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成为上海歌剧院的发展方向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f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今年不是莎士比亚诞辰400周年,上海歌剧院的院庆60周年也许不会以威尔第的《法尔斯塔夫》作为庆典剧目上演,因为在威尔第一生创作的歌剧中,其代表作是他中期的《游吟诗人》《弄臣》《茶花女》,以及加上他接近晚期的《阿依达》。《法尔斯塔夫》是威尔第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的最后一部具有喜剧色彩的、力求突破的歌剧,写完上演时,威尔第已经80岁了。不像他的同胞罗西尼,喜歌剧原本不是威尔第的菜,早年他创作的第二部歌剧《一日之王》,就是因为不擅长喜剧特色而导致失败,这几乎浇灭了威尔第的创作热情。在经过了漫长而又丰富多彩的人生起伏后,威尔第以《法尔斯塔夫》作为自己创作的句号,无疑是耐人寻味的。
  《法尔斯塔夫》不同于威尔第以往所有的作品,几乎没有独立的可听性强的咏叹调。在威尔第咏叹调唱片集中,我从来没有找到过一首唱段是选自《法尔斯塔夫》的(普契尼唯一的喜歌剧《贾尼·斯基基》中还有一首“亲爱的爸爸”)。它的重点在重唱和合唱,并多处用了赋格,增添了喜剧色彩——比如最后的大合唱“人世间只是一场玩笑”。这部戏更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演员的表演,如果说威尔第以前的歌剧着重于唱的话,《法尔斯塔夫》则在表演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喜剧尤其要强调表演),是真正的演与唱并重的、融为一体的戏码,所以欣赏《法尔斯塔夫》,现场的演出就显得更为重要。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威尔第的这部戏,即便在世界乐坛,上演率也并不高,所以我们能在上海现场欣赏,真的是机会难得。
  此次上海歌剧院上演的《法尔斯塔夫》,采用了中外合作的方法一以往也有过类似的组合,但这次合作所产生的效果最为成功、最为成熟。导演、舞台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都是由英国方面担任,这样就保证了整体的协调性和统一感——关键是这些歌剧专家聚合而成的效果达到了相当高的和谐。
  不同于抽象和神话为题材的歌剧,《法尔斯塔夫》改编自莎士比亚的戏剧,每场戏都有具体的场景,难以让导演天马行空地发挥(此类弄巧成拙的事例不胜枚举),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这次上海版的《法尔斯塔夫》也是如此,但导演巧妙地将舞台场景一分为二,这样既丰富了舞台的表演场景和层次,又便于轮换换景,可谓一举两得。在第二幕第二场,舞台甚至分为三块:法尔斯塔夫躲在洗衣大筐、福德等一干人前来“捉奸”、南内塔和芬顿在小屋里接吻——我看过多部《法尔斯塔夫》的DVD,最激赏的还是这次上海版,导演的手法新颖、合情合理,整体感和谐。演员的服装也与舞台场景协调。
  本来我想两组演员都看的,但因为天气和身体的原因,只看了由林友声指挥的第二场演出(甚为遗憾)。第一主角法尔斯塔夫由彼得罗·斯帕尼奥利饰演,看履历,此君在世界著名歌剧院都曾担任过角色,如斯卡拉、维也纳、英国皇家等,以前也饰演过法尔斯塔夫这一角色,戏路纯熟,表演时细节丰富自然,但似乎有些太绅士腔(他本人的身份是爵士)——法尔斯塔夫应该更无厘头些、更痞一些。
  徐晓英曾多次出演过《风流寡妇》等轻歌剧、喜歌剧,以往的表演经验在这次饰演艾丽斯·福德上派了用场,加上她的唱功实力,因此她的演唱可谓形神兼备。来自意大利的男中音皮耶罗·特拉诺瓦,几乎演遍了意大利所有的著名歌剧院,他饰演的福德,一招一式,都证明了他是一位有着丰富舞台经验的老戏骨。美国籍女中音妮可·皮科洛米尼,嗓音宽厚低沉,她饰演的奎克利夫人韵味十足,喜感强。
  在此要特别提到上海歌剧院的两位新人:饰演南内塔的宋倩,饰演芬顿的张帆涛。这两位曾在和正在意大利留学,颇得意大利美声的精髓,此番出演一对恋人,除了表演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他们的唱功已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下半场的演出,可圈可点,预示着他们宽广的前景。最近几年,上海歌剧院涌现了好几位新秀,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有海外留学的经历,而且学有所成,起点颇高,只要假以时日多在舞台上磨炼,将是未来振兴上海歌剧院的中坚力量。
  林友声仅凭一场指挥,就将乐队调理得如此顺畅,证明中国的歌剧指挥完全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以前多次看過林友声指挥的歌剧,他的实力高于他的知名度。他比较低调,但“手里的活”仔细扎实。
  这次上海歌剧院没请著名的大牌,力气花在实处,取得了货真价实的效果。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上海歌剧院近年来整体制作最为成功的一部歌剧,值得肯定,这应该成为上海歌剧院以后发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三幕轻歌剧  克拉里  (1823年首演剧本)  编剧:约翰·霍华德·佩恩  作曲:亨利·R.毕肖普  首演地点: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第二幕  第一场  【伯爵豪宅中的一个套房。威斯比娜朝着克拉里走来,克拉里头发凌乱,脸色苍白。  克拉里:谢谢!谢谢!千万个谢谢。真抱歉,给你们添了麻烦,如今一切都已经过去,没事了。  威斯比娜:小姐,伯爵来了,伯爵来了!  【伯爵上场。克拉里情绪激动,跌跌
