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链接:妙有法师,现年32岁,现为素有 “天下第一坛”之称的戒台寺监院、北京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门头沟区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对位于北京门头沟马鞍山麓以“戒坛、奇松、古洞”而称奇天下的戒台寺早有耳闻,一是由于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二是由于它殿宇巍峨,风景秀丽,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一睹戒台寺真面貌,近日有幸造访戒台寺监院妙有法师,不仅了却了我们一睹戒台寺真面目的心愿,更难得的是有缘对道行高深的戒台寺监院妙有法师进行了采访。与妙有法师交谈,他诙谐幽默的谈吐,寓情于理,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使人身心愉悦。
采访前的小插曲
早就和妙有法师约好,要做一个他的专访。 我们驱车来到戒台寺,虽然是周五,但是前来参拜、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我们心生感慨,不愧是素有 “天下第一坛”之称的戒台寺,只引得八方游客慕名前来朝拜。
站在寺门外,映入眼帘的是规模宏大的庙宇,寺院坐西朝东,与其他寺院有着不同之处。后来得知,明代在重修戒台寺时,按照汉族人喜欢的四合院式的格局,依照先天八卦,认为东南方是吉位,宜开大门,故而在山门殿前圈起一个小院,把南配门变成寺院的大门。庙门门额上赫然挂着写有“戒坛寺”三个大字的牌,好不气派。
虽然我们之前与妙有法师有约,但是进门口的时候还是被工作人员毫不留情地拦下,这回我们不得不劳烦妙有法师亲自迎接了。只见迎面走来一位素衣白袜、一尘不染、就连微笑也有超脱之感的出家人。此人看起来三十有余,生得慈眉善目,鼻宽口阔,身材高大,尤其是两只长臂垂于身体两侧,给人有一种飘然而至的感觉。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半点生疏,似多年不见的故友攀谈,寒暄间,妙有法师指引我们来到他清修的禅房。妙有法师的整个禅房布置得古朴雅致,正面供奉着佛祖,佛前整齐地摆放着参拜佛的蒲团,四周墙壁上挂有多幅书画作品,均出自名人之手,这又给整个禅室增添了几缕墨香,各种经卷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书卷随手可得。由此可见妙有法师孜孜以求的修行态度。
我们分宾主落座后,便开始了采访。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选择”
记者:众所周知,出家人生活清苦,您当初怎么想起出家的?或者说是什么影响了您?
妙有法师: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铸就了我不怕吃苦的精神。我从小与佛结缘,亲戚朋友大多是信奉佛教的教徒,经常参加一些佛教的法会,这对我幼小的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岁,高中毕业时,记得是1992年4月初八,我瞒着家里人,一个人偷偷跑到大同华严寺,说明要出家的意图,那里的师父收留了我,但是当时也只是答应我先住下,在那里做了剃度。
一个星期后,家人多方打听,终于在华严寺找到了做剃度的我,并把我带回家。回到家里,我开诚布公地说了自己想要出家的意愿,并且谈了我对佛教的认识。
俗话说,儿大不由娘,当父母一方面满心欢喜地看到我平安回来,为一家人团聚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我坚持出家而着急。是的。为人父母,有谁愿意割舍爱子,看着自己的孩子了却尘缘,从此青灯为伴,过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呢?谈话似乎陷入了僵局。父母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决定尊重我的意愿,这让我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当时父母说: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选择,硬管也管不住。”
揣着一颗向佛的心,来到了一心向往的佛教圣地,开始了我的出家生涯。
漫漫修行路成就有为高僧
记者:迄今为止,您出家已有12年了,请谈谈您这段时间的阅历。
妙有法师: 谈到我的经历,可谓是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出家以后我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我们做事情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出家也一样。在佛教里有 “三缘”,即 “人缘、地缘、饭缘”。所谓人缘,其实就是寺院里的人际关系,与师父和师兄弟之间相处是否融洽;地缘就是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程度;饭缘就是饭菜是否习惯。为了潜心修行佛法,提高自己在佛法方面的造诣,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普陀山学习,和那里师兄弟相处得不错。但是由于水土不服,经常生病以至于无法继续学习,没办法,我回到了华严寺。
1994年6月我去安徽九华山传戒,受戒两个月。什么是 “戒”呢?佛经上说 “戒为平地,众善由生”,学佛的人要遵守戒律, “戒如捉贼”,奉持戒律可以除去世间一切烦恼。直到那年9月中旬,我才从九华山下来,一年后来北京住广华寺,一住就是三年半,我在那里潜心修行佛法,直到戒台寺开放,才有机会入得寺来修行。
佛教讲究苦修,孤独为旅,寂寞为伴。身为出家人,就要严守佛门戒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佛门自有佛门的清规戒律,比如佛门最基本的戒律是沙弥戒,受十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这个是最基本的。如果贪恋世俗的一些东西,就不要出家,因为你连最基本的规定都不能遵守,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缺少职业操守。一个没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人将一事无成,是做人的失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首都,城市繁荣,经济发达,到处是灯红酒绿,各种诱惑对出家人的冲击也很大,这就涉及到一个信仰的问题。信仰是支撑一个人的动力。你只有意志坚定,目标明确,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否则就有被诱惑吞没的危险。作为一个僧人,首先要修行佛法,掌握其真谛,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还要学习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还要学习高科技知识,这不,我们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我跟喝茶的朋友学茶道,跟摄影的朋友学摄影,现在我也能用茶道招待朋友,会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修行是一種学问的积累、阅历的积累、学习的态度、求教的态度,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才能丰富。
