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羽,作为秦汉时代一个叱姹风云的诸侯领袖,他的传奇故事令中国人耳熟能详。他的事迹至今仍然广为流传,他指挥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成为整个华夏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和壮举。很多成语如破釜沉舟,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垓下之围均出自他的典故。清人李晚芳更是评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但是历史是永远不会有假设的。项羽的结局注定也是悲惨的,那么项羽是凭借什么力量成为秦汉时期一颗璀璨的明星呢?最终又是什么导致了他无可挽回的走向失败和死亡呢?本文将围绕项羽的生平和得失在参考史记,资治通鉴等史料一一展开分析。
关键词:起兵反秦;巨鹿之战;鸿门之宴;身死乌江
一、起兵反秦
(一)秦楚世仇
要说到项羽反秦的事情和原由,还得从项羽的祖上说起。项羽的祖父名叫项燕,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当时的秦国经过穆公东扩,孝公变法,昭襄王改革,异人守业,又经过吕不韦的悉心辅政之下,到了秦王嬴政的时候,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因此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之中,以虎狼之师素称的秦军便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但是在灭楚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楚国名将项燕的顽强抵抗。楚国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庞大。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游说诸侯,铺陈各自的政治主张,终于在中国形成了“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政治格局,联盟(合纵)与反联盟(连横)成为当时各诸侯国斗争的基调。如果合纵成功,那么称霸的将是楚国,如果连横成功,称霸的将是秦国。但历史事实是,反联盟(连横)取得了胜利,也就是秦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了。
(二)会稽起兵
说到项羽起兵,还要从他的叔父项梁说起,项梁与秦国的会稽郡守殷通是好友,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记载,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起义。殷通本来是要给项羽项梁和桓楚联合领兵的,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时是桓楚逃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我们可以从这段原文中,间接推测出项羽的性格,处事果敢,狠辣。首先,从项羽本纪的这段原文中,对项梁杀殷通的前因后果描写得较为简单和突兀。我们看不出殷通想要谋害项梁叔侄,恰恰相反,是项梁叔侄想要谋害殷通。那么历史上殷通是否要谋害项羽呢?史学界的说法上是不一的。首先,殷通如果想要谋害项羽,必然会事先准备刀斧手,但项羽自始至终没有关于殷太守事先埋伏刀斧手的情况的描述和铺垫。如果真的事先埋伏了刀斧手和弓箭手,就算项羽真的有百人斩的本领,怕也插翅难飞。其次,秦人最为忌惮楚人,项梁叔侄作为楚国曾经没落的贵族和遗民。殷太守在举事之前这么机密的事情都要跟一个不一定是自己阵营的人进行商议。如果殷通真的要谋害项梁叔侄,显然不在情理之中。反观项羽的表现,就真的可圈可点了。面对将他们叔侄二人奉为座上客,又如此信任自己,将机密大事托付给自己的太守,项羽在下手之时,迅速果敢,在事先做了周密准备的情况之下,丝毫没有片刻的犹豫。项羽果敢很辣的性格特点我们下文会做详尽的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项羽的性情分析
(一)意志顽强,品性坚毅
项羽意志顽强,品性坚毅。常常会在逆境之中寻求机遇和挑战,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的军队对秦军是有一种恐惧心理的,楚军和秦军在人数上的差距很大,当时秦国的军队势不可挡,不仅仅就大声楚军,还接二连三战胜了各国诸侯的军队和各地的起义军。章邯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打死了起义军的陈胜和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彭城之战中,他在一次面临着考验,因为就在他远征伐齐的过程之中,刘邦趁机率领诸侯联军偷袭并占领了他后方的大本营——彭城。这一次的境遇无疑比巨鹿之战中的情势更加危急。因为项羽此时不仅仅丢失了自己的根据地和大本营,面对着刘邦率领的数十万联军,他不得不从齐地撤退回援彭城。又要做好在撤退过程中齐地军民的侵扰和偷袭,最主要的是此时项羽能够自由调动的生力军只有不足5万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之下,根据地丢失还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最后正是凭借顽强的意志,以一当十。最终,奇迹再一次降临到了项羽的身上,不足五万的楚军不仅收复了彭城,还把多与自己十数倍的敌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二)性情暴虐,喜怒無常
