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云霄一羽毛

来源 :热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ao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夏五千年,有一段短短数十年的历史特别引人注目,直至今天,依然被整个大东亚文化圈的人们所广泛研究和再发掘。正如费正清教授所言:某段历史在生活中被无数次放大……必因其观念或现象有纵贯整个历史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又很容易在任何阶段找到某种心灵以及方法上的共鸣……凯撒的罗马帝国如是,中国的三国时代亦如是。
  正其如此,七朝古都之成都,古迹无数,却唯有武侯祠蜚声海内外,为所有熟悉中国历史及文化的人们所共知。此基数之庞大,打破了年龄、职业、学历乃至国籍的界限:而本身影响之深远,更被各种泛文化事物所吸纳和溶解,形成千奇百怪的抽象认知。虽琐屑却罕有,不可不谓有趣。
  成都武侯祠实则蜀汉昭烈帝刘备与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合祀之址,单以“武侯”为名,不但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音节标准,更是该址聪明之处。钱穆先生曾感慨:三国实乃曹、诸葛之三国。而聂弩绀先生则在评价《三国演义》时将关羽、诸葛亮和曹操指为三大典型。换句话说。刘备虽然为君,却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历史人物,只有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找到价值要领,且刘之道德表率,仅有廉价的种姓意义,而其本人性格,无论是史书上的厚黑忍峻还是《演义》中的优柔伪厚都不符合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逻辑,更不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情趣。
  诸葛亮则不同,他虽是臣,但经过千百年口口传说,无论道德上还是才能上,他都已成为帝国股肱良臣之典范,为历代君主引为臣属楷模;而他作为一位臣僚,所享受到的尊崇待遇又令之后所有的知识分子所艳羡:同时,诸葛亮清楚明晰的理念,富有效率的工作,勤勉、清廉、公正的做事态度也让饱受贪官庸吏戕害的中国百姓向往不已。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何种社会阶层,诸葛亮都能被绝大多数人从各个角度所欣赏和接受,毫无疑问,这已经是一种具备典型意义的文化符号现象了。
  成都武侯祠如同其他祭祀庙宇一样,坐南朝北,主体建筑为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走进大门,两侧各有一碑廊,西侧碑廊内明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为明代嘉靖年间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东侧碑廊里则矗立着镇祠之宝“三绝碑”,所谓三绝,即:唐宰相裴度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不仅为蜀中之仅见,放诸天下也堪称珍品。
  “三绝碑”碑文云:刑政达于荒外,道化行乎域中。这是古代政治家的绝高理想,裴度将此考语用于诸葛亮身上,可见诸葛亮的行政方略不但在道德上严重契合儒教所强调的周文王,以人心维持政府,达到“财用足而不日浚我以生,干戈动而不日残人以逞”这样的美好效能,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在行政技术方面亦有重要建树,在他治下的蜀国,并不仅仅依靠礼仪代替制度而进行。联吴抗魏,分兵屯田等枝节因为关联到战争因素,历来备受注目,而依据益州实际,制定的“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市”,利用行政强制性平抑物价,完善集资、监管制度等经济方略,以及关注政策必须能够更好地应对政策承受方——民众的可能作为等,却遭受到历代史家和政治家的习惯性忽略。
  黄仁宇先生做过分析,中国因为气候和地理的原因,在政治上超时代的过为早熟,造成“政令上面冠冕堂皇,下面有名无实,官僚间的逻辑被重视(即吴思所谓之‘潜规则’),其程度超过实际行政能力……种种流弊,到20世纪不止”。而在诸葛亮那里,由于蜀汉僻处西南一州,且立国目的异常明确(用诸葛亮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无需以商业组织的精神落实实情,而是切实执行了当年李悝“尽地力之教”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这也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重大军事事件提供了经济上的可执行力。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裴度的碑文抒发了胸臆,却因为时代原因,遮蔽了诸葛亮伟大的组织执行力这一面。
  在刘备殿,最引人注目的有两点:一,陪祭者乃“哭庙杀家”的孙子刘谌,而非刘禅;二,两侧偏殿为关羽父子外加周仓和张飞祖孙三代。周仓这位小说家虚构的人物堂皇享祀,可见武侯祠民间化的立场,这也并不难理解庞统和赵云分别领衔文武廊坊了。
  刘备殿至诸葛亮殿的过厅,有董必武所对杜甫诗句并亲书的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这“一番晤对”四字由董老亲手撰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是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发散寓意,并非特指诸葛亮而言。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虽未摆脱传统祠堂的格局,但顶梁上书写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明了接受祭祀的主人与他人之不同。
