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刘勰的“神思”学说评析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范畴,继陆机《文赋》后,刘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形象思维”学说,在其《文心雕龙》中提出了“神思”学说。“神思”不是与世隔绝的胡思乱想,而是“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精神活动。可将“神思”理解为一种不羁绊于眼界而随心想象的“思理”。
  一、创作发生阶段,创作主体需进入虚静状态
  刘勰“神思”学说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文艺创作主体应修养“虚静”的心胸,以達至妙境,实现“物我同一”“心物交融”,最终“游心于物之初”,达到“观道”的终极目标。可以相信,“虚静”乃是创作主体实现审美观照的必要前提。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历来广受赞誉,之所以有着超高的艺术造诣,不仅在于李贺将李凭的音乐技艺以文字形式再现,将单纯的视听感受转换为震撼的心灵体验,更是引人联想,通过布局引导,给读者创造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达到极富感染力的审美享受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李贺充当的是一位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绘,引领读者进入奇妙瑰丽的幻境。若是李贺在创作之初没有进入虚静状态,是不可能有如此深刻的个人体验与感受的,更不可能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有此艺术表现力与整体逻辑性。李贺自身先进入了虚静状态,才真正体会到了“物我同一”“心物交融”“游心于物之初”的感受,继而将此体验生动地重塑于作品中,使得读者可以产生相近甚至相同的审美体验。
  二、创作主体应先积累知识,对意象心领神会
  文学创作不仅要有创作灵感,更要有过硬的写作功力。所谓写作功力,是一个作家在多年的创作修改中逐渐形成的能力。要想对所写作的对象有一定把握,需要在创作之初积累学问来获得相应的知识,斟酌事理的是非正误来丰富才能,只有通过严谨地研读才能穷究事物的真相。只有对所绘对象有鞭辟入里的见解,才能在下笔后感觉“有神”。
  《李凭箜篌引》的起句写箜篌构造精良“吴丝蜀桐”,可见李贺对演奏者乐器的了解,观察的细致,并于此处借乐器以衬托李凭的与众不同,写了物也写了人。第二三两句起,开始对乐声进行着墨。不难看出,李贺对于乐理也是知晓的,有足够的欣赏能力,对于李凭的弹奏可以有所把握,并且可以通过欣赏乐曲而进行丰富的想象,构造出更深远瑰丽的审美意境。显然,没有一定音乐知识和乐理欣赏力的人是无法做到的。李贺在此没有直接对无形无色的箜篌声进行叙述,反而从山和云处下笔,以实写虚,虚实相生。“空山”句移情于物,和下面诗文的“江娥”句互相配合补充,烘托出箜篌之音的动听美妙,居然还内蕴着些许“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足见诗人李贺对意象敏锐的洞察力与表述能力。
  三、创作主体需要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是刘勰“神思”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理”主要指艺术思维的规律,而其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神与物游”。“神与物游”中的“神”指作家的审美心境,这是一种十分奇妙的心理活动。“神与物游”的“物”是指作家进行审美活动的对象,这又是一种自由的心理体验。“神思”常处于“虚无”状态,但能与处于“有”的境地的世间万物交通往来,正如黄侃的评论,“此言内心与外境相接也”。
  《李凭箜篌引》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在写此乐奏的精妙多变所带给人的震撼效果。诗人在对此进行艺术创作时自身已经沉浸在李凭的乐奏中,继而将此陶醉之感通过笔端跃然纸上,而这一过程又促使着诗人李贺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并给读者带来身临奇幻瑰丽世界的多方位体验。在李凭箜篌弦歌声中,似乎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也被消融,寓情于景,给无以触摸的乐奏以温度,给读者带来似真似幻的审美心灵体验。“二十三丝动紫皇”暗指李凭的箜篌技艺之高,在拨弦之间,似乎可以引起当朝皇帝的重视,同时惊动天上的皇帝。之后李贺更是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运用奔奇的想象,驰骋天地。“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千古名句,所展现出的意境之奇幻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这与达到“神与物游”的李贺具备的审美高度不无关系。箜篌之声传到天上,补天的女娲居然被深深吸引,忘了自己的职责,继而石破天惊,秋雨大泻。如此恢宏的图景竟在只言片语间完成,其气势之壮,想象之大胆,令人叹为观止。读者在李贺的诗中,不仅可以感受到李凭箜篌技艺的高超,更能被李贺惊人的想象与巧妙的构思创作所折服,这与创作主体达到“神与物游”的程度是分不开的。
