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手工活动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jma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手工活动是幼儿直接用双手對各种形态、具有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对于发展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创作力及耐心、细致等个性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园中,长期以来的手工活动都恪守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一步一步学的模式,且手工活动选题比较陈旧,多为折纸、纸盒造型等,束缚了幼儿的思维。下面我就幼儿手工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几点看法。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在“拼拼、玩玩”或“做做、玩玩”中自由操作、摆弄,了解不同材料各自的特征。让幼儿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对手工制作产生兴趣,愿意去操作。教师要善于挖掘教育的内容,如吃过的东西、用过的生活用品、喜爱的小动物等,并巧妙地将它们融于幼儿的游戏活动之中,达到活动的教育目的,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幼儿手里,没有生命的袋子都可以变成有生命的造型,可以把幼儿的内在愿望、内心的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培养幼儿创新实践的能力,除有意点拨、启迪之外,还得为幼儿创设必要的、充分活动的机会和环境,使其吸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储备丰富的表象。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割裂了游戏与手工活动的关系,认为游戏归游戏,手工归手工。游戏中所使用的锅、碗、电话、床单、桌布、信封、小吃店的食品等游戏材料多是成品或教师辛苦制作的。实质上,当幼儿在美工室中游戏时,看见其他班做的纸碗、纸盘,并产生兴趣时,环保纸碗加工厂的游戏便可以开展了。这时我们便和幼儿一起观察思考,向制作者询问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幼儿发现娃娃家的桌布不用大头针固定就易滑到地上,用大头针固定则比较危险、易戳手,他们便想出了用针缝的方法,于是我们提供了缝被针、线、纽扣、花边等材料,和幼儿一起缝制了桌布;幼儿想玩邮局游戏,但需要IC卡、电话,我们便满足幼儿的需要,在回顾IC卡电话的样子后,共同用鞋盒、牙膏盒等制作了电话……在这些游戏活动中,教师都是在幼儿当前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了恰当的帮助与支持,也从中发展了幼儿手工制作的能力。
  生成性活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主动地与周围环境发生交互作用,自主地丰富和完善自身原有的认识结构,并向更高一级的认识阶段发展。在活动中,幼儿的行为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如,活动《帽子》中,幼儿想到了要做帽子,教师放手让孩子自己先想好要做什么帽子,然后自己准备做帽子的材料。当幼儿做好帽子后,大家发现虽然这些作品是经过思考才做的,但大多数的帽子都是纸袋式的帽子,有的帽子还是平面的。于是,幼儿便自发地对帽子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得出帽子大致有保暖、保护、美观的作用,接着就对帽子提出了改进意见。令人吃惊的是,此次活动中,有的幼儿用雪碧瓶做了古代女帽,有的用牛奶盒做了遮阳帽,有的用纸盒做了博士帽等,效果非常好。
  从班级的环境创设到幼儿物品的摆放、自然角的设置,都要体现出幼儿的参与。我们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了美丽的作业盒,用来存放自己的作业和小件物品;又让幼儿制作了大公鸡卷纸筒,用来放卷筒纸和一些作业纸……这些手工作品既使幼儿能发自内心地爱护这些物品,又从中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稚拙和童趣。
  以往教师组织手工活动时,有着传统的固有模式,“出示范例—教师示范—幼儿模仿—教师辅导—教师讲评”,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创造潜能的发挥。现在,我们把活动组织形式改为“丰富感知—注重理解—放手创作”的模式。
  “丰富感知”是指在活动前教师要极大地丰富幼儿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注重理解”是指教师要注重让幼儿理解手工活动的内容、材料和操作方法,尤其是操作方法的掌握。幼儿进行手工创造时,教师尽可能不给幼儿提供影响创造力发挥的范例或范画,就是说,不给幼儿一个限制想象的框架,教师的示范是为了使幼儿掌握方法而已。教师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表现出来,以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兴趣,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幼儿依靠自己的力量,遵循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鼓励其自主收集各种信息和材料,培养其创新精神。
  (作者单位:江阴市小朴幼儿园)
其他文献
七年级美术课《在临摹中感受》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大师的作品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创作,即学习变体画。  “著名大画家凡·高其实是米勒的头号粉丝!”我以凡·高、米勒的故事导入课程,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兴趣后,我乘机问他们:“同学们,知道怎么来画一幅变体画吗?”  考虑到本班学生都是农村孩子,之前极少接触大师作品与绘画名作,直接讲解变体画的创作方法无疑是非常不合适的。于是我拿出了自己当年的初中英语课本,