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族二十万人于新安。” 那么单就这件事情来看,能否反映出项羽残忍暴戾的性格。首先我们先要看一下项羽是否真的坑杀了20万秦军许多研究历史的人认为,这个数字其实挺值得怀疑。既然项羽让秦国的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等继续率领秦朝的降兵。说明这支军队已经接受了项羽的编制,而并不是被收缴了武器,充作奴隶。从战前的40万到战后被坑杀时,仍然有40万,在数字上面不符合逻辑。那么存在的最大可能性就在于数十万赵军,剩下的赵军在投降后被坑杀,或者直接在被杀后才被埋葬的。项羽直接坑杀20万并没有卸下武器的秦军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虚构的,这些秦军很有可能是被楚军逼入深坑附近,在反抗的过程中被各种途径杀死的。那么我们要看项羽处死这20万降军是不是真的体现出他十足的残暴?是否在对待这些俘虏之上会有更好的选择?首先,当秦军投降之后,项羽每天带领20多万降卒,每天行军都会变慢很多,此外这么多人的粮草供应也是一个大问题。但是,章邯的降军大多是骊山囚徒,亡命之徒。如果就地遣散他们,他们不会拉帮结派去抢老百姓的粮食,从而导致民不聊生。项羽在入咸阳时,项羽曾经因为儒生韩生言语的激怒,随即下令烹杀韩生。在班固的《汉书.项籍传》中写到:“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霸。羽见秦宫室皆以烧残,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沐猴而冠,是用来讽刺人见识短浅,人徒有其表。项羽大发雷霆,下令烹杀韩生。其实,当时天下未定,项羽如果真的讨厌韩胜,他完全可以下令将韩生赶走即可。但是项羽杀掉韩生,就真的寒了天下想要投靠项羽人士的心。他们会认为项羽心胸狭窄,小事容不得人。
三、项羽悲惨命运背后的启示
我们发现,项羽失败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他本不是用人之人,却无可奈何地被历史无安在用人之人的位置上,他本是可用之人,却被历史戏剧性地安排在用人之人的位置上。因此,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璀璨无比。除了不懈的努力,关键还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这样,人生才不会迷失。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序》
[2]《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3]《汉书.项籍传》
[4]《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作者简介:关壮景,满族,1993年7月-,研究方向:民商法,物权法,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起兵反秦;巨鹿之战;鸿门之宴;身死乌江
一、起兵反秦
(一)秦楚世仇
要说到项羽反秦的事情和原由,还得从项羽的祖上说起。项羽的祖父名叫项燕,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当时的秦国经过穆公东扩,孝公变法,昭襄王改革,异人守业,又经过吕不韦的悉心辅政之下,到了秦王嬴政的时候,秦国统一天下已经成了大势所趋。因此在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之中,以虎狼之师素称的秦军便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但是在灭楚的过程中却遭到了楚国名将项燕的顽强抵抗。楚国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幅员辽阔,人口庞大。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纵,张仪为横,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张仪游说诸侯,铺陈各自的政治主张,终于在中国形成了“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政治格局,联盟(合纵)与反联盟(连横)成为当时各诸侯国斗争的基调。如果合纵成功,那么称霸的将是楚国,如果连横成功,称霸的将是秦国。但历史事实是,反联盟(连横)取得了胜利,也就是秦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了。
(二)会稽起兵