怎么样才能矢志不渝地走自己的路?首先是坚定你的信仰。一方面人生需要一个规划,才能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增加自己的修为。无论是在佛门还是世俗,那些有成就、有作为的人物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要不断地“充电”。其次,走自己的路。外界因素也能左右一个人的想法,要是我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那么我能走到今天吗?再次,时间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刚出家的时候,世俗的东西对自己的选择难免会有些影响,随着道行的增长,心境也就平和多了。转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就会有一种很超脱的感觉。
出家的路是我自己选择的,12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很多,尽管很苦,我从来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个人阅历来讲,我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我喜欢站在山顶,呼吸新鲜的空气,心境豁然开朗,这时会体会到杜甫诗里说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心境不一样,你的思想境界也就不一样,对于名利得失,就会看得很淡,思想境界就会得到升华。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记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您作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门头沟区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和宗教界的一分子,您怎么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妙有法师: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上,它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此,我想重点谈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个是宗教与社会的和谐。
人们的生产活动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人们一味地强调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导致了资源、水、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我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要以人为本,兼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有人认为,出家人隐居山林,两耳不闻天下事,其实不然。出家人也应当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的政治形势,古人还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呢,作为一个宗教信徒,在努力修行佛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赞助并参与公益活动,为芸芸众生多做善事。尤其要具有爱国思想,做到爱教与爱国的统一,坚决同一切破坏党的宗教政策,破坏宗教团结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分裂祖国,分裂宗教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宗教事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宗教改革,我国佛教中的封建剥削制度已被革除;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深深地体会到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祖国的繁荣稳定和个人的发展。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一定会实现,对此我很有信心。作为一个出家人,希望我的努力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对位于北京门头沟马鞍山麓以“戒坛、奇松、古洞”而称奇天下的戒台寺早有耳闻,一是由于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二是由于它殿宇巍峨,风景秀丽,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但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一睹戒台寺真面貌,近日有幸造访戒台寺监院妙有法师,不仅了却了我们一睹戒台寺真面目的心愿,更难得的是有缘对道行高深的戒台寺监院妙有法师进行了采访。与妙有法师交谈,他诙谐幽默的谈吐,寓情于理,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使人身心愉悦。
采访前的小插曲
早就和妙有法师约好,要做一个他的专访。 我们驱车来到戒台寺,虽然是周五,但是前来参拜、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这让我们心生感慨,不愧是素有 “天下第一坛”之称的戒台寺,只引得八方游客慕名前来朝拜。
站在寺门外,映入眼帘的是规模宏大的庙宇,寺院坐西朝东,与其他寺院有着不同之处。后来得知,明代在重修戒台寺时,按照汉族人喜欢的四合院式的格局,依照先天八卦,认为东南方是吉位,宜开大门,故而在山门殿前圈起一个小院,把南配门变成寺院的大门。庙门门额上赫然挂着写有“戒坛寺”三个大字的牌,好不气派。
虽然我们之前与妙有法师有约,但是进门口的时候还是被工作人员毫不留情地拦下,这回我们不得不劳烦妙有法师亲自迎接了。只见迎面走来一位素衣白袜、一尘不染、就连微笑也有超脱之感的出家人。此人看起来三十有余,生得慈眉善目,鼻宽口阔,身材高大,尤其是两只长臂垂于身体两侧,给人有一种飘然而至的感觉。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半点生疏,似多年不见的故友攀谈,寒暄间,妙有法师指引我们来到他清修的禅房。妙有法师的整个禅房布置得古朴雅致,正面供奉着佛祖,佛前整齐地摆放着参拜佛的蒲团,四周墙壁上挂有多幅书画作品,均出自名人之手,这又给整个禅室增添了几缕墨香,各种经卷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书卷随手可得。由此可见妙有法师孜孜以求的修行态度。
我们分宾主落座后,便开始了采访。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选择”
记者:众所周知,出家人生活清苦,您当初怎么想起出家的?或者说是什么影响了您?
妙有法师: 我自幼生长在农村,铸就了我不怕吃苦的精神。我从小与佛结缘,亲戚朋友大多是信奉佛教的教徒,经常参加一些佛教的法会,这对我幼小的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9岁,高中毕业时,记得是1992年4月初八,我瞒着家里人,一个人偷偷跑到大同华严寺,说明要出家的意图,那里的师父收留了我,但是当时也只是答应我先住下,在那里做了剃度。
一个星期后,家人多方打听,终于在华严寺找到了做剃度的我,并把我带回家。回到家里,我开诚布公地说了自己想要出家的意愿,并且谈了我对佛教的认识。
俗话说,儿大不由娘,当父母一方面满心欢喜地看到我平安回来,为一家人团聚而高兴;另一方面又因我坚持出家而着急。是的。为人父母,有谁愿意割舍爱子,看着自己的孩子了却尘缘,从此青灯为伴,过出家人的清苦生活呢?谈话似乎陷入了僵局。父母沉寂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决定尊重我的意愿,这让我有些出乎意料,但是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当时父母说: “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选择,硬管也管不住。”
揣着一颗向佛的心,来到了一心向往的佛教圣地,开始了我的出家生涯。
漫漫修行路成就有为高僧
记者:迄今为止,您出家已有12年了,请谈谈您这段时间的阅历。
妙有法师: 谈到我的经历,可谓是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出家以后我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我们做事情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出家也一样。在佛教里有 “三缘”,即 “人缘、地缘、饭缘”。所谓人缘,其实就是寺院里的人际关系,与师父和师兄弟之间相处是否融洽;地缘就是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程度;饭缘就是饭菜是否习惯。为了潜心修行佛法,提高自己在佛法方面的造诣,我来到了仰慕已久的普陀山学习,和那里师兄弟相处得不错。但是由于水土不服,经常生病以至于无法继续学习,没办法,我回到了华严寺。
1994年6月我去安徽九华山传戒,受戒两个月。什么是 “戒”呢?佛经上说 “戒为平地,众善由生”,学佛的人要遵守戒律, “戒如捉贼”,奉持戒律可以除去世间一切烦恼。直到那年9月中旬,我才从九华山下来,一年后来北京住广华寺,一住就是三年半,我在那里潜心修行佛法,直到戒台寺开放,才有机会入得寺来修行。
佛教讲究苦修,孤独为旅,寂寞为伴。身为出家人,就要严守佛门戒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佛门自有佛门的清规戒律,比如佛门最基本的戒律是沙弥戒,受十条戒律,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这个是最基本的。如果贪恋世俗的一些东西,就不要出家,因为你连最基本的规定都不能遵守,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缺少职业操守。一个没有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人将一事无成,是做人的失败。北京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全国人民向往的首都,城市繁荣,经济发达,到处是灯红酒绿,各种诱惑对出家人的冲击也很大,这就涉及到一个信仰的问题。信仰是支撑一个人的动力。你只有意志坚定,目标明确,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否则就有被诱惑吞没的危险。作为一个僧人,首先要修行佛法,掌握其真谛,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还要学习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还要学习高科技知识,这不,我们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网络知识。我跟喝茶的朋友学茶道,跟摄影的朋友学摄影,现在我也能用茶道招待朋友,会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 修行是一種学问的积累、阅历的积累、学习的态度、求教的态度,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才能丰富。
怎么样才能矢志不渝地走自己的路?首先是坚定你的信仰。一方面人生需要一个规划,才能按部就班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另一方面要不断的增加自己的修为。无论是在佛门还是世俗,那些有成就、有作为的人物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所以要不断地“充电”。其次,走自己的路。外界因素也能左右一个人的想法,要是我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受不了别人异样的眼光,那么我能走到今天吗?再次,时间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刚出家的时候,世俗的东西对自己的选择难免会有些影响,随着道行的增长,心境也就平和多了。转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就会有一种很超脱的感觉。
出家的路是我自己选择的,12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很多,尽管很苦,我从来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无论从知识水平还是个人阅历来讲,我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我喜欢站在山顶,呼吸新鲜的空气,心境豁然开朗,这时会体会到杜甫诗里说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心境不一样,你的思想境界也就不一样,对于名利得失,就会看得很淡,思想境界就会得到升华。
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派
记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您作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门头沟区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和宗教界的一分子,您怎么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妙有法师: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主题上,它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在此,我想重点谈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另一个是宗教与社会的和谐。
人们的生产活动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大自然的和谐。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由于人们一味地强调经济,忽视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导致了资源、水、空气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是我想,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是要以人为本,兼顾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有人认为,出家人隐居山林,两耳不闻天下事,其实不然。出家人也应当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的政治形势,古人还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呢,作为一个宗教信徒,在努力修行佛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赞助并参与公益活动,为芸芸众生多做善事。尤其要具有爱国思想,做到爱教与爱国的统一,坚决同一切破坏党的宗教政策,破坏宗教团结的行为作斗争,同一切分裂祖国,分裂宗教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宗教事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宗教改革,我国佛教中的封建剥削制度已被革除;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深深地体会到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祖国的繁荣稳定和个人的发展。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一定会实现,对此我很有信心。作为一个出家人,希望我的努力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