期刊
指导小学生习作入门,应当着力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三个问题。我在写话教学中用“画画、说说、写写”的方法,为一、二年级学生铺设了走上习作之路的阶梯。  一、 优化习作心境,促使学生产生表达需求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让学生“为写话而写话”,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话,孩子们会进入一种被动的状态,甚至会产生压抑、逆反的心理。而当学生心里明白了“为什么写”,有了“我要把这告诉他”的
期刊
一、 真诚的态度—有效倾听的前提  与幼儿交流时,我总是身体前倾甚至蹲下来,眼睛注视着他们,边听边点点头、摸摸头或拍拍肩,用期待的眼神、温暖的笑容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大胆畅快地讲。我总是饶有兴味地听他们分享的每一个故事,有时甚至要求孩子多讲讲有趣的细节。于是,许多孩子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家发生的或者看到的趣事讲给我听。我也始终把自己当作他们的朋友,经常跟他们聊自己遇到的趣事,孩子们就更信任我,愿意对我
期刊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选编文言文,引导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为学生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读出层次,感受文言文语言特色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就要读好文言文。只有带有感情地读、掌握语感地读、抓住节奏地读,才能够读出文言文原本的语言特色。范读时,教师首先应注重字词的轻重缓急、语调语速、重音停顿。文言文读通读顺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复练习。随
期刊
当下,大多数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狭隘、霸道、任性、缺乏感恩心态,甚至不达目的就坐在地上大哭大闹,不肯与父母和解。  《纲要》提出,要让幼儿学会分享,并能够在此基础之上与人交往。良好的分享习惯是幼儿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是幼儿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为了提升幼儿的分享意识,加强分享行为的渗透性与影响性,我决定从幼儿喜爱的绘本教学活动入手,利
期刊
语言是儿童生长、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聋生的生理缺陷是听力障碍,但是他们的发音器官都是完好的。对聋生进行语言训练,有利于聋生的语言发展。  一、 创设情境,使其可说,促使语言教学的具象化  聋生由于听不到,所以他们的视觉器官特别灵敏。在教学时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聋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形象性,但想象力差,所以要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在教学中通过提供实物、演示操作等,引导聋生
期刊
“开天地”遇“破天荒”  2017年9月开始,全国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统编版语文教科书。2019年秋季,统编语文教材覆盖所有年级。9月的第一次督导,我走进了四年级的语文课堂。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夏商君。”看着黑板上《盘古开天地》的课题,我的脑海中飘出两句诗。  执教的姚老师见到我,未感意外。我饶有兴致地静观她如何施教。  导入新课,通读全文,教师言道:“天地有了,世界却很孤单,于是,就有
期刊
利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幼儿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优化幼小衔接,能让幼儿快速适应小学生活。  一、 利用积极心理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习兴趣是幼儿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利用积极心理学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允许探索的、开放自由的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科学区做《小灯泡亮了》实验,幼儿怎么组装都不成功,灯泡忽亮忽滅,教师让他们多尝试,激发他们积极的情绪
期刊
对话往往是文本中情节展开的重要依托,是人物性格彰显的有效媒介。对话描写理应成为习作教学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当下习作教学中,对话描写指导如果仅限于提示语内容描写的指导,显然还过于浅显,厚度不够。在学生的习作中,要想人物对话更丰富、生动,“活起来”,还应关注对话描写的其他方面。  一、提示语的“繁”与“简”  文章蕴含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各人物的重要程度不同,说话的繁与简也就有了区别。如《暖流》中,在写江
期刊
“故事课程”,是我的创意。这个经验性的课程之诞生与发展过程,也许是真正意义上的“创生性课程”,属于一起在故事的滋养下互动生长的我和孩子们,甚至是家长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述这个课程诞生与发展的一段“历史”,或许具体有一定的案例价值,也能生动地诠释新课程倡导教学相长、助推生命拔节的文化使命。  一个讲故事的人: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后有机会进入县城师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