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艺术界有一个被称为“美国诺贝尔奖”的麦克阿瑟奖,俗称“天才奖”。在国内,获得过这个大奖的是一个研究“汉字与书法”的艺术家,他叫徐冰。他独创的“新英文书法”已经被日本录入了字库,而且在美国,很多餐馆的招牌都是用这种“书法”写的。在徐冰广为人知的作品中,大多与“文字”有关。他运用文字的造型先引起观众的注意,然后再通过材料和情感的意涵,将中国的哲思平易地阐述出来。本文通过对徐冰部分汉字作品的研究来探索汉字的各种性格。
关键词:徐冰;文字;汉字艺术;当代艺术
徐冰的的汉字之应用作品分为二种:一种是可以让人轻易读懂,并由此根据画面布局、文字意境的结合来产生美感与遐想,如《鸟飞了》。而另外一种在当代体现和创新的汉字则是让人不能读懂甚至是历史上不曾存在的文字,如《天书》;无论是可以读懂或者不能阅读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深化了汉字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实用的功能。
1、与造型有关一徐冰汉字艺术作品《乌飞了》
从《鸟飞了》这个文字艺术作品在展示现场,“鸟飞了”顺着阶梯而下,在地下第一层通往不同展览厅的堂中穿梭,在地板上陈列着的是现代版、无生无息的“鸟”字,以及字典里對“鸟”字所记载的注释:“鸟,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一般前肢变为翅膀能飞”。然后,“鸟”便开始摆脱意译的局限,像是从字典里羽化一样。于是,总共四百三十个不同的楷书、隶书、篆书、象形文字、简化字及英文字等悬吊着的“鸟”,从地面朝着天井楼梯的空间中一路变形、上升;而“鸟”的肢体形象越往上越
是具像,直到“鸟”从一个文字(概念),活化成一只只向天窗飞去的“鸟”(形象)。中文“鸟”这个字,和真的“鸟”是混在一起的,这是我们文字和思维以及哲学和西方不同的地方。从简体字到繁体字,从楷书到隶书到篆书到象形文字,最后飞走了。徐冰认为这是中国书法的延续过程,最远的象形文字的“鸟”就已经很像真的鸟了,从大到小,一群“鸟”字就飞到窗户外边去了。那些字的颜色也比较鲜艳,我很希望它像变魔术一样,就像变魔术一样,就像孙悟空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新英文书法的特点就是一般人很平等,他觉得自己很好看,很漂亮,先让他走近来,近来后才发现:原来这么与众不同。有人说他给观众设计了一堂“新说文解字”理论实践课程。
徐冰的《鸟飞了》也是引起当代艺术界轰动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偶然而为之的事件,应当被我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研究本身这样的装置艺术对生活、工作、经济、产业、社会、国家等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的到底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汉字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性,徐冰的创作和长时间的精心研究,应该值得学术界关注和传承的。
2、《天书》——文字在当代艺术中的创造空间
天书顾名思义就是看不懂的字。通常是用来比喻或者贬义的口头用语,事实上世界上大家都不认为有看不懂的文字,就连一度被称为天书的《女书》也已经被语言文字专家进行着深入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破译这些文字当是有期了。但是,徐冰先生的作品《天书》却是一次震惊四座,留下史话的作品。而这正好可以引起我们对于汉字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课题时,作为一种观念文字现象引发出文字艺术的应用论据。
徐冰说:“汉字有很多偏旁部首,水、土、草、山、立刀、电等都是最基本元素,本身是有含义和内容的,比如把“草”字头和“水”或者“山”放在一起,别人就会知道这个字是在谈自然。但是字典上又没有。可是你实际上感觉应该有。实际上它已经给你内容的元素了,可是你又叫不出来它到底是什么字,就很难受。就像见到一个人看他的脸你非常熟悉,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他已经存在了,你的脑子里没有名字。刚才的“草”字头,下面再有一个“山”字就是有草的山,就应该这么写。再如加一个立刀旁,和一个“电”字放在一起,你就知道肯定不是谈自然的,是说人造物或工业产品的。只有中国文字可以玩这种东西,有意在你的思维和认识之间加上了时差,有内容你说不出来。”
