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传授做人的道理,古人之所以把传道放在首位,是因为只有先明白做人的道理,才能正心修身,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现如今作为教师要完成授业解惑并不难,难就难在传道上。语文课是一门注重构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学科,如何以情优教、以情促学,在授业解惑之时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和共识,从而将知识内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传道的目的,已成为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道德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中心论,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的探究。因此,我们只看到记忆与理解而看不到质疑与批判;我们只会看到學生“学会”的成果,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只看到按成人对世界的理解被强行塑造而看不到创新质疑的火花被精心呵护。古希腊著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学习知识要通过师生的对话来完成。中国教育先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也主张通过愉快的谈话完成育人的任务。站在新课改的高度,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它并非都是糟粕,在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分数本位中它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得不改变这些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旧思想,面对当前的形势,找准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道德课堂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高效果的课堂、高参与率的课堂。这种课堂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基础之上强调“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形态,因此它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的本质:“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
2 建立道德课堂下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和“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符合道德课堂的要求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2.1 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原来教学教师在课堂讲解在课堂上占主要地位,学生的回答问题只是为老师的讲解服务。现行的教学,要求我们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是学生的展示、交流、质疑、讨论,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即获得知识也产生乐学的体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是学生质疑时的答疑者,是学生出错时的纠错者。
2.2 其次要转变教的模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要求学生做到上课之前先预习,充分预习是先学后教的基础。课下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围绕导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进行展示、质疑,这种课型要求学生“先学”在先。
2.3 转变学生学的模式。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课堂,这些课堂模式其实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自学、合作、交流、反馈,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学习,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3 注重道德课堂下教师素养的提升
无论哪种课改,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学生的进步。而教师要有大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寻找自我发展的多元化途径,才能真正为新课改添砖加瓦,献上绵薄之力。那么首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面对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一本备课本用十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教师要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有效地利用课堂,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参与者,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学生也为教师提升服务,教师的职业定位必须从自我奉献走向与学生共同发展。课堂是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生成性想法或做法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应及时记下,为以后教学服务。第三要勤于总结,善于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勤于总结,善于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坚持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在总结中提高,在反思中不断成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总之,教师要有鲜活的思维与认识,就得好学不倦,努力使自己由敬业变为精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就没有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使我们的课堂道德起来,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们乐学、善思、深究、活学,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人,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成为道德的课堂。
1 树立以人为本的课堂道德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中心论,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没有主动的探究。因此,我们只看到记忆与理解而看不到质疑与批判;我们只会看到學生“学会”的成果,看不到“会学”的收获、“乐学”的体验;只看到按成人对世界的理解被强行塑造而看不到创新质疑的火花被精心呵护。古希腊著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学习知识要通过师生的对话来完成。中国教育先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也主张通过愉快的谈话完成育人的任务。站在新课改的高度,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的教学,它并非都是糟粕,在知识本位、应试本位、分数本位中它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不得不改变这些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旧思想,面对当前的形势,找准定位、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道德课堂就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高效果的课堂、高参与率的课堂。这种课堂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基础之上强调“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形态,因此它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的本质:“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
2 建立道德课堂下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道德课堂”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学生“今天的健康成长”和“明天的幸福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以身心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地发展。那么如何使自己的课堂符合道德课堂的要求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一个问题。
2.1 课堂教学要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性转变,原来教学教师在课堂讲解在课堂上占主要地位,学生的回答问题只是为老师的讲解服务。现行的教学,要求我们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是学生的展示、交流、质疑、讨论,课堂真正属于学生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即获得知识也产生乐学的体验。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是学生质疑时的答疑者,是学生出错时的纠错者。
2.2 其次要转变教的模式,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要求学生做到上课之前先预习,充分预习是先学后教的基础。课下学生分组完成导学案,课堂上围绕导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进行展示、质疑,这种课型要求学生“先学”在先。
2.3 转变学生学的模式。理想的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标的学习。环境下的自主课堂,这些课堂模式其实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自学、合作、交流、反馈,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杜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标地学习,通过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这就是课程改革的核心。
3 注重道德课堂下教师素养的提升
无论哪种课改,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根本谈不上学生的进步。而教师要有大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寻找自我发展的多元化途径,才能真正为新课改添砖加瓦,献上绵薄之力。那么首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面对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一本备课本用十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此教师要有好学不倦的精神,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有效地利用课堂,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共同参与者,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为学生发展服务,学生也为教师提升服务,教师的职业定位必须从自我奉献走向与学生共同发展。课堂是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景,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些生成性想法或做法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应及时记下,为以后教学服务。第三要勤于总结,善于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勤于总结,善于反思。通过总结反思,坚持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在总结中提高,在反思中不断成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总之,教师要有鲜活的思维与认识,就得好学不倦,努力使自己由敬业变为精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就会带来疲倦,就没有鼓舞的心情,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地去学,使我们的课堂道德起来,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学生们乐学、善思、深究、活学,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主人,让语文课堂永远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成为道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