场的“兴师动众”,在上海演出史上值得大书一笔。
开幕大戏《西蒙·波卡涅拉》(音乐会版),是威尔第创作中期的力作,在这之前他以《纳布科》《麦克白》《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等蜚声乐坛,成为意大利歌剧标志性的旗手。但在当时,瓦格纳的歌剧已开始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分庭抗礼,并且其影响力已越来越风靡全球。如何在创作上突破求变,已成为威尔第的命题。《西蒙·波卡涅拉》就是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它首演于1857年的威尼斯。但到了1880年,已67岁的威尔第与脚本作者博依托又作了修改,可见威尔第对此作的重视程度。所以我们现在所欣赏到的《西蒙·波卡涅拉》,已接近威尔第的晚期风格(如《奥赛罗》)。
与传统的意大利歌剧与威尔第之前创作的歌剧不同,《西蒙·波卡涅拉》是一部以男人为主的戏(女主角仅阿梅利亚一人):男中音、男低音、男高音。音乐暗沉厚重,少有华丽流畅、富有节奏韵律感的“跑马歌”,因此在威尔第的戏码中,此作以往的上演率并不高。但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尤其在越来越了解瓦格纳后,更感觉到此作的特殊价值,于是上演率趋高。歌王多明戈在从男高音转型男中音后(其实他出道时就是男中音),演唱的第一个主角就是西蒙·波卡涅拉——2015年他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主演此剧(也是郑明勋指挥),我还专程赴北京观赏。
郑明勋与《西蒙·波卡涅拉》有着特殊的情结。据说他30年前在美国纽约大都会的首秀,就是《西蒙·波卡涅拉》。在这30年间,他已无数次指挥过此剧,可谓驾轻就熟、滚瓜烂熟。此番他在东艺,全剧背谱挥棒,就是一个证明。服帖。
几位主演的表现可圈可点。饰演第一男主角西蒙·波卡涅拉的是意大利歌坛新秀西蒙·皮亚佐拉(有趣的巧合:同名不同姓),今年才31岁,曾在2013年的维罗纳多明戈声乐比赛中获二等奖及最佳观众缘奖。他扮相老成(看上去有40多岁),唱功考究,面罩感强,运腔细腻入微,尤其是对弱音的控制殊为出色,演唱风格颇具老一辈歌唱家的韵味。不过相对波卡涅拉这个比较厚重的角色,目前皮亚佐拉的音量和声音的质感,似乎还稍显稚嫩,难免让人感觉有些力不从心。相信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和舞台磨炼,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有意思的是,饰演阿梅利亚的意大利女高音卡门·吉安纳塔西奥,2002年荣获巴黎的多明戈声乐比赛一等奖和最佳观众缘奖,可见意大利歌坛在沉寂多年后,已开始人才辈出。卡门现在已是世界歌坛的一线演员,去年曾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主演《诺尔玛》。她形象性感,嗓音抒情而又温暖,运腔地道,音色感人,颇具米雷拉·弗雷妮和蕾内·弗莱明的特色、腔调和风韵。虽然有时候气息稍欠稳定,影响声线的顺畅通达,但她依然是我当晚最欣赏的卡司之一。
俄罗斯盛产男低音,德米特里·贝罗萨尔斯基的音质厚实、坚挺而富磁性,颇具威慑力,他饰演的雅各布·菲耶斯科形神兼备,成熟老到。西蒙与如此级别的男低音配戏,难免要相形见绌了。
有着一流男高音嗓音的意大利人法比奥·萨多利,块头形象绝对“奇葩”,但他的嗓音实在太出众了,我们也就只当“视而不见”,纯粹享受其极具威力和穿透力的“金光闪闪的”男高音。几年前我曾在上海大剧院欣赏过他的《阿蒂拉》,当时即被震撼,此番再度激赏。当晚观众唯一一次演出中的热烈掌声,就是给了萨多利。
韩国人目前在世界歌坛的地位已毋容置疑,这几年我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慕尼黑巴伐利亚歌剧院、拜罗伊特节日剧院以及一些地方小剧院等,多次看到由韩国人饰演的歌剧主角,尤其是男主角。因此这回最初得知由韩国人金柱泽饰演剧中的保罗,并没有感到突兀。但金柱泽无论是扮相还是嗓音,都感觉是《费加罗》的戏路,难以诠释保罗这个角色的阴险毒辣。不知这个角色的选角是否与郑明勋想提携自己的同胞有关。
因为这部戏的特点,郑明勋在指挥中几乎是一气呵成,没有在演员演唱其间留出空当让观众鼓掌(唯一的一次就是上文提到的男高音),这样的处理是忠实于原著的,深得威尔第的心意。织体厚实的管弦乐,也让近百人的乐队有了用武之地。当然,更震撼人心的是斯卡拉的合唱队。这已不是什么整齐、音色的概念了,这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从心底里致敬的超级人声。仔细看,合唱队中居然有不少老先生、老太太。在國内合唱界数一数二的上海歌剧院同仁听后也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到底是来自歌剧的发源地、美声之乡,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