《天书》是徐冰的成名作,他学习古人用创造出来两千多个假汉字,并用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将这些字排列印成线装书和长卷,并为作品取名为《析世鉴——世纪末卷》G而他本人是这么来阐述他的创作意义的:“通常的文字是通过借意、表达及沟通来起作用。而我的‘文字’却是通过误导、混淆和阻碍来起着影响人们思维的作用。”
徐冰《析世鉴——世纪末卷》
不可回避的说,徐冰创造的我们看起来熟悉,貌似认识的文字其实我们一个也不认识,但是还是很有美感的。也就是说既是可读的又是可看的,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汉字的本身内在含义,仅仅就这么断章取义的研究《天书》作品中的文字,在不断地倒错中,假汉字混乱而有秩序,张力十足,完全以一种纯艺术的方式挑战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有人试图去解释说,也许古代真有这样的字,只是失传而已。这一点甚至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研究和重视,这些评论与关注恰好说明了《天书》这个作品和徐冰先生的探索价值对中国汉字的本质认证:中国汉字本身的艺术价值除去了意义外衣之后,其本身就是某种艺术的化身。那么,作为当代的汉字的应用而言,《天书》自然是一种尝试,但是,天书以后的文字作品《地书》何尝不是一种应用呢?
徐冰的《地书》概念是:创造一些文字,无论是文盲还是高知,通过文字应用的符号、图形、标识(但整体结构还是方块中国字)等来传达一种类似“体态语言”的文字,一如大家看到同体积的棉花团觉得柔软,看到石头块觉得坚硬。
在徐冰的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新英文书法》,是以方块字的架构书写英文单词,其本质意义上与《天书》一样,目的是对人类已有概念和思维的挑战。新英文书法结合英文的符号和汉字的结构,它的阅读规律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但书写的时候不一定完全遵照这个规律。有时一个字的出现频率太多了,就会有调整,上下结构有时会写成左右结构,“加进了破的成分”。徐冰说,如果一个西方人读下来这些字的意思,同时又了解是怎么写的,会很有意思。
这就是徐冰在文字创作上从“天书”到“新英文书法”的发展轨迹,有了这个轨迹,我们就不难看到,汉字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上可以有机结合的特点和趋势。
关键词:徐冰;文字;汉字艺术;当代艺术
徐冰的的汉字之应用作品分为二种:一种是可以让人轻易读懂,并由此根据画面布局、文字意境的结合来产生美感与遐想,如《鸟飞了》。而另外一种在当代体现和创新的汉字则是让人不能读懂甚至是历史上不曾存在的文字,如《天书》;无论是可以读懂或者不能阅读的,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深化了汉字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实用的功能。
1、与造型有关一徐冰汉字艺术作品《乌飞了》
从《鸟飞了》这个文字艺术作品在展示现场,“鸟飞了”顺着阶梯而下,在地下第一层通往不同展览厅的堂中穿梭,在地板上陈列着的是现代版、无生无息的“鸟”字,以及字典里對“鸟”字所记载的注释:“鸟,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一般前肢变为翅膀能飞”。然后,“鸟”便开始摆脱意译的局限,像是从字典里羽化一样。于是,总共四百三十个不同的楷书、隶书、篆书、象形文字、简化字及英文字等悬吊着的“鸟”,从地面朝着天井楼梯的空间中一路变形、上升;而“鸟”的肢体形象越往上越
是具像,直到“鸟”从一个文字(概念),活化成一只只向天窗飞去的“鸟”(形象)。中文“鸟”这个字,和真的“鸟”是混在一起的,这是我们文字和思维以及哲学和西方不同的地方。从简体字到繁体字,从楷书到隶书到篆书到象形文字,最后飞走了。徐冰认为这是中国书法的延续过程,最远的象形文字的“鸟”就已经很像真的鸟了,从大到小,一群“鸟”字就飞到窗户外边去了。那些字的颜色也比较鲜艳,我很希望它像变魔术一样,就像变魔术一样,就像孙悟空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新英文书法的特点就是一般人很平等,他觉得自己很好看,很漂亮,先让他走近来,近来后才发现:原来这么与众不同。有人说他给观众设计了一堂“新说文解字”理论实践课程。
