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历史新教材中的图片史料十分丰富,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图片史料的直观优势,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真正实现历史课堂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图片史料; 课堂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28-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1]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图片史料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什么是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就是以图片形式记载和反映历史的材料。现行的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等,都大幅度增加了图片在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地位。以人民版(2009年版)必修一为例,插图总数为164,其中人物肖像图16、物类图30、事件、活动图77、表格、漫画、示意图21、地图20。【注:物类图指除人物和事件之外的所有物体,包括各种器物、艺术品、遗迹、遗址等。统计中把教材目录内的图片,练习中的图、表和附录中的图表都统计在内(统计不重复)】。如物类方面的《商代青铜方鼎》画面上的青铜方鼎,设计精巧古朴,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秦始皇陵兵马俑》图,图中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缴获的印章及佩剑》图,生动地再现了三元里人民自发抵抗外国侵略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这些图片史料内容非常丰富,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而且还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发挥图片史料的直观优势,更好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教材中的图片史料的应用。
1图片史料的主要类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史料有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历史图表。历史地图的优势在于它运用地图语言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历史图片在新教材的图片史料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包含人物肖像图、实物图、历史事件活动图、漫画、遗址等。它们不仅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历史图表包括示意图、大事年表、表格、统计表等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现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图表方式能够把文字表述的较复杂和抽象的历史内容条理化和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和理解历史知识。
2不同类型的图片史料的教学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史料,在教学实践中应采用不同的策略。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2.1历史地图。 在2009年福建高考卷选择题第17题,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为情境,设置的问题是途中需要经过的地方,4个备选答案分别是东渡黄河、北渡长江、跨越陇海线、挺进大别山。很多学生在作答时颇费踌蹰,耗费了不少时间。怕选错固然是一个原因,问题是为什么总觉拿不定呢?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学生平时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忽视了历史地图。结合教材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就可以知道红军长征结束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八路军开赴华北需要东渡黄河。
结合历史地图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域空间,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的语言。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可以利用教材中《新航路开辟图》。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四条线路及其经过的地点(西欧—好望角;西欧—美洲;西欧—好望角—印度;西欧-美洲-亚洲-西欧)。通过地图,让学生建立了新航路开辟的空间意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中标注的符号、地图中标注的语言和该图反映的历史主题。从《新航路开辟图》的图例来看显示了四条不同的线路(迪亚士船队航行路线、哥伦布船队航行路线、达伽马船队航行路线、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和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样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多了一份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了航海家百折不回的精神。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即对地图中的隐性内容的引导,如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既然是为了到东方寻求财富,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都是向东,为什么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卻是向西呢?新航路开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挑战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快就得出正确结论并认识到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本课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历史图片。 在阅读历史图片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捕捉住图片直接反映出来的信息。如果图片上有说明文字,还要注意图片的说明文字或相关文字的暗示。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在介绍侵华日军的罪行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的报道》图。图中可以看到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图片上的说明文字是“两少尉百人斩、南京、超记录”。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描述,力争使历史绘画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在此基础上去挖掘图片所隐含的深层次信息。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最令中国人感到愤慨的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在罪恶的侵略战争中,以虐杀俘虏与平民为乐,并惨无人道地进行比赛。这种罪恶行径充分暴露侵略者的本质。通过这张照片,我们不禁想到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什么罪行?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由这张图片所引发的这一连串问题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深刻认识历史真相。 2.3历史图表。 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到历史图表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图表数据变化的轨迹,即从静态的数据中去发掘数据所隐含的动态变化趋势,对数据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比较中去分析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而去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时可以利用教材中“学习建议”的大事年表(见图3),引导学生把握近代史列强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两条线索,从而去理解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张大事年表图以时间为数轴,时间的跨度是1840—1945年,从列强的侵華来看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从中国人民的抗争来看包括左宗棠恢复新疆、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抗日救亡全民族抗战。针对此图可以设计这几个问题:概括1840—1945年列强发动的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抗日战争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分析列强侵华各个时期的特征;对比同一时期中西方的情况;分析列强发动侵华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通过该图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了列强的侵华使近代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近代中国人民如何进行抗争探索的历史,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利于对专题二和专题三的理解。