期刊
尽管莱翁卡瓦洛的《丑角》是受到了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演出成功的鼓舞而完成的,但是这两部歌剧在整个歌剧史上常常被看成是一对“双生子”,二者都是在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真实主义创作的影响下而催生的作品——《丑角》的取材就是来自作曲家作为法官的父亲所亲自审理的一桩案件,《乡村骑士》则是来自维尔加的同名短篇小说。由于这两部歌剧相对篇幅都不长,故经常同时演出。  2017年4月8日晚,在西方复活节即将到来之际
期刊
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绝对是本年度一场十分重要的演出——这就是刚刚在上交音乐厅上演的蒙特威尔第歌剧《奥菲欧》。  我们一般都知道,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但对他的伟大前辈、意大利巴洛克音乐的代表蒙特威尔第,可能熟知者不多,殊不知这是意大利歌剧极为重要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607年创作的《奥菲欧》,标志着“由音乐构成的戏剧”这一近代歌剧理念的脱颖而出。《奥菲欧》无疑是意大利歌剧真正的开山之作,从此,
期刊
1946年10月9日的夜晚,风云密布。一个来自斯科纳的女孩从旧城区出发前往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她将作为职业歌手进行首场演出。5天前,在马尔默的一场音乐会上,她被告知要在韦伯的《自由射手》中饰演阿加特(Agathe)。原先饰演这个角色的歌手正在休假,导演到很晚才意识到其他人都没有唱过这个角色,于是这一角色的人选落在了这位年轻歌手身上。当时,她还没有与歌剧院签约。  这几天过得非常紧张,临时救场的年
期刊
2017年岁末,古典歌坛痛失德米特里·亚历山大洛维奇·赫瓦罗斯托夫斯基。这位事业正如日中天的歌剧表演艺术家、世界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用顽强的毅力和达观的心态抗击病魔两年半后,最终还是被脑癌夺去了鲜活的生命,享年仅55岁。  银发飘逸、身材健硕的赫瓦罗斯托夫斯基素有“西伯利亚之虎”的美称,其舞台形象透着凛然之气和王者之风,歌声中似乎永远燃烧着不灭的火焰。孰料天妒英才,斯人英年早逝,携美音驾鹤而去,徒
期刊
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契亚》,自1835年9月26日在那不勒斯的圣·卡洛剧院首演以来,己当之无愧地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经典作品之一。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最新版本,2017年4月9日-12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登台亮相。四场演出并未因临时更换指挥而有所“降温冷却”,相反是愈演愈热几近沸点。四场演出大获成功,国内音乐界与文化界的热议激赏高度评价大大超乎预期。在纪念多尼采蒂22
期刊
本季的大都会歌剧《玫瑰骑士》(DerRosenkavalier)是弗莱明(Ren~Fleming)最后一次出演传统歌剧,这是业界早已知晓的事。但是她在演出前接受的两次采访中,对关于自身未来发展的回答相互矛盾,又引发了不少争议。其实两家媒体的报道内容并没有不一致,只是强调的点不同。可以确定的是,弗莱明并没有打算完全退出舞台,她会继续举办演唱会,明年甚至要重回百老汇,出演音乐剧《天上人间》(Carou
期刊
荆蓝同志不幸骤然离世,歌剧界很多老朋友为民族歌剧事业又失去一位忠诚的老战士深感痛惜。  我与荆蓝相识较晚,大约在“文革”后期的1974年前后。那时,中直两个歌剧院合并为中国歌剧团(荆蓝作为延安“鲁艺”的老同志,是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团里奉命创作两部新作:一部是草原知青题材的,一部是学大寨题材的。我与荆蓝分在草原题材的那一组,为此大家还一起下生活体验,先后去了呼和浩特与呼伦贝尔大草原。这是我与荆蓝
期刊
4月12日早晨醒来,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微信,准备收听一位老朋友每天转发的“语音新闻早餐”。未见“新闻”,却看到“荆蓝同志去世了”的短信。顿时脑中一片空白。许久,给老朋友回了唁电托转荆蓝家属,并草拟一联,以寄哀痛之情:  为民族歌剧业沥胆披肝不畏途中满榛荆;  编中国歌剧史呕心泣血遗芳青更胜于蓝。之后,又把这一不幸的消息转发给了歌剧界的朋友们。中央歌剧舞剧院有两位我非常敬佩的人:一位是翻译了许多西洋歌
期刊
荆蓝老师是中国歌剧界的一员老将。生于1928年,2017年4月10日病逝,享年九十岁。她是陕西绥德人,1942年参加工作,1944年入党。曾是鲁艺文学系学员,在加入鲁艺前已开始登台演戏,又在华北联大学习了俄语。担任过苏联文化代表团电影队的翻译,也译过一些苏联文艺作品。1950年,中央歌剧院还是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时,她就成为剧院的一位演员。此后,担任过剧院歌剧团的演员队队长、剧院并改时期的领导小组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