  四、创作过程还需外界物象的感发作用
  在创作过程中,除了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也离不开外界物象的感发作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还特意指出,“神思”到了高深之时,其微妙之处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即所谓文外之旨、言外之意、辞外之情等,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神思”的高妙所在。可见,物象的感发对艺术创作者的“神与物游”是有推进作用的。
  《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此句是以凤凰的叫声来比拟李凭的箜篌乐奏之声,着重表现了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此句则是以芙蓉流泪和兰花含笑来比拟李凭的箜篌乐奏之声,着重在渲染乐声的温柔动听。李凭所演奏的曼妙箜篌之音是诗人所能真切听到的,诗人先有了个人的审美体验,由此乐曲而生发出相应的感受,继而将自身感受化于笔端进行又一次不同的艺术创造,形成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同样具有震撼的艺术感染力。“昆山玉碎凤凰叫”此句并非凭空乱想,而是诗人在虚静的状态下通过真切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达到了“神与物游”的创作状态,对于所要描述的对象进行了合理的艺术想象,在准确把握意象的基础上,发挥了外界物象的感发作用,构造出瑰丽的意境。箜篌之声时而嘈杂,若昆山崩坏,美玉碎裂;时而独响,若凤凰鸣叫,响遏行云;时而也若芙蓉含泪之感伤,兰花含笑之欢愉,通过多样的表现方式,为读者构造了绚丽多彩的想象世界。外界物象的感发作用对于文学创作而言,还是极为重要的,是促使达到“神与物游”的必要条件。
  五、想象对于艺术创作及其独创性有着重要作用
  刘勰的“神思”学说的一大特征在于想象,想象对于艺术创作及其独创性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物的感兴继而产生的审美想象可以达到“神思”学说中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创作主体就可以与创作对象发生和谐成理的关联,继而便能在一定的规律下创造出多种富于特点的艺术形象。
  在《李凭箜篌引》着墨描写乐曲的部分,大多数是运动着的物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融冷光”“动紫皇”“女娲炼石”“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不乏精于炼字的一面,动词的使用巧妙简练,物象的使用富于变化,构造出瑰丽奇幻的想象世界,实是令人目眩神驰。尾联却陡然变调改用静态物象,伐树不停的吴刚竟然倚着桂树却忘了睡眠,活泼乱跳的玉兔任凭露水浸湿毛发也不见奔走。如此幽静宁谧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不禁让人情绪波动,由起初的激动到此时的平静,在诗人充满想象的描绘中,引领读者体验了一次回味无穷、奇妙多彩、充满浪漫主义的审美感受。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神思》篇,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诗人李贺通过进入“虚境”状态,运用储备的相关文学、自然、历史、神话、乐理等知识,巧妙使用意象进行艺术化的想象,达到“神与物游”的境地。《李凭箜篌引》并没有直接赞扬李凭的弹奏技艺,也没有畅谈个人感受,而是对乐曲及其产生的效果进行深入刻画,使得全篇处处流露诗人的情思,足见外在审美对象与内在情思的交汇相融,构成了美妙奇幻的艺术境界。
其他文献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鲁迅的评价客观而中肯。论其中国文学的发展,先秦两汉是中国文学的开端,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同一,文学的独立性和审美性尚未呈现。魏晋是一个文的自觉的时代,文学从学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出现了专门的
期刊
一、推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中很大程度上向读者传达了推刘贬曹的思想,这其实和罗贯中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罗贯中正处于元末明初,元朝大暴乱,全国各地皆是起义,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元末各路军阀霸主,不仅和元军作战还互相兼并,表面是同盟,实则名存实亡。这也间接地勾起了罗贯中对正统思想的渴望,他从小就接受了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政治抱负,也更加肯定正统思想,同时最希望的就是有一个明主。
期刊