3几个注意点
3.1运用图片史料时要有针对性。图片史料和历史教学的结合,应该是精彩的,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图片都当作教学重点来讲,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情有选择地使用图片史料,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教材插图共有13幅图,不包含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的简表,如果13幅图都一一介绍,显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因此,必须围绕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进行有选择的使用。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难点是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因此,教材中《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在信封上宣传抗日》、《八路军战斗在长城内外》等图就不在课堂介绍,而利用《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等图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把握。
3.2运用图片史料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对图片史料印象深刻,而大脑并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会达不到我们要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时,要引导学生对图片史料的观察,设计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使用《秦朝疆域图》,引导学生找出秦朝都城、骊山、秦长城的起讫点、灵渠、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等,并指出秦的疆域四至,然后提出问题:《秦朝疆域图》和《秦统一六国图》有何不同?秦长城和灵渠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地方设郡和分封制有何不同?如何评价秦始皇?这样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地图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秦始皇的功过。
3.3引导学生挖掘隐性知识。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图片史料进行说明、分析、补充和对图片资料寻疑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解读图片,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八第三节《打破隔离的坚冰》,在介绍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格尔尼卡》图,课堂中,先让学生观察《格尔尼卡》,注意图名,并提出问题:这是谁的代表作?属于什么艺术流派?从《格尔尼卡》中,可以看出立体派绘画的特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出“该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个难点。教师可以先补充背景: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在1937年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轰炸,几千无辜的居民遭到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地完成这部作品。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对《格尔尼卡》艺术价值的理解。全画充满着悲剧和混乱的气氛:有受伤挣扎的马、好似惊恐眼睛的电灯、手持油灯的女人,尤其是画面上的男子,双臂伸向天空的那种惊恐和绝望。作品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表现了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和对人类灾难的同情,通过这样的师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教无定法,不同的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策略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使用图片史料,充分发挥图片史料的教学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沈晓艳.开发和利用教材图片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新课程研究,2011(12)
[3]高艳红.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妙用,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4)
【关键词】图片史料; 课堂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1-0128-0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音像资料包括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1]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图片史料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什么是图片史料?图片史料就是以图片形式记载和反映历史的材料。现行的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等,都大幅度增加了图片在课文辅助系统中的地位。以人民版(2009年版)必修一为例,插图总数为164,其中人物肖像图16、物类图30、事件、活动图77、表格、漫画、示意图21、地图20。【注:物类图指除人物和事件之外的所有物体,包括各种器物、艺术品、遗迹、遗址等。统计中把教材目录内的图片,练习中的图、表和附录中的图表都统计在内(统计不重复)】。如物类方面的《商代青铜方鼎》画面上的青铜方鼎,设计精巧古朴,让学生感受到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秦始皇陵兵马俑》图,图中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缴获的印章及佩剑》图,生动地再现了三元里人民自发抵抗外国侵略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这些图片史料内容非常丰富,不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而且还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发挥图片史料的直观优势,更好地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教材中的图片史料的应用。
1图片史料的主要类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史料有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和历史图表。历史地图的优势在于它运用地图语言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位置及发展态势,是学习和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工具。历史图片在新教材的图片史料中占的比重较大。它包含人物肖像图、实物图、历史事件活动图、漫画、遗址等。它们不仅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历史图表包括示意图、大事年表、表格、统计表等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现象,揭示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些图表方式能够把文字表述的较复杂和抽象的历史内容条理化和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和理解历史知识。
2不同类型的图片史料的教学策略
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史料,在教学实践中应采用不同的策略。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2.1历史地图。 在2009年福建高考卷选择题第17题,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为情境,设置的问题是途中需要经过的地方,4个备选答案分别是东渡黄河、北渡长江、跨越陇海线、挺进大别山。很多学生在作答时颇费踌蹰,耗费了不少时间。怕选错固然是一个原因,问题是为什么总觉拿不定呢?我认为很大的原因是学生平时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忽视了历史地图。结合教材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就可以知道红军长征结束后,建立陕甘宁根据地,八路军开赴华北需要东渡黄河。
