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如何才能是数学课堂更具活力与实效呢?我认为:一、教师领会教材内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二、重视学习过程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四、教学语言注重艺术化为有效数学课堂保驾护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算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有效; 经历; 融洽;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心中时刻要有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现状,体会他们的真实情感,否则教学就会脱离学生实际,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积 ,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习的积极性上反而得到抑制。因而,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绞尽脑汁为学生“搭桥找船“,学生不假思索坐享隔着知识之水的船,走在架于知识之河的桥上安步当车的陋习,应改变这种教师名为主导,实为主宰的单边教学行为,而应探讨如何诱导学生下河,进而教会他们游泳本领。
那么,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具活力与实效呢?
1教师领会教材内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就是要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同时应联系学生实际,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注意教材体现的几个特点:
1.1注意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现实背景: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如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个例题,张叔叔和王阿姨有一个材料要交换,张叔叔住天桥,王阿姨住遗址公园,两个人同时驾车,张车速每小时50千米,王每小时30千米,问题:他们可能几小时相遇?课本中遗址公园和天桥间有两个点:郭庄距遗址公园约总路程处,李村距遗址公园约总路程处,教材中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由于速度不同,相向出发的两个人相遇的地点不会是路程的中点,当我们认可这样的目的,那就需要在路程的中点设置一个点来干扰和促进学生的思考,没有这样一个点,学生就没有机会对这个问题进行分辨。现在,教材上没有这个点,教师该怎么办?应在画图时标注出这样的点,如“赵庄”。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1.2注意教材体现的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中学习。在学生已会认、会写半时的时刻后,我创设情境,设计让学生拨出他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个设计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到数学既不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也不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辱楼而虚无飘渺。
2重视学习过程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有效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美国华盛顿的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未经学生体验和内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只有经过内化和认可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明招待客人的情境,首先出示10瓶可乐,每2瓶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份都一样,再出示摆完的面包,让学生说还有一个面包应该放在哪儿?为什么要这么放?最后出示一副每份不一样多的橘子的画面,在比较中体会“平均分”,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2.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总是师出题,生解题,而且问题大都是封闭的,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束缚。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遇到的问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一年级《9加几》的教学中,出示班上学生上体育课的画面,“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你学过的数学知识讲述你看到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1、9+2、9+3、9+4、这4个算式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你知道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以探索9+3的计算法则为例。先猜一猜9+3得几?继而进行操作,每人发一张格纸、9个绿圆片,3个黄圆片,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是如何想的,点名说一说各自的方法。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这些方法中,你想用哪一种?9增加1个就是10,还余2个,得数就是12 ,我们不仅要会解决问题,而且要会找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
3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3.1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说“不”: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数学的批判性品质是数学能力构成的要素,也是衡量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见敢于说“不”,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
3.2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成员一定的分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合作时,教师也应从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对各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小组的讨论,并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学生的合作就能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效。
4教学语言注重艺术化为有效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形象,乏味变得有趣,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如临其境、茅塞顿开、思维畅通。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把金钥匙。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言好比一件艺术品,运用的好会锦上添花,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就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真正为有效的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善于交流,乐于学习,才能更好地“动员”学生“爱”学习。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算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有效; 经历; 融洽;生动活泼;民主和谐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心中时刻要有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知识现状,体会他们的真实情感,否则教学就会脱离学生实际,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结果学生得到的只是知识的堆积 ,学生的能力培养与学习的积极性上反而得到抑制。因而,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绞尽脑汁为学生“搭桥找船“,学生不假思索坐享隔着知识之水的船,走在架于知识之河的桥上安步当车的陋习,应改变这种教师名为主导,实为主宰的单边教学行为,而应探讨如何诱导学生下河,进而教会他们游泳本领。
那么,如何才能使数学课堂更具活力与实效呢?
1教师领会教材内涵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就是要吃透教材。只有对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在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同时应联系学生实际,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注意教材体现的几个特点:
1.1注意教材为学生提供的现实背景:教师只有深入理解教材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好教材。如五年级数学教材中的一个例题,张叔叔和王阿姨有一个材料要交换,张叔叔住天桥,王阿姨住遗址公园,两个人同时驾车,张车速每小时50千米,王每小时30千米,问题:他们可能几小时相遇?课本中遗址公园和天桥间有两个点:郭庄距遗址公园约总路程处,李村距遗址公园约总路程处,教材中设置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由于速度不同,相向出发的两个人相遇的地点不会是路程的中点,当我们认可这样的目的,那就需要在路程的中点设置一个点来干扰和促进学生的思考,没有这样一个点,学生就没有机会对这个问题进行分辨。现在,教材上没有这个点,教师该怎么办?应在画图时标注出这样的点,如“赵庄”。这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1.2注意教材体现的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中学习。在学生已会认、会写半时的时刻后,我创设情境,设计让学生拨出他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刻,并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这个设计既巩固所学知识,又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到数学既不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也不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辱楼而虚无飘渺。
2重视学习过程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的接受和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有效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应让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美国华盛顿的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未经学生体验和内化的知识对学生来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只有经过内化和认可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知识。在教学“平均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明招待客人的情境,首先出示10瓶可乐,每2瓶放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每一份都一样,再出示摆完的面包,让学生说还有一个面包应该放在哪儿?为什么要这么放?最后出示一副每份不一样多的橘子的画面,在比较中体会“平均分”,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概念有真正深刻的理解。
2.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数学总是师出题,生解题,而且问题大都是封闭的,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种束缚。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遇到的问題,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一年级《9加几》的教学中,出示班上学生上体育课的画面,“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你学过的数学知识讲述你看到的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9+1、9+2、9+3、9+4、这4个算式有一个共同的地方?你知道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以探索9+3的计算法则为例。先猜一猜9+3得几?继而进行操作,每人发一张格纸、9个绿圆片,3个黄圆片,学生操作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是如何想的,点名说一说各自的方法。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这些方法中,你想用哪一种?9增加1个就是10,还余2个,得数就是12 ,我们不仅要会解决问题,而且要会找最好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
3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3.1尊重学生,允许他们说“不”:课堂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还给学生说“不”的权利,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挥。数学的批判性品质是数学能力构成的要素,也是衡量数学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主见敢于说“不”,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他们才能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
3.2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要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并给小组成员一定的分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合作时,教师也应从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对各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参与小组的讨论,并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师的参与引导下,学生的合作就能避免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更有效。
4教学语言注重艺术化为有效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形象,乏味变得有趣,牵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如临其境、茅塞顿开、思维畅通。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把金钥匙。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问法。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如:“你能勇敢地告诉大家对这道题的解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使老师显得亲切随和,好像是在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敏捷思维,积极配合,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吸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语言好比一件艺术品,运用的好会锦上添花,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就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鲜明而深刻的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僻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真正为有效的数学课堂保驾护航。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情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善于交流,乐于学习,才能更好地“动员”学生“爱”学习。只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才算真正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