明天就是端午节。老师给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布置了一项作业,要包粽子并且上传视频。孩子和他妈都郑重其事地给我打了电话,让我晚上回来买点粽叶。我答应给买些回去。回家的路上忽然想起今年和去年在院落里采集的笋衣,也是不错的粽叶。看我两手空空回到家,孩子比较失望,老婆也大为不满。我说家里就有现成的笋叶,还有槲叶,这都是可以用来包粽子的。老婆说得用竹叶,孩子说是“青青的箬竹叶”。可不是么,忽然想起现行的小学一年级
期刊
动画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除了美学、电影学、心理学,还要融入幽默元素,使动画片中的角色造型、剧情等具有浓厚的喜剧效果,给人们以良好的体验。  动画片之所以可以风靡全球,主要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在动画片中运用丰富的幽默元素,使得动画片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设定幽默元素时,要结合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以保证角色更加深
期刊
一参加工作,三虎爹妈就给三虎上课了,大致意思就是:有了正式工作,娶媳妇的条件就高了,学历、长相、家庭背景,各方面都应该考虑进去,硬性条件就是要有个长期、稳定的工作。三虎爹妈的考虑很现实,学历代表脑筋,娶媳妇传宗接代,媳妇聪明,生出来的孩子也一定聪明;长相虽然也遗传,但只要眉周眼正,看惯了也就那么回事,长得好看又不能当吃当喝,再说了,长得好看的女人一般难驾驭,得男人时时小心陪着,而且容易遭人惦记;只
期刊
古时闺秀能文,实非易事。闺秀诗文得以传颂、不遭毁谤,更属不易。这也是“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的封建礼仪所制约的。可以说,在以“言志”为传统的诗歌里,“女性天生就处于劣势”。古代女性诗人的诞生,需要非常难得的契机,须得像李清照那样,生于士大夫之家,藏书甚丰,父善属文,工于辞章,母亲是状元的孙女,富有文学修养……只有在这种幼时书香馥郁,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才有可能得到诗律启蒙,而能否写出佳作,还要
期刊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早已家喻户晓,其在中国文学界的评价非常高,也被赋予了非常多的含义,比如它是我国历史上演义小说类型的鼻祖,是对历史上民心、人才以及谋略方面的具体写照。《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一批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并且其文化意义给世界文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传播学的理念,从传播的形式、传播的主体、传播的渠道以及传播的受众四个不同角度出发,对我国古典文学的海外传
期刊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历来被人们解读为捍卫封建伦理,没有自身思想,随遇而安的“无情”的木头人,更被视作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而本文将以脂评本《红楼梦》为基调,从脂砚斋所作评语的角度去解读薛宝钗的“无情”,来探析薛宝钗其端厚温雅的艺术形象。  《红楼梦》是一部旷世巨作,通篇以假笔写真情之处不胜枚举,观者若以巨眼观之,当自能窥其堂奥,得其本真旨意。但把“宝黛”之爱情推得极高的读者人数众多,因此
期刊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写的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的悲剧小说。小说描写了外省一个富裕农民家庭的独生女爱玛悲剧的一生。作者以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通过爱玛的悲剧,控诉了恶浊鄙俗的社会,指出爱玛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国内有部分学者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爱玛的形象,指出了爱玛身上鲜明的女性意识。但该分析仅停留在人物的表层形象,并未对人物背后真正的形象特点进行深挖,且未能从小说中不同人物的视角对爱玛
期刊
自20世纪以来,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吸引了大批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这一地区新出土的材料既补充了历史文献,又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支撑,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写本楼兰本《急就篇》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历史上少见的墨迹本《急就篇》,楷书书写部分显示了时代的书写特征,另一部分墨迹是宋代之前唯一的《急就篇》章草书墨迹材料。  斯坦因于1913年至1915年进行第三次中亚行,在楼兰地区,发掘到了
期刊