结合历史地图进行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域空间,表现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效果。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的语言。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可以利用教材中《新航路开辟图》。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新航路的四条线路及其经过的地点(西欧—好望角;西欧—美洲;西欧—好望角—印度;西欧-美洲-亚洲-西欧)。通过地图,让学生建立了新航路开辟的空间意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关注地图中标注的符号、地图中标注的语言和该图反映的历史主题。从《新航路开辟图》的图例来看显示了四条不同的线路(迪亚士船队航行路线、哥伦布船队航行路线、达伽马船队航行路线、麦哲伦船队航行路线)和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这样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多了一份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了航海家百折不回的精神。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即对地图中的隐性内容的引导,如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西班牙和葡萄牙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头?既然是为了到东方寻求财富,葡萄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都是向东,为什么西班牙支持的航海家航行方向卻是向西呢?新航路开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的挑战使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很快就得出正确结论并认识到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本课知识,又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历史图片。 在阅读历史图片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捕捉住图片直接反映出来的信息。如果图片上有说明文字,还要注意图片的说明文字或相关文字的暗示。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在介绍侵华日军的罪行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的报道》图。图中可以看到两名日本军人手握军刀,在进行杀人比赛后,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态。图片上的说明文字是“两少尉百人斩、南京、超记录”。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描述,力争使历史绘画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活”起来,在此基础上去挖掘图片所隐含的深层次信息。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中,最令中国人感到愤慨的就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达30万以上。“百人斩杀人比赛”是日军残酷暴行的典型案例。在罪恶的侵略战争中,以虐杀俘虏与平民为乐,并惨无人道地进行比赛。这种罪恶行径充分暴露侵略者的本质。通过这张照片,我们不禁想到日本侵略者为什么要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他的目的是什么,是什么直接导致了这一事件的发生? 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什么罪行?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由这张图片所引发的这一连串问题的探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深刻认识历史真相。 2.3历史图表。 在平时的教学中用到历史图表时,要指导学生观察图表数据变化的轨迹,即从静态的数据中去发掘数据所隐含的动态变化趋势,对数据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比较中去分析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而去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时可以利用教材中“学习建议”的大事年表(见图3),引导学生把握近代史列强的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两条线索,从而去理解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张大事年表图以时间为数轴,时间的跨度是1840—1945年,从列强的侵華来看包括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从中国人民的抗争来看包括左宗棠恢复新疆、黄海海战、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抗日救亡全民族抗战。针对此图可以设计这几个问题:概括1840—1945年列强发动的侵华史实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实;抗日战争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分析列强侵华各个时期的特征;对比同一时期中西方的情况;分析列强发动侵华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通过该图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了列强的侵华使近代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及近代中国人民如何进行抗争探索的历史,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利于对专题二和专题三的理解。
3几个注意点
3.1运用图片史料时要有针对性。图片史料和历史教学的结合,应该是精彩的,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图片都当作教学重点来讲,应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情有选择地使用图片史料,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教材插图共有13幅图,不包含课后材料阅读与思考的简表,如果13幅图都一一介绍,显然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无法完成,因此,必须围绕这节课的课标要求及本课重难点进行有选择的使用。本课的重点是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阐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难点是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因此,教材中《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在信封上宣传抗日》、《八路军战斗在长城内外》等图就不在课堂介绍,而利用《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等图来帮助学生对本课的把握。
3.2运用图片史料时,要注意启发学生。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对图片史料印象深刻,而大脑并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会达不到我们要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时,要引导学生对图片史料的观察,设计一些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时使用《秦朝疆域图》,引导学生找出秦朝都城、骊山、秦长城的起讫点、灵渠、桂林郡、象郡、南海郡等,并指出秦的疆域四至,然后提出问题:《秦朝疆域图》和《秦统一六国图》有何不同?秦长城和灵渠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地方设郡和分封制有何不同?如何评价秦始皇?这样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地图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就能较好地把握秦朝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秦始皇的功过。
3.3引导学生挖掘隐性知识。在教学中通过教师对图片史料进行说明、分析、补充和对图片资料寻疑设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地解读图片,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八第三节《打破隔离的坚冰》,在介绍现代立体派画家毕加索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格尔尼卡》图,课堂中,先让学生观察《格尔尼卡》,注意图名,并提出问题:这是谁的代表作?属于什么艺术流派?从《格尔尼卡》中,可以看出立体派绘画的特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出“该作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是个难点。教师可以先补充背景: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在1937年遭到德国法西斯的轰炸,几千无辜的居民遭到屠杀。毕加索义愤填膺地完成这部作品。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对《格尔尼卡》艺术价值的理解。全画充满着悲剧和混乱的气氛:有受伤挣扎的马、好似惊恐眼睛的电灯、手持油灯的女人,尤其是画面上的男子,双臂伸向天空的那种惊恐和绝望。作品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表现了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和对人类灾难的同情,通过这样的师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教无定法,不同的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策略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使用图片史料,充分发挥图片史料的教学价值,从而进一步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沈晓艳.开发和利用教材图片资源,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新课程研究,2011(12)
[3]高艳红.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妙用,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