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郭秉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积极探索,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思想。此种教育思想来源于他对其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模式的借鉴与吸收。
[关键词]郭秉文 师范教育思想 哥伦比亚大学
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的郭秉文在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和实践了诸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影响深远的就是他的“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学博士,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均透露出其深受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影响。正如郭廷以所说:“郭先生受美国影响,做大学校长无形中亦受美国影响。”[1]无疑,西方大学教育让郭秉文奠定了教育理论基础,使他加深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并为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学习与参考的典范。
“寓师范于大学”是郭秉文最主要的师范教育思想。它打破了清末民初中国师范教育的“封闭式”体制,把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科教育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对美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学习和借鉴,更体现了以郭秉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索。当然,这种教育思想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对当时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的积极反思。
张其昀在《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一书中提出:“民国十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2]这一南一北两所高校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南高”就是当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是东南大学的前身。此时的校长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郭秉文。
郭秉文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因获庚款资助赴美留学,并有机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学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是世界上教育最著名的地方,教授学问之高,教育学科之丰富,学生人数之众多,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找不出来。”[3]郭秉文就是在这里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哥伦比亚大学在最初建校时只有人文、科学、语言等几个学科,但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步设立了医学、法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学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这所曾经的“国王学院”通过增设学科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进程。而这种高校的发展模式也出现在郭秉文实行的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革为东南大学的“高师改大”教育实践中。南高师正是在具有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理工科专业成为了综合大学。不仅如此,哥伦比亚大学在办学思想和管理方式上的许多特点,也为郭秉文日后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说,哥伦比亚大学的管理权属于由校长在内的二十四个成员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学校的诸多事务,如制定学术政策、任命校长和教授、决定学校预算、监督与捐款、指导和控制学校管理等有关事宜都有学校董事会民主决定。校董会通过执行委员会、教育政策委员会、校友事务委员会等十个常设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立法机构”——大学参议院,其主要事务由执行委员会、教师事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等十二个常设委员会承担。这种管理方式也被郭秉文应用到东南大学的管理中。郭秉文担任校长时,学校设置了评议会、董事会等管理部门。其中校董会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模式对郭秉文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
而在郭氏日后办学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教育模式,即在综合性大学中创办师范教育。郭秉文认为,高等师范在于培养中等学校以上的师资,而中等以上的老师必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相互交叉的学科知识,他们应该是双料的学士、硕士、博士。显然,这样的教育人才很难在学科设置相对封闭和狭窄的师范学校中产生,而只有在综合性大学中才能培养真正的师资。“寓师范于大学”是有助于师范教育发展、教育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一种教育体制。在郭秉文担任校长之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都对“寓师范于大学”的教育体制采用了直接的借鉴与模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体制,为东南大学乃至当时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与探索的思路。从这一角度看,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体制是对郭秉文日后的教育实践影响是最深远的。
其实,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中,郭秉文已对师范教育予以强调。他认为:“中国今日之所需者为高等师范学校之改良,以养成中学教员。”[4]在他看来,中等教育的师资培养已是中国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合格的中等以上教育的师资,对于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他还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凡教员委员会,夏季学校,补习科,函授,读书,地方教育会,参考书籍,以及欧美盛行之循环读书法,于教员之养成裨益匪浅,惜皆缺焉而不备。”[5]这种培养师资的方式,其实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换句话说,对各种文化典籍的“核心课程”的补习是郭秉文认为的必由之路。可见,当时的中国教师虽然具备了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但却没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储备,算不上是合格的教育人才。
而郭秉文在论文中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阐释,足以说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受到的影响和启发。哥伦比亚大学 “寓师范于大学”的教育体制,对于当时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来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而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正是当时的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参考文献]
[1]石猛.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冒荣.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6卷) [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593.
