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直接用双手對各种形态、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对于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创作力及耐心、细致等个性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园中,长期以来的手工活动都恪守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一步一步学的模式,且手工活动选题比较陈旧,多为折纸、纸盒造型等,束缚了幼儿的思维。下面我就幼儿手工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在“拼拼、玩玩”或“做做、玩玩”中自由操作、摆弄,了解不同材料各自的特征。让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的内容,如吃过的东西、用过的生活用品、喜爱的小动物等,并巧妙地将它们融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达到活动的教育目的,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幼儿手里,没有生命的袋子都可以变成有生命的造型,可以把幼儿的内在愿望、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培养幼儿创新实践的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幼儿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割裂了游戏与手工活动的关系,认为游戏归游戏,手工归手工。游戏中所使用的锅、碗、电话、床单、桌布、信封、小吃店的食品等游戏材料多是成品或教师辛苦制作的。实质上,当幼儿在美工室中游戏时,看见其他班做的纸碗、纸盘,并产生兴趣时,环保纸碗加工厂的游戏便可以开展了。这时我们便和幼儿一起观察思考,向制作者询问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幼儿发现娃娃家的桌布不用大头针固定就易滑到地上,用大头针固定则比较危险、易戳手,他们便想出了用针缝的方法,于是我们提供了缝被针、线、纽扣、花边等材料,和幼儿一起缝制了桌布;幼儿想玩邮局游戏,但需要IC卡、电话,我们便满足幼儿的需要,在回顾IC卡电话的样子后,共同用鞋盒、牙膏盒等制作了电话……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教师都是在幼儿当前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了恰当的帮助与支持,也从中发展了幼儿手工制作的能力。
生成性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自主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原有的认识结构,并向更高一级的认识阶段发展。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如,活动《帽子》中,幼儿想到了要做帽子,教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先想好要做什么帽子,然后自己准备做帽子的材料。当幼儿做好帽子后,大家发现虽然这些作品是经过思考才做的,但大多数的帽子都是纸袋式的帽子,有的帽子还是平面的。于是,幼儿便自发地对帽子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得出帽子大致有保暖、保护、美观的作用,接着就对帽子提出了改进意见。令人吃惊的是,此次活动中,有的幼儿用雪碧瓶做了古代女帽,有的用牛奶盒做了遮阳帽,有的用纸盒做了博士帽等,效果非常好。
从班级的环境创设到幼儿物品的摆放、自然角的设置,都要体现出幼儿的参与。我们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了美丽的作业盒,用来存放自己的作业和小件物品;又让幼儿制作了大公鸡卷纸筒,用来放卷筒纸和一些作业纸……这些手工作品既使幼儿能发自内心地爱护这些物品,又从中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稚拙和童趣。
以往教师组织手工活动时,有着传统的固有模式,“出示范例—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师辅导—教师讲评”,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创造潜能的发挥。现在,我们把活动组织形式改为“丰富感知—注重理解—放手创作”的模式。
“丰富感知”是指在活动前教师要极大地丰富幼儿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注重理解”是指教师要注重让幼儿理解手工活动的内容、材料和操作方法,尤其是操作方法的掌握。幼儿进行手工创造时,教师尽可能不给幼儿提供影响创造力发挥的范例或范画,就是说,不给幼儿一个限制想象的框架,教师的示范是为了使幼儿掌握方法而已。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表现出来,以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力量,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其自主收集各种信息和材料,培养其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阴市小朴幼儿园)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在“拼拼、玩玩”或“做做、玩玩”中自由操作、摆弄,了解不同材料各自的特征。让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的内容,如吃过的东西、用过的生活用品、喜爱的小动物等,并巧妙地将它们融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达到活动的教育目的,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幼儿手里,没有生命的袋子都可以变成有生命的造型,可以把幼儿的内在愿望、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培养幼儿创新实践的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幼儿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割裂了游戏与手工活动的关系,认为游戏归游戏,手工归手工。游戏中所使用的锅、碗、电话、床单、桌布、信封、小吃店的食品等游戏材料多是成品或教师辛苦制作的。实质上,当幼儿在美工室中游戏时,看见其他班做的纸碗、纸盘,并产生兴趣时,环保纸碗加工厂的游戏便可以开展了。这时我们便和幼儿一起观察思考,向制作者询问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幼儿发现娃娃家的桌布不用大头针固定就易滑到地上,用大头针固定则比较危险、易戳手,他们便想出了用针缝的方法,于是我们提供了缝被针、线、纽扣、花边等材料,和幼儿一起缝制了桌布;幼儿想玩邮局游戏,但需要IC卡、电话,我们便满足幼儿的需要,在回顾IC卡电话的样子后,共同用鞋盒、牙膏盒等制作了电话……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教师都是在幼儿当前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了恰当的帮助与支持,也从中发展了幼儿手工制作的能力。
生成性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自主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原有的认识结构,并向更高一级的认识阶段发展。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如,活动《帽子》中,幼儿想到了要做帽子,教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先想好要做什么帽子,然后自己准备做帽子的材料。当幼儿做好帽子后,大家发现虽然这些作品是经过思考才做的,但大多数的帽子都是纸袋式的帽子,有的帽子还是平面的。于是,幼儿便自发地对帽子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得出帽子大致有保暖、保护、美观的作用,接着就对帽子提出了改进意见。令人吃惊的是,此次活动中,有的幼儿用雪碧瓶做了古代女帽,有的用牛奶盒做了遮阳帽,有的用纸盒做了博士帽等,效果非常好。
从班级的环境创设到幼儿物品的摆放、自然角的设置,都要体现出幼儿的参与。我们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了美丽的作业盒,用来存放自己的作业和小件物品;又让幼儿制作了大公鸡卷纸筒,用来放卷筒纸和一些作业纸……这些手工作品既使幼儿能发自内心地爱护这些物品,又从中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稚拙和童趣。
以往教师组织手工活动时,有着传统的固有模式,“出示范例—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师辅导—教师讲评”,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创造潜能的发挥。现在,我们把活动组织形式改为“丰富感知—注重理解—放手创作”的模式。
“丰富感知”是指在活动前教师要极大地丰富幼儿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注重理解”是指教师要注重让幼儿理解手工活动的内容、材料和操作方法,尤其是操作方法的掌握。幼儿进行手工创造时,教师尽可能不给幼儿提供影响创造力发挥的范例或范画,就是说,不给幼儿一个限制想象的框架,教师的示范是为了使幼儿掌握方法而已。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表现出来,以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力量,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其自主收集各种信息和材料,培养其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阴市小朴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