徐冰的《鸟飞了》也是引起当代艺术界轰动的装置艺术作品,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偶然而为之的事件,应当被我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尤其是研究本身这样的装置艺术对生活、工作、经济、产业、社会、国家等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的到底应该怎样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汉字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性,徐冰的创作和长时间的精心研究,应该值得学术界关注和传承的。
2、《天书》——文字在当代艺术中的创造空间
天书顾名思义就是看不懂的字。通常是用来比喻或者贬义的口头用语,事实上世界上大家都不认为有看不懂的文字,就连一度被称为天书的《女书》也已经被语言文字专家进行着深入的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破译这些文字当是有期了。但是,徐冰先生的作品《天书》却是一次震惊四座,留下史话的作品。而这正好可以引起我们对于汉字在当代艺术中的应用课题时,作为一种观念文字现象引发出文字艺术的应用论据。
徐冰说:“汉字有很多偏旁部首,水、土、草、山、立刀、电等都是最基本元素,本身是有含义和内容的,比如把“草”字头和“水”或者“山”放在一起,别人就会知道这个字是在谈自然。但是字典上又没有。可是你实际上感觉应该有。实际上它已经给你内容的元素了,可是你又叫不出来它到底是什么字,就很难受。就像见到一个人看他的脸你非常熟悉,就是想不起来叫什么名字。他已经存在了,你的脑子里没有名字。刚才的“草”字头,下面再有一个“山”字就是有草的山,就应该这么写。再如加一个立刀旁,和一个“电”字放在一起,你就知道肯定不是谈自然的,是说人造物或工业产品的。只有中国文字可以玩这种东西,有意在你的思维和认识之间加上了时差,有内容你说不出来。”
《天书》是徐冰的成名作,他学习古人用创造出来两千多个假汉字,并用宋代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将这些字排列印成线装书和长卷,并为作品取名为《析世鉴——世纪末卷》G而他本人是这么来阐述他的创作意义的:“通常的文字是通过借意、表达及沟通来起作用。而我的‘文字’却是通过误导、混淆和阻碍来起着影响人们思维的作用。”
徐冰《析世鉴——世纪末卷》
不可回避的说,徐冰创造的我们看起来熟悉,貌似认识的文字其实我们一个也不认识,但是还是很有美感的。也就是说既是可读的又是可看的,如果我们不去研究汉字的本身内在含义,仅仅就这么断章取义的研究《天书》作品中的文字,在不断地倒错中,假汉字混乱而有秩序,张力十足,完全以一种纯艺术的方式挑战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有人试图去解释说,也许古代真有这样的字,只是失传而已。这一点甚至引起了美国学术界的研究和重视,这些评论与关注恰好说明了《天书》这个作品和徐冰先生的探索价值对中国汉字的本质认证:中国汉字本身的艺术价值除去了意义外衣之后,其本身就是某种艺术的化身。那么,作为当代的汉字的应用而言,《天书》自然是一种尝试,但是,天书以后的文字作品《地书》何尝不是一种应用呢?
徐冰的《地书》概念是:创造一些文字,无论是文盲还是高知,通过文字应用的符号、图形、标识(但整体结构还是方块中国字)等来传达一种类似“体态语言”的文字,一如大家看到同体积的棉花团觉得柔软,看到石头块觉得坚硬。
在徐冰的作品中,不得不提的是《新英文书法》,是以方块字的架构书写英文单词,其本质意义上与《天书》一样,目的是对人类已有概念和思维的挑战。新英文书法结合英文的符号和汉字的结构,它的阅读规律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但书写的时候不一定完全遵照这个规律。有时一个字的出现频率太多了,就会有调整,上下结构有时会写成左右结构,“加进了破的成分”。徐冰说,如果一个西方人读下来这些字的意思,同时又了解是怎么写的,会很有意思。
这就是徐冰在文字创作上从“天书”到“新英文书法”的发展轨迹,有了这个轨迹,我们就不难看到,汉字艺术在中西方文化上可以有机结合的特点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