说到项羽起兵,还要从他的叔父项梁说起,项梁与秦国的会稽郡守殷通是好友,据《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记载,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起义。殷通本来是要给项羽项梁和桓楚联合领兵的,吾闻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时是桓楚逃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我们可以从这段原文中,间接推测出项羽的性格,处事果敢,狠辣。首先,从项羽本纪的这段原文中,对项梁杀殷通的前因后果描写得较为简单和突兀。我们看不出殷通想要谋害项梁叔侄,恰恰相反,是项梁叔侄想要谋害殷通。那么历史上殷通是否要谋害项羽呢?史学界的说法上是不一的。首先,殷通如果想要谋害项羽,必然会事先准备刀斧手,但项羽自始至终没有关于殷太守事先埋伏刀斧手的情况的描述和铺垫。如果真的事先埋伏了刀斧手和弓箭手,就算项羽真的有百人斩的本领,怕也插翅难飞。其次,秦人最为忌惮楚人,项梁叔侄作为楚国曾经没落的贵族和遗民。殷太守在举事之前这么机密的事情都要跟一个不一定是自己阵营的人进行商议。如果殷通真的要谋害项梁叔侄,显然不在情理之中。反观项羽的表现,就真的可圈可点了。面对将他们叔侄二人奉为座上客,又如此信任自己,将机密大事托付给自己的太守,项羽在下手之时,迅速果敢,在事先做了周密准备的情况之下,丝毫没有片刻的犹豫。项羽果敢很辣的性格特点我们下文会做详尽的分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二、项羽的性情分析
(一)意志顽强,品性坚毅
项羽意志顽强,品性坚毅。常常会在逆境之中寻求机遇和挑战,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的军队对秦军是有一种恐惧心理的,楚军和秦军在人数上的差距很大,当时秦国的军队势不可挡,不仅仅就大声楚军,还接二连三战胜了各国诸侯的军队和各地的起义军。章邯更是凭借一己之力打死了起义军的陈胜和项羽的叔父项梁。在彭城之战中,他在一次面临着考验,因为就在他远征伐齐的过程之中,刘邦趁机率领诸侯联军偷袭并占领了他后方的大本营——彭城。这一次的境遇无疑比巨鹿之战中的情势更加危急。因为项羽此时不仅仅丢失了自己的根据地和大本营,面对着刘邦率领的数十万联军,他不得不从齐地撤退回援彭城。又要做好在撤退过程中齐地军民的侵扰和偷袭,最主要的是此时项羽能够自由调动的生力军只有不足5万人。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之下,根据地丢失还要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最后正是凭借顽强的意志,以一当十。最终,奇迹再一次降临到了项羽的身上,不足五万的楚军不仅收复了彭城,还把多与自己十数倍的敌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二)性情暴虐,喜怒無常
根据《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记载: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族二十万人于新安。” 那么单就这件事情来看,能否反映出项羽残忍暴戾的性格。首先我们先要看一下项羽是否真的坑杀了20万秦军许多研究历史的人认为,这个数字其实挺值得怀疑。既然项羽让秦国的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等继续率领秦朝的降兵。说明这支军队已经接受了项羽的编制,而并不是被收缴了武器,充作奴隶。从战前的40万到战后被坑杀时,仍然有40万,在数字上面不符合逻辑。那么存在的最大可能性就在于数十万赵军,剩下的赵军在投降后被坑杀,或者直接在被杀后才被埋葬的。项羽直接坑杀20万并没有卸下武器的秦军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也是虚构的,这些秦军很有可能是被楚军逼入深坑附近,在反抗的过程中被各种途径杀死的。那么我们要看项羽处死这20万降军是不是真的体现出他十足的残暴?是否在对待这些俘虏之上会有更好的选择?首先,当秦军投降之后,项羽每天带领20多万降卒,每天行军都会变慢很多,此外这么多人的粮草供应也是一个大问题。但是,章邯的降军大多是骊山囚徒,亡命之徒。如果就地遣散他们,他们不会拉帮结派去抢老百姓的粮食,从而导致民不聊生。项羽在入咸阳时,项羽曾经因为儒生韩生言语的激怒,随即下令烹杀韩生。在班固的《汉书.项籍传》中写到:“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霸。羽见秦宫室皆以烧残,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沐猴而冠,是用来讽刺人见识短浅,人徒有其表。项羽大发雷霆,下令烹杀韩生。其实,当时天下未定,项羽如果真的讨厌韩胜,他完全可以下令将韩生赶走即可。但是项羽杀掉韩生,就真的寒了天下想要投靠项羽人士的心。他们会认为项羽心胸狭窄,小事容不得人。
三、项羽悲惨命运背后的启示
我们发现,项羽失败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他本不是用人之人,却无可奈何地被历史无安在用人之人的位置上,他本是可用之人,却被历史戏剧性地安排在用人之人的位置上。因此,每个人的人生都可能璀璨无比。除了不懈的努力,关键还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这样,人生才不会迷失。
参考文献:
[1]刘向《战国策序》
[2]《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3]《汉书.项籍传》
[4]《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作者简介:关壮景,满族,1993年7月-,研究方向:民商法,物权法,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