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铭记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周年了。
  5·12作为一个时间符号,只是漫漫时间长河里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但是我们为此却永远地记住了它,记住了这一天的14点28分,记住了中国的汶川,记住了这个一滴眼泪就能把他全部覆盖的小地方,其实我们都要感谢这个通讯十分发达的社会,汶川大地震的信息在一瞬间就传遍了整个世界,这是一次全世界都为之动容的特大灾难。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地震的概念仿佛还比较的遥远和模糊,瞬间的山崩地裂,瞬间的物是人非,山含悲,河含泪,举国同哀,全人类共叹,就是这个瞬间,让这一天的所有事都成为永远的铭记。
  相信经过了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洗礼的人,都会将这个日子永远地铭记,相信参加救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志愿者以及其他的救援组织,都会将这个日子铭记,相信通过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知晓这次大地震的人们都会将这个日子永远铭记。
  需要铭记的日子太多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日子有这样的震憾力,让我们永远地铭记。
  大地震的能量太大了,瞬间波及了整个四川,波及到了整个中国,甚至波及到了我们的临国,这瞬间发生的事让所有的人都猝不及防,面对这瞬间发生的变故,我们人类显得是多么的无助和渺小,然而接着发生的援救行动又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团结与互助,认识到了人类面对重大灾难事故那种无尚的勇气与行为的崇高。
  让我们含泪记住的东西太多了,太多了,我们只能感叹我们手中笔的无力。是啊,怎么能忘记胡锦涛总书记站在灾后废墟上那凝重的表情,怎么能忘记总书记在灾区手持话筒鼓励人们战胜困难的声音,怎么能忘记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温家宝总理那忙碌的身影,怎么能忘记总理在现场面对废墟中的灾民那焦急的身影和沙哑的声音,怎么能忘记总理在余震不断的现场连夜召集的救援会议,怎么能忘记被救小朋友面对总理的那一纯朴的敬礼;忘记,永远也无法忘却的记忆,怎么能忘记灾区的那幅幅残垣断壁的惨景,怎么能忘记那点起的一盏盏祈福烛光,怎么能忘记废墟下用手电筒读书的光亮,怎么能忘记被救出男孩想喝可乐的乐观心态,怎么能忘记小林浩在地震之中奋不顾身勇救同学的场景,怎么能忘记在地震废墟中拾捡课本的同学,怎么能忘记救援官兵们面对余震和塌方的危险奋勇奔赴灾区的情景,怎么能忘记夜以继日不顾自身安危奋战在废墟上的救援队伍,怎么能忘记灾区人民奋起自救的感人场面,怎么能忘记世界人民那一声声亲切的问候,怎么能忘记世界人民在中国人民面临重大灾难面前无私的援助,怎么能忘记世界人民用爱心汇集的那一股股力量,怎么能忘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最难忘记的。
  曾经以为会忘记,但是越想忘记的,却是永远也难忘记的。
  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灾难就是最难忘记的,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
  记住大地震中发生的一切,实际也是对地震遇难者的一种最好的怀念,同时也是给予生者生存下去的一种极大鼓励。
  当我静静地坐在电脑面前写这篇文章时,大地震中那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还如电影一般在我的脑中清晰地一一闪现,令我的手指都还在颤抖不已,眼前不禁模糊起来,是啊,从我们所经历的生活中,还没有出现那样感人的场面。
  2008年,世界和中国让我们记住的事情太多了,但没有任何一件事有如此的魔力让我们记得这样的清晰,记得如此的心疼,记得如此的难受,也许再过几十年,当我们再下辈问起我们时,我们肯定还能够清晰叙述当时的情景,告诉他们当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余震持续的时间很长,就是现在还偶尔能感受到一两次余震,尽管余震的余威已减,但是仍然在提醒我们要时刻记住5·12这个日子。
  记住应该记住的东西,忘却应该忘却的东西,勇敢面对新的生活,才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教育局)
其他文献
没有那个国家能像日本这样,把“菊”与“刀”、柔情和暴力的情绪交融得如此完美。日本导演利用电影艺术独具的视听手段,更是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情绪完全融合在一起,像冰与火的交融,或是此消彼长或者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回顾日本的电影大师,无论是早期导演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还是五六十年代的黑泽明、大岛渚,乃至90年代的岩井俊二、北野武,都以不同的影像方式表达着我们似曾相识的审美体验,或是“菊”的一面或是“刀”的
“我们打开一扇窗户,让更清新的风进来.”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的创意人伍皓表示,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部门让网民介入事
高校寝室相当于是一个小的活动中心,是大学生休息、娱乐、社交以及课余学习的重要场所。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也曾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高校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与氛围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前者
网络人际交往所描述的,是一种经由互联网媒体中介形成的人际沟通与互动关系。在网络空间,人际互动双方并不像在现实社会交往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沟通,而是一种以“身体不在场”为基本特征的人际交往。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正如黄厚铭所说,同时具有传统社会人际关系和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特征。网络人际关系进程可以在现实人际关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现实的人际关系同样也可以在网络人际关系中获得延续和发展。当然我们也要充分认
社会是文化的存在,大学校园文化属于社会的亚文化,是社会的先进文化。依照常理,高等院校原本是文化的“集散地”,各类文化思想往往由此产生、传播,各类文化人才由此培育、输送。但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非校园文化水乳交融地与校园文化错合在一起,造成文化人群的普遍世俗化。这对于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社会经验贫乏,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不但严重影响了大学
对图书馆工作者来说,为读者服务是永恒的主题。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早在1931年便已揭示出图书馆的读者导向经营本质,充分彰显图书馆因利用而存在的服务导向经营理念,明确指出读者是图书馆的主角,服务才是图书馆的终极目标。  随着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日益完善,我国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职能、读者需求、文献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职院校图书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层及多层黑磷晶体的能隙随层数和外加应力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体系能隙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当层数增加到10时,二维黑磷的能隙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更多地注意到了精神生活的质量和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对艺术的追求前所未有地提高。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到今天迎来了30周年的辉煌成就,伴随改革开放春风成长起来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工作也走过了20个春秋。各类艺术考级活动在社会各界的褒贬、质疑和赞扬声中发展壮大,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艺术考级活动对社会艺术水平教育的普及和从业人员素质的提
在纪念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70周年,回顾抗联第三路军的斗争史,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之际,东北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原省长陈雷昔日视察革命老区五大连池市时慈祥的面容,油然浮现在人们的眼前。他曾浴血奋战过的五大连池市的老区人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老省长在朝阳山难忘的战斗岁月。当年许多感人的历史故事,依然铭刻在老区人民的心中。    挺进朝阳山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声,唤起了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