  杜少陵《怀咏古迹》诗写成都武侯祠云: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已是对诸葛亮这位古今罕有的天下奇才最好的褒评。后人凭吊之牢骚,心到处,便算是意到处吧。
其他文献
余极画过油画,表现性的政治波普,表达中国知识分子对红色经典复杂紊乱的历史心态。余极常常被人定性为行为艺术家,也自以为这是一种身份的归宿。  余极还做过不少装置作品,特点之一是喜欢转借古典概念,这大概和他从小接触传统戏曲、喜欢文学阅读、写过诗歌有关。  ……  余极也做影像、图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重组来展开新的诠释。  他说:创作的理由十分单纯,就是艺术业已成为我存在的感性方式,好比挠痒——他把即将
期刊
位于草堂路的诗圣花园时刻充满着“诗情画意”,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一草一木,一花一水,都有着无尽的意味。“蜀粹典藏”餐厅毗邻杜甫草堂,近邀浣花溪水,在这“诗园”中,可谓是揽千古独有之胜,纳万金难求之幽,于繁华之中独显风流,于喧嚣之外自得雅趣。它将诗宅意趣与园林胜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走人诗园般的蜀粹典藏,两旁高柱侍立,地上“小桥流水人家”,别是一番风情。恍惚中,这里更像个博物馆,而不像一个餐厅。但
期刊
“云门舞集”是一个社团的名字,是台湾地区第一个职业舞团。其实,也是所有华语社会,包括大陆在内的第一个职业现代舞团,它由林怀民在1973年一手创办。“云门”的本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舞蹈,《吕氏春秋》中记载说,“黄帝时,大容作云门,大卷……”。也就是说,黄帝时代有人创制了一种舞蹈,叫做云门。可是,5000年过去后,云门的舞容舞步均已失传,只留下这个美丽的名字。给一个现代舞团偏偏取这个古老得找不到蓝本的
期刊
摘 要 在桑果汁中添加250 mg/L DMDC,检测其在4 ℃贮藏期间污染菌和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新鲜桑果汁中添加250 mg/L DMDC后,果汁中的菌落总数、乳酸菌数、酵母菌数以及霉菌数均呈线性快速下降,在添加DMDC 12 h后,各种菌群的数量不再显著减少(p>0.05)。添加250 mg/L DMDC的桑果汁在4 ℃下贮藏时间能延长至30 d左右,并且在30 d贮藏期内,桑果汁的色
期刊
圣经里说,上帝在第五日、第六日创造了鸟兽虫鱼和人类,后来,又用亚当的第24根肋骨造出夏娃。在基督教谱系的最源头,人类带着缺陷和原罪来到这个世界;数千年后诞生的进化论里,虽然人类的祖先被定义为高智商的灵长类动物,但自认为早已摆脱原始荒蛮的我们,却从自己祖先那滑稽丑陋的模态下建立起了无与伦比的优越感。然而,面对基因链条最初始的一端,依然不能否认人类在生物层面上的不完美。事实是,我们比这个星球上的其它动
期刊
传说中的La Cote-aux-Fées小村庄隐蔽在瑞士侏罗山区深处的大片松林中。1874年,乔治伯爵(Georges Edouard Piaget)正是在这座朴实的小村落创立了伯爵表厂。想拥有自己的品牌谈何容易,经过数个世代,伯爵的第四代传人依芙伯爵(Yves Piaget)讲述了这其中艰辛的故事。  自创始之初,伯爵便倾心于打造匠心独具、美感与技术要求并重的腕表。伯爵是第一个大胆突破整合名表制
期刊
探赜索隐,钧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  ——《周易·系辞》    近日,园林绿化渐人寻常百姓家,而蓍草作为其中重要的装饰植物,广受园艺家和居民的喜爱。人们似乎已经淡忘蓍草曾经是我们民族充满神秘灵力的圣物,并开始习惯它以草药和装饰植物的身份存在……    蓍草的前世:神秘莫测的悖论    蓍者,耆老之草也。《博物志》云: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
期刊
上海是一座典型的庙会型城市,多年以来,基于文化创造力的大幅萎缩,它只能依赖各种集市活动来装饰文化门面,而这最终演化成了一种蛊惑人心的策略。就电影电视节而言,上海电影集团除了出售拍摄许可证、拆毁历史遗产建筑和倒腾房地产以外,几乎无所作为;艺术节和双年展,从未推出过任何属于本城的大牌艺术家或全新的艺术流派:国际音乐奖被舞弊的丑闻所包围;作协则日益散发出养老院的慈善气息。但这种集市模式却足以构筑文化艺术
期刊
摘 要 通过比较铁皮石斛超微粉和普通粉在休止角、滑角、溶解性、冲调性、分散性及其电镜扫描结构等方面物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超微粉的休止角、滑角远大于普通粉,冲调性、溶解性、分散性等水溶性特征比普通粉表现好,显微结构及电镜扫描表面结构证明超微粉细胞破碎程度大,有利于提高体内利用率,比铁皮石斛普通粉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 铁皮石斛;超微粉;普通粉;物理特性  中图分类号 S567 文献标识
期刊
每到两个季节的交替时光,若有所失的情绪也如期而至。闲来无事,点击、链接、点击、链接……敲敲打打地,就撞进了一处论坛,这里有一群人在怀旧,念叼着儿时的各种物事:零嘴儿、老动画、电动游戏魂斗罗……其中一篇帖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哪里有卖茶籽饼?”  循着帖中留的号码,冒昧地电话过去,楼主是广州一位30多岁的主妇,讶于我这位陌生人的好奇心,她耐心地为我描述了茶籽饼——不是我这个北方客幻想的奇巧点心,居然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