[4][5]郭秉文.中国教育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9.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什集镇梁屯中学)
[关键词]郭秉文 师范教育思想 哥伦比亚大学
被称为“东南大学”之父的郭秉文在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和实践了诸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引人注目和影响深远的就是他的“寓师范于大学”的师范教育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学博士,郭秉文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均透露出其深受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的影响。正如郭廷以所说:“郭先生受美国影响,做大学校长无形中亦受美国影响。”[1]无疑,西方大学教育让郭秉文奠定了教育理论基础,使他加深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并为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学习与参考的典范。
“寓师范于大学”是郭秉文最主要的师范教育思想。它打破了清末民初中国师范教育的“封闭式”体制,把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科教育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对美国师范教育体制的学习和借鉴,更体现了以郭秉文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索。当然,这种教育思想的产生,也是来源于对当时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困境的积极反思。
张其昀在《郭师秉文的办学方针》一书中提出:“民国十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2]这一南一北两所高校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南高”就是当时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是东南大学的前身。此时的校长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郭秉文。
郭秉文在二十八岁的时候,因获庚款资助赴美留学,并有机会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学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是世界上教育最著名的地方,教授学问之高,教育学科之丰富,学生人数之众多,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找不出来。”[3]郭秉文就是在这里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哥伦比亚大学在最初建校时只有人文、科学、语言等几个学科,但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步设立了医学、法学、工程学、建筑学等学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综合性大学。这所曾经的“国王学院”通过增设学科的方式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进程。而这种高校的发展模式也出现在郭秉文实行的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革为东南大学的“高师改大”教育实践中。南高师正是在具有自身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理工科专业成为了综合大学。不仅如此,哥伦比亚大学在办学思想和管理方式上的许多特点,也为郭秉文日后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新的思路。比如说,哥伦比亚大学的管理权属于由校长在内的二十四个成员组成的学校董事会。学校的诸多事务,如制定学术政策、任命校长和教授、决定学校预算、监督与捐款、指导和控制学校管理等有关事宜都有学校董事会民主决定。校董会通过执行委员会、教育政策委员会、校友事务委员会等十个常设委员会开展各项工作。与此同时,学校还设立了“立法机构”——大学参议院,其主要事务由执行委员会、教师事务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等十二个常设委员会承担。这种管理方式也被郭秉文应用到东南大学的管理中。郭秉文担任校长时,学校设置了评议会、董事会等管理部门。其中校董会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是学校的最高决策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哥伦比亚大学的办学模式对郭秉文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
而在郭氏日后办学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教育模式,即在综合性大学中创办师范教育。郭秉文认为,高等师范在于培养中等学校以上的师资,而中等以上的老师必须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相互交叉的学科知识,他们应该是双料的学士、硕士、博士。显然,这样的教育人才很难在学科设置相对封闭和狭窄的师范学校中产生,而只有在综合性大学中才能培养真正的师资。“寓师范于大学”是有助于师范教育发展、教育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一种教育体制。在郭秉文担任校长之时,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都对“寓师范于大学”的教育体制采用了直接的借鉴与模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体制,为东南大学乃至当时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与探索的思路。从这一角度看,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体制是对郭秉文日后的教育实践影响是最深远的。
其实,在其博士论文《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中,郭秉文已对师范教育予以强调。他认为:“中国今日之所需者为高等师范学校之改良,以养成中学教员。”[4]在他看来,中等教育的师资培养已是中国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培养合格的中等以上教育的师资,对于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他还提出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凡教员委员会,夏季学校,补习科,函授,读书,地方教育会,参考书籍,以及欧美盛行之循环读书法,于教员之养成裨益匪浅,惜皆缺焉而不备。”[5]这种培养师资的方式,其实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换句话说,对各种文化典籍的“核心课程”的补习是郭秉文认为的必由之路。可见,当时的中国教师虽然具备了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但却没有宽厚的文化知识储备,算不上是合格的教育人才。
而郭秉文在论文中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阐释,足以说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所受到的影响和启发。哥伦比亚大学 “寓师范于大学”的教育体制,对于当时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来说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而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正是当时的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
[参考文献]
[1]石猛.郭秉文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冒荣.至平至善 鸿声东南——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
[3]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6卷) [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593.
[4][5]郭秉文.中国教育沿革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09.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